王汝娟
摘 要:近年來,中國文化在海外的影響力不斷擴大,海外的漢學研究也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發展態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海外學者們在研究思路、角度、方法等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色,可以給國內的同行不少有益的參考和借鑒。本文以“日本漢學家‘近世中國研究叢書”為例,還原了該叢書選題、編校、出版、宣傳推廣的全過程。
關鍵詞:日本漢學家 中國研究叢書 編輯手記
近年國內的出版社出版了不少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海外漢學研究著作,比如江蘇人民出版社的“海外中國研究叢書”,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日本宋學研究六人集”(第一、第二輯),復旦大學出版社的“日本學者古代中國研究叢刊”,等等。但聚焦于中國“近世”這個時間段的專題性研究叢書,目前尚付闕如。因此,我們策劃了這套“日本漢學家‘近世中國研究叢書”。筆者作為該叢書的主要策劃人員及責任編輯,有幸參與了從選題、編校,到出版,再到宣傳推廣的全過程,因而在此整理記錄下若干經歷與心得,或可給出版界的同行一些有益的啟示。
叢書邀請了復旦大學中文系朱剛教授擔任主編。朱剛教授既是宋代文學研究專家,又曾在日本從事過兩年博士后研究和擔任過兩年客座教授,與日本漢學界保持著友好密切的往來,對于本套叢書而言是非常理想的主編人選。隨即我們與朱剛教授一同商定了本套叢書的書目選擇原則——“一流漢學家的一流著作”,然后開始了組稿工作,最終擬定入選作者及書目為:①已故太田辰夫先生的《西游記研究》;②東京大學大木康教授的《馮夢龍〈山歌〉研究》;③駒澤大學小川隆教授的《禪思想史講義》;④花園大學衣川賢次教授的《禪宗思想與文獻叢考》;⑤大阪大學淺見洋二教授的《文本的密碼——社會語境中的宋代文學》;⑥早稻田大學內山精也教授的《廟堂與江湖——宋代詩學的空間》。其中前三種為專著,后三種為論文集。六位作者都是各自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除太田辰夫先生已故之外,其余五位都是目前活躍在日本漢學界的一線學者。就內容而言,這六種著作涉及小說、戲曲、歌謠、禪學、詩學,等等,可以說涵蓋了中國“近世”以降,文化領域中出現新變的諸多方面,與叢書的主旨高度切合。
一、出版經緯與編校經驗
眾所周知,翻譯類圖書往往牽涉到版權問題。《馮夢龍〈山歌〉研究》與《禪思想史講義》,經由作者與日本原出版社的溝通協商,以及版權代理店的協助,比較順利地簽訂了版權協議。而《西游記研究》的作者太田辰夫先生已于1999年去世,且原出版社東京研文出版告知,他們與太田先生遺屬已失去聯系,因此無法獲得其遺屬的中文版翻譯授權書。幾經輾轉,最后我們通過京都大學的綠川英樹教授聯系到了太田先生生前的高足、神戶外國語大學的佐藤晴彥教授,又通過佐藤教授聯系到了太田先生之子太田幸生先生。蒙太田幸生先生的信任與支持,很快將授權書寄給了我們,令我們備受鼓舞。
此外,本叢書還獲得了2017年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圖書出版專項基金的資助,這既是對本套叢書學術價值的充分肯定,也是對編輯工作的一種鞭策。編校質量的高下,是圖書能否發揮其應有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基本前提。翻譯類圖書由于經過了不同語言的轉換,在編校環節與一般著作相較而言,既有共性,也有其特殊性。在這六本著作的編校過程中,我們不斷摸索和總結,歸納出如下幾條經驗,或可為同行提供若干借鑒。
(一)避免不必要的轉譯
美國著名翻譯理論家勞倫斯·韋努蒂(Lawrence Venuti)在《譯者的隱形:翻譯史論》一書中提出了“歸化”的翻譯方法,即譯者為了使譯文透明、通順而將異語種文本中的陌生性降低到最低程度。落實到具體實踐上,在可能的條件下,盡量避免多個語種之間的不必要轉譯,是降低這種“陌生性”的一個重要途徑。我們在《禪思想史講義》一書的編校過程中,曾遇到如下案例。
Ruth Benedict(魯思·本尼迪克特)的名著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菊與刀》),甚是風行,日本、中國均有多種譯本。《禪思想史講義》在日本出版時,引用此書時采用了東京平凡社出版的越智敏之、越智道雄譯本,這也是合乎情理的做法。而在《禪思想史講義》譯成中文版時,譯者對此段《菊與刀》引文的處理,是將越智敏之、越智道雄的日語譯文又轉譯成中文,而絲毫無視中國數種《菊與刀》中譯本的存在。如此,這段引文就經歷了英語—日語—漢語兩次語種轉換,毋庸置疑,語言所傳遞的信息、表達效果等或多或少會受到影響。我們向著者和譯者建議該段引文直接采用中國國內市場上目前公認較好的幾種中譯本之一,著者和譯者都欣然接受這一建議。
(二)酌情對待譯者注
毫無疑問,日本國內出版的著作,其面向的主要對象是日本國內的讀者;而我國出版的著作,面向的主要對象是我國讀者。對日本讀者而言司空見慣或者常識性的知識,我國讀者未必熟悉,若在翻譯過程中不加適當注解,勢必會造成我國讀者閱讀的隔膜。另外,外版原著中,也有可能存在一些錯誤,尤其是知識性錯誤,有必要在譯本中加以訂正。
對于以上兩種情況,一些譯者交來的書稿采取的做法是加上譯者注,以對原著內容進行補充解釋和訂正原著錯誤。這固然有利于中國讀者的閱讀,但也涉及翻譯的倫理問題,尤其是當所加譯者注較多時,難免給人喧賓奪主之感。
對此,我們的經驗和建議是:對于著者尚在世的著作,翻譯過程中有必要進行補充說明或訂正錯誤時,與著者進行溝通協商,直接加上必要的注解或訂正錯誤,最后交由著者審定,不必以“譯者注”的形式呈現;對于著者已經逝世的著作,確有必要進行補充說明之處則由譯者酌情加上“譯者注”,而原著中確鑿的筆誤、知識性錯誤等,譯者翻譯時一般情況下徑改即可,不必出注。
(三)恰當選擇參考文獻的版本
外版原著中,有時會列舉參考文獻,同樣,這些文獻的面向對象也是其本國讀者。在翻譯成中文版的過程中,若不假思索地照錄這些文獻,往往會給中國讀者的閱讀造成隔膜,或者對于中國讀者而言這些文獻難以查找,從而形同虛設。例如,《文本的密碼——社會語境中的宋代文學》一書,譯者將其中一條參考文獻照搬如下:
《資本論》,《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分冊,大內兵衛、細川嘉六監譯,大月書店,1965年版。
顯然,這個日譯本《資本論》對于中國大部分讀者而言是非常陌生的,也不便查找,起不到應有的“參考”作用。于是我們向著者和譯者建議改用人民出版社1972年出的版本。對于此類問題,我們的一般處理原則是:著者在世的,征求著者意見后改用中國讀者較為熟悉和便于查找的版本;若著者已去世,出于尊重原著考慮,姑且照錄其所列版本。
(四)審慎對待照搬的漢語詞
眾所周知,日語中有不少漢字詞語,有些譯者采取一種比較消極怠惰的翻譯方法,即對日語中的漢語詞直接照搬。然而,這些漢字詞語在日語和漢語中的含義并非完全對等,有時甚至風馬牛不相及,這就往往會造成歧義或表意不準確,甚至鬧出笑話。
例如,“仏(佛)國”在日語中是“法國”之意,而在漢語中是宗教詞語;“愛人”在日語中是非婚姻關系的情人之意,而在漢語中是夫妻一方向第三人說話時對另一方的親密稱呼;“研究生”在日語中指未取得學籍、只是臨時在校修讀研究生課程的學生(取得了學籍的稱為“院生”),而在漢語中指正式的有研究生學籍的學生;“天國”在日語中可指樂園,如“步行者天國”即步行街之意,而在現代漢語中通常與人去世有關;等等。因此,在審稿過程中,我們審慎對待每一個直接從日語原著中照搬的漢語詞,勤查字典和相關資料,及時發現那些詞不達意的錯誤。
(五)注意日語漢字與漢語漢字的不同字形
日語中有漢字,有假名。有些日語漢字與漢語漢字字形完全相同,有些則有細微區別。有時在譯著中,需要保留日語,比如所引文獻、特殊的說明等。面對這種情況,需要我們仔細留心這些日語漢字的字形,勿與漢語字形相混淆。例如:対/對,発/發,桜/櫻,気/氣,戸/戶,髪/髮,実/實,釈/釋,覚/覺,団/團,図/圖,舎/舍,悩/惱,歴/歷,様/樣,単/單,満/滿,等等(“/”前為日語漢字,后為漢語漢字)。有些字的日、漢字形差別極其細微,這就要求編輯在審稿時勤查日語詞典,格外留意。
以上所列諸點,有些是日語版翻譯著作中特有的問題,有些則是其他語種的翻譯著作中也常常會出現的共通性問題,故以上所述或可給引進翻譯類著作的編校質量的提高提供若干一般性的經驗。
二、叢書宣傳與推廣
自2017年6月開始,叢書6冊陸續問世。在目前紙質書產業相對低迷的大環境下,如何讓這套“陽春白雪”的學術性叢書為更多的中國乃至海外讀者所知,實現它應有的社會效益,產生較大的國際影響,的確是一個較難的課題。在經過深入調查和探討之后,我們充分利用報紙雜志、學術會議、學術講座、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國內外各類書展等平臺,并結合各個平臺的實際特點,有的放矢,對叢書進行了全方位的宣傳推廣。
首先是舉行了一系列的相關講座。例如,2017年8月“書香上海”書展期間,在上海展覽中心舉行了“一個日本人的馮夢龍研究之路——《馮夢龍〈山歌〉研究》新書分享會”,吸引了上百位觀眾前來,既是對《馮夢龍〈山歌〉研究》的一次集中宣傳,也是對整套叢書的首次總體展示;2018年3月,借作者衣川賢次教授來華之機,舉辦了“日本入元禪僧語錄中有關漢語史資料鉤沉”的講座,8月“書香上海”書展期間,又邀請作者淺見洋二教授在經世書局舉行了“文本的‘公與‘私——論蘇軾的文學創作”的講座,并在演講結束后舉行了簽名售書活動,對《禪宗思想與文獻叢考》《文本的密碼——社會語境中的宋代文學》起到了很好的宣傳推廣作用。
2017年12月初在上海舉行的“經典形塑與文本闡釋國際學術研討會”以及12月末舉行的“上海古典文學學會年會”,與該叢書關聯性較高,因此,我們向與會的海內外專家學者贈送了叢書中的數冊,并借此機會向專家們介紹了叢書概況以及接下來的出版計劃,得到了與會專家們的高度肯定和寶貴意見。不少專家表示,將向朋友、同行、學生、圖書館等推薦該叢書。
我們還充分利用“復旦大學出版社”“未曾讀”“宋代文學研究”“無待有為齋”等微信公眾號,對叢書進行宣傳和推廣。考慮到微信公眾號的受眾面較廣,不僅有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也有具備一定文化水平的一般讀者,所以在準備宣傳材料的時候,盡量選擇雅俗共賞、兼具學術性與趣味性的內容,并配上了緊密貼合文字內容的精美圖片。這一方面可以給公眾號讀者帶來美好的視覺感受,增強文章的可讀性,另一方面圖片也是對文字內容的一種補充,通過圖文并茂的形式,提升讀者對于內容、思想的理解,從而更進一步激發對圖書的閱讀興趣。
在我們的邀約下,有數位“術業有專攻”的學者為該叢書作了精到的評介,其中復旦大學中文系江巨榮教授撰寫的《明末江南文化研究的一個“展望臺”》(《馮夢龍〈山歌〉研究》書評)刊載于《復旦》,華東師范大學成瑋副教授撰寫的《評〈廟堂與江湖〉:宋代詩人的理想范型》刊載于《澎湃新聞·上海書評》,復旦大學中文系博士生李法然撰寫的《評內山精也〈廟堂與江湖〉》刊載于《宋代文學研究年鑒(2017)》。不僅在國內,日本的刊物上也刊載了對《馮夢龍〈山歌〉研究》和《禪思想史講義》的書評。這說明,該叢書已經在國內外都取得了一定的影響力。
在2017-2018年的國內外多次書展上,我們均攜此套叢書參展,并作為重點新書進行推介。經過多方努力,最讓我們感到欣喜的是,《廟堂與江湖——宋代詩學的空間》和《文本的密碼——社會語境中的宋代文學》,即將由日本的兩家出版社引進版權,翻譯成日文版出版。這既是對圖書的學術價值,也是對我們編校、宣傳等一系列工作的充分肯定。這激勵我們繼續將該叢書編下去,爭取在近年內推出第二輯、第三輯……使該叢書能夠成為學界所廣泛認可的品牌。
參考文獻:
[1]勞倫斯·韋努蒂. 譯者的隱形:翻譯史論[M]. 張景華,白立平,蔣驍華,譯.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作者單位系復旦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