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程改革是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是適應時代發展和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更是增強國力、增強文化自信、積蓄未來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戰略措施。目前,基于地域文化、傳統文化的校本課程開發成為課程改革的熱點之一,特別是鄉土特色產業和風俗文化,更成為無可替代的特色資源。
焦尾琴發源于溧陽大溪觀山,由東漢著名文學家、音樂家蔡邕在江蘇省溧陽市大溪觀山親手制作,被譽為四大名琴之一,2012年入選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大力繼承和發揚焦尾琴文化,承擔起歷史責任和教育責任,激發學生熱愛家鄉、建設家鄉、報效祖國的熱情,學校深入挖掘文化資源,制定了“焦尾琴韻”校本課程的教學內容,編制了《琴文化》校本教材;同時構建了與《琴文化》校本教材相契合的課堂教學結構及教學策略和評價策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焦尾琴韻”校本課程管理模式,既凸顯了辦學特色,也促進了校園文化建設。
一、課程內容
“焦尾琴韻”校本課程即以《琴文化》教材為核心,以課堂教學和活動開展為兩翼,推動課程的落實。
1.教材編寫:“焦尾琴韻”課程體系的研究
學校精心選擇成員組成“焦尾琴韻”課程研發團隊,采用查閱《蔡邕列傳》《溧陽縣志》《吳越春秋》等書籍資料、采集民間故事、向相關專家求教等方法,確定了以焦尾琴為原點,輻射古代、現當代琴學文脈的《琴文化》校本教材。該教材共分為文化和演奏兩大版塊,文化版塊包括《焦尾故里》《遺音軼事》《琴派與名家》《琴文賞析》,主要介紹了名家成就和傳說、大溪的人文歷史以及與古琴相關的詩歌、名譜等;演奏版塊即《少兒古琴教程》,主要介紹了指法技能、練習曲和簡短的琴曲。教材中多采用通俗易懂的小故事進行描繪,同時配以插圖,使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理解和感受。此外,教材中的師生互動環節,也充分發揮了教師和學生的雙主體作用。
2.課程實踐:“焦尾琴韻”課程的實踐研究
一是技法與表演。每周一次的社團活動分為初級班和提高班。從左、右手的技法到練習曲、琴曲,教師精心備課、上課,并對學有困難的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使全員得到了提高。學生通過由易及難、突出重點的練習,了解了古琴學習方法,明白了舉一反三的道理,并在公開表演中提升了多方面的能力,增強了自信心。
二是琴道與琴學。在歷史的長河中,古琴曲是中國最古老、最成熟的“活著”的音樂。焦尾琴音不單是一種音樂,它更是一種藝術,是一種“道”。所謂“琴道”,即引導學生通過演奏焦尾琴,與自然溝通,跟古人對話,使學生靜下心來,從心靈深處滋養從容大度的氣質,啟迪靈感。對古琴知識的學習也讓學生接受了傳統文化的熏陶,了解了古琴的優秀歷史傳承,積淀了文化基因。
三是活化課程。學校將“焦尾琴韻”校本課程與少先隊活動、德育工作巧妙結合,組織少先隊員尋訪遺址、采訪傳說、手植青桐等,既豐富了學生的實踐經歷,也使學生切實感受了古文字中所記載的生活,增加了文化涵養。此外,班級內舉辦以焦尾琴、古琴文化為主題的手抄報、黑板報的評比,全方位地促進課程的深化。
3.課程管理:提升“焦尾琴韻”課程品質的研究
一是課堂教學結構研究。對新授課、鑒賞課、技能課和探究課四大課型作個性化研究(見表1)。
二是教學策略研究。對優化“琴文化”教學過程,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過程,提高學習效率的有效策略進行重點研究。
三是課堂評價策略研究。課堂觀摩,即各年級任課教師之間相互觀摩課堂教學,取長補短,將其他教師的優秀經驗帶回自己的課堂,應用于實際教學;同時,通過發放問卷和座談會等多種形式,收集關于《琴文化》校本教材的設計與編制等方面的信息反饋,并對這些信息進行評估,發現問題,總結經驗,進一步提高校本教材質量。
四是課程管理模式研究。從專業授課水平、彈奏技能和活動組織三個方面對教師進行培訓和考核。形成內部從校級領導到業務主管、任課教師的三級梯隊,外部借科研部門、古琴名家引領的模式,推動“焦尾琴韻”校本課程向著專業化、規范化發展。
二、課程特色
一是融合。“焦尾琴韻”校本課程是基于兒童認知基礎和心理特點,融語文、歷史、音樂、思想品德、綜合實踐等學科為一體的學習群組合。
二是創新。“焦尾琴韻”課程的開發和實施,從教材內容到教學策略、評價以及探究實踐活動、管理機制的落實,都彰顯了該課程的張力與前景,體現了學校的辦學特色,使學校特色文化建設、學科教學與焦尾琴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一條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校本課程建設新途徑。
三、實施成效
僅2018年,學校就舉辦了兩場大規模的主題活動,一是溧陽市小學特色文化建設項目推進會,二是常州市小學校本課程主題教研活動。此外,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中國影像方志》攝影組也走進校園,對學校堅持挖掘地方資源,繼承和弘揚焦尾琴文化,打造校園品牌的事跡進行了宣傳。在江蘇省少年兒童研究會文化建設專業委員會第十五次年會上,學校“焦尾琴韻小社團”榮獲“江蘇省優秀紅領巾小社團”稱號;趙順老師撰寫的活動案例《知家鄉,傳承文化;愛家鄉,立志成才》榮獲江蘇省一等獎。
四、反思
一是完善教材。校本教材應力求體系完整、內容簡明、文字淺顯;在落實課程的同時,檢查教材內容的適宜性及其使用效果,并及時進行調整。
二是打造課堂。課堂應融合更多的智慧課堂技術手段,讓學生更直觀、深刻地體驗古琴文化。
三是拓展活動。可以開辟更多的活動陣地和基地,比如演講、舞臺劇、走訪、誦讀等活動,將焦尾琴文化的滲透與學校育人目標有機結合起來,推動校園文化建設和學生更全面地發展。
(責任編輯?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