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環
新型職業農民是以農業為職業、具有相應的專業技能、收入主要來自農業生產經營并達到相當水平的現代農業從業者。近年來,康樂縣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要求,統一組織,創新機制、建立制度、健全體系,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項目,取得明顯進展。培育了一支初具規模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培植了一大批新型農業經營的主體,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了產業經營人才保障。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學歷提升工程,開展新型職業農民中等職業教育,對提高新型職業農民綜合素質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主要結合實際工作經驗,分析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促進精準扶貧工作的作用,然后論述了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的對策,希望通過本次研究對同行有所幫助。
1、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促進精準扶貧的作用
①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有利于優化精準扶貧資源配置
在精準扶貧工作開展過程中,往往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在有限資金投入的基礎上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能夠確保有限資金發揮最大的扶貧效果。例如近年來不斷加強農機推廣,加強農機購置補貼,極大的增加了農民群眾的購機積極性。通過依托先進的農機設備轉變了傳統農業生產方式,使農民群眾從繁重的勞動中解脫出來,轉移到其他產業當中,增加農民群眾經濟收入,真正脫貧致富。另外通過利用有限的扶貧基金來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能夠提高農民群眾的生產服務能力和經營能力,同時還有利于增強農民群眾的社會責任感,充分調動他們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由此可以看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是優化精準扶貧資源配置的基礎條件。
②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是精準扶貧的有效途徑
精準扶貧與傳統的扶貧有很大差異,扶貧工作開展之前首先應該明確群眾脫貧的原因,然后結合具體原因開展針對性扶貧,正所謂授之于魚不如授之以漁。精準扶貧應該通過有效的教育培訓,提高農民群眾的整體素質,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實現農業生產方式更新換代。通過對農民群眾進行不間斷的培訓教育,不斷提高自身專業素養,消除過去等、靠、要的落后思想,使農業生產逐步向著集約化,規模化方向發展大大,提高勞動力資源的配置效率,向著多元化領域方向發展。由此可以看出,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是開展精準扶貧工作的有效途徑。
2、做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的措施
①提高認識,加快新型職業農民培育
各級農業部門要把新型職業農民中職教育作為農民教育培訓的主要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切實抓緊抓好。進一步強化組織領導,主要領導要親自抓,分管領導要具體抓,落實專人負責。積極爭取當地黨委、政府的支持,建立健全農業廣播電視學校體制機制,不斷改善辦學條件,完善新型職業農民中職教育培養機制。發揮自身職能,主動做好牽頭、統籌、協調工作,聯系和協調各級教育、財政、科技、林業、水產畜牧獸醫、農機、婦聯、團委等部門參與新型職業農民中職教育培養工作,形成合力。認真做好宣傳發動和組織報名工作,按照新型職業農民中職教育培養任務,制定具體招生計劃、教學計劃,及時完成教材訂購、教師選聘、組織教學等工作。重點加強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提高農民就業、創業能力,力爭農村勞動力培訓率達到80%以上,農村適用人才達到50%以上,農村富余勞動力穩定輸轉比例達到80%以上。繼續把勞務輸出作為產業化發展初始階段助農增收的重要途徑,充分發揮“梯田人”勞務品牌優勢,努力開拓勞務市場,擴大境外輸出規模,提高組織化輸轉程度,鼓勵有實力、有技術的農民工返鄉創業,造就一代有自立意識、有合作精神、有法制觀念、有創業本領的新型農民,使其成為文明守法、知禮誠信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者。
②努力提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質量
首先。明確工作目標。新型職業農民中職教育要緊緊圍繞本地區特色農業產業提升行動,以提高農民生產經營能力和綜合素質為核心,在規定的時間內培養一支專業素質過硬,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懂經營,會經營,敢于經營,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科學文化素養和自我發展能力的新型職業農民群體,以更好的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其次,精準選擇培育對象。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過程中對培訓對象有一定要求,通常情況下年齡應該在18~50歲之間具有初中以上學歷,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服務和農村社會事業等領域的農民群眾和新興勞動力。重點是已經或準備認定為初級及以上的新型職業農民。以村集體為單位,將村集體當中的種糧大戶、養殖大戶、合作社管理人員、農村經營管理人員、社會化服務組織、村集體黨員干部等集中起來開展針對性培訓;再次,嚴把錄取注冊關。新型職業農民中職教育采用成人教育和遠程教育的形式,實行免試入學,并實行彈性式教學機制,保證接受培訓的農民群眾能夠通過2~6年的時間完成整個學習內容;最后,有效結合精準扶貧。各級農業部門要將新型職業農民中職教育與精準扶貧有機結合,要將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戶適齡人員列為培養對象,加大教育培養力度,提高綜合素質,增強自我脫貧能力。
③加快構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
首先,構建完善的基礎設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開展過程中,應該構建完善的培訓教室,保證有獨立的培訓場所,并配備電腦投影儀等先進的教學設備,有完善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體系;其次,注重優化師資隊伍。針對新型職業農民教育隊伍短缺的現狀,可以充分利用涉農教師、農業領域的中高級職稱專家等資源,成立以教師、專家、農技推廣人員、企業合作社管理人員為組織結構的教師隊伍;最后,建立師資考核體系。要注重對現有師資隊伍的專業考核,專業培訓。并將教師的工作能力和職務、職稱、年度考核、薪資待遇掛鉤,將農民群眾對教師的滿意度、是否進行了跟蹤服務,作為考核教師工作的主要指標。對表現突出的給予獎勵,對受訓農民反映不滿意的及時撤換,并進行通報。
(作者單位:731500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康樂縣農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