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峰 何進
摘要:湖湘地區作為魚米之鄉,是保障糧食安全的壁壘,所謂湖湘熟天下足就是此理。隨著經濟發展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要求提高,以往不為重視的農產品包裝影響銷售,外觀美觀大方的農產品包裝不僅賣得好,而且價格較同類產品高。農產品包裝改進應用的設計與時代同步,傳統書法文字嫁接各種年畫和民俗元素成為潮流,湘中地區已經走了步他人后塵,跟風設計讓優良農產品蒙塵,發掘歷史文脈創新文字設計成為新突破點,此背景下,思考農產品包裝中的文字設計與非遺元素融合成為新的可能。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字設計;傳承與創新;婁底農產品;包裝
一、農產品包裝中的設計
農產品,是稻﹑麥﹑甘蔗﹑蔬菜等產品的統稱,早期農產品包裝多是“蛇皮袋+印字”,裝在這種袋子里夠結實,自家的作物“東西”就是放心。在主糧消費時代,普通南方人家消費大米月均50斤左右,市面包裝大米多數也是50斤袋裝。這個時期大米基本沒有加工,從稻谷脫殼時帶來的米塵,從“蛇皮袋”中隨時滲出飛揚。經濟發展與生活水平提高,大米這種農產品面貌隨生活改變,包裝重量從50到30市斤,如今市面多是10kg居多。包裝袋子雖說還是“蛇皮袋”的近親,從包裝材料面相與手感上與進口“泰國米”沒有區別。農產品包裝演進曲線,從外資進入我國農產品市場開端,打破農產品“笨、粗、黑”印象,國內農產品很快改進包裝設計,湘中地區農產品也同步時代影響,彼時包括同星米業、黃花粘大米等品牌亦是其中之一。
二、文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屬性
具有非物質文化遺產標志的文字,自國子監祭酒在藥渣察覺“龍骨”有“字”,“甲骨文”被世界廣為認知,五千年文化傳承正是“文字”的作用,湖南有“司母戊大方鼎”用于祭祀上的“金文”,長沙平和堂施工出土的“走馬樓簡牘”,以及其他名人名家不計其數的“文字”書法作品。從文字類型上分有,包括湖南江永女書、納西族東巴文、漢文、方塊壯字、方塊侗字、水書、白文、納西族哥巴文、彝文、藏文、傣文、老維吾爾文、老哈薩克文以及烏孜別克文、柯爾克孜文、塔塔爾文、蒙古文、“托忒蒙古文”、錫伯文、朝鮮文、壯文、景頗文、拉祜文、佤文、傈僳文、新維吾爾文、新哈薩克文以及布依、苗、黎、納 西、侗、哈尼各族文字以及俄文等。從物質演變上是,由文字器官開始發聲→形→象→數→理,從時間演變流程上是,自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如果進一步細分是,圖畫文字→象形文字→甲骨文→鐘鼎文→石鼓文→古文→秦篆→大篆→小篆→隸書→魏碑→楷書→行書→宋體→仿宋體→黑體→圓黑體→現代美術字,之所以增加了圖畫文字與象形文字,從倉頡仰首觀星相俯察看鳥獸,在天文地理的印痕中發現造字,實際人類先還是喊叫發聲,由結繩記事,加上圖畫字符,輔助象形文字,最后方有甲骨文字的出現。我們現在基本上使用的在隸書→現代美術字的文字區間,現代西方快餐與速食文化沖擊下,如何思考非遺精華在當代包裝設計中的應用,即是傳承還是創新。
三、湘中農產品包裝設計中文字設計
湘中文化資源梳匯整理,湘中地區作為湖湘文明腹地,農業資源豐富, 產品售賣需要更佳的包裝設計,如何利用好文字方案提升現有農產品的品質,至少與當下農產品的品質相匹配與吻合,其一是做好心理時間上的準備,以及在空間上要有前瞻控制。
湘中農產品包裝文字設計情況,湘中地區文化淵源厚重,文化名人與書畫名人不在少數,但在農產品設計領域上一直起色不大,我國作為千年農業大國,不喜不擅于在生計上吆喝,何況是直接出自土地的大米,這里有進貢皇家的大米,有含硒益壽延年的稻米,從商業和藝術設計的視角來看,上述農業產品在文字設計應用上面還差強人意。近幾年,隨著生活與需求進一步激發,生產廠家與營銷部門觀念改變,湘中農產品包裝文字設計有所提高。湘中農產品包裝文字設計實例,以婁底紫鵲界貢米為例,生產機構為婁底市新化縣XX米業,包裝為塑料袋裝2.5kg,其包裝正面設計,采用內部真空外袋膠印的方案,版式左角用舒體+行書漢字配以流云與手繪稻禾,右上角為QS質量許可標識,二者其間設計“(原生態米)”括號標注,在此字下方為透明小窗顯示“紫鵲界貢米”原料,三分之一處下西洋稻米生長場景,在三分之一分割線居中,分別彩隸書“凈含量:2.5kg”,其下居中黑體“神奇梯田王國堿性保健米”。背面為圓角矩形留白,矩形深棕色描邊二毫米,四周滿地波紋狀云紋襯底,整體設色為單色填充,通用色號是#3d211b,RGB色值為R:61,G33:,B:27,CMYK色值為C:65,M:84,Y:87,K:56,塑膠提袋左右壓邊各一厘米,下邊距離二厘米燙壓一厘米寬,手提口設環形加弧形襯提手,整體寬度為25.5厘米,長度為38.5厘米,以上是《紫鵲界貢米設計》的基本情況。其他(婁底)湘中農產品包裝設計——有以綠色為主色風格的“……生態米”設計,用時尚插畫蝦、螃蟹、插秧甚至紫薯包飯等,全綠色中間留有包圍的空白,這也是婁底據說是自有基地生態米的設計狀態,《紫鵲界貢米設計》設計版面上還雜有梯田、云、小溪、稻田、天空等元素。
四、解決方案與策略
從湘中地區文脈中提取元素,婁底有特色年畫、烙畫、服飾、竹編、髹漆……還有蓮花、寶相花、蘆葦、蔓草等植物紋飾;有鳳、鷺、鶴、鴛鴦等動物紋飾;有獅、豹、鹿、羊等走獸紋蟲類紋;有鳳、魚、龍等象征性動物紋……采擷提煉將之與文字聯姻,運用時代與生活形式塑造,例如湘中本是蚩尤戰神的故地,即便是《紫鵲界貢米設計》也與大熊山大有關聯,湘中農產品是單純作為一個產品出彩,或者是將現有所有大成集合展示,都離不開本地本土的文化源流,此外新化儺面與儺戲、舞蹈,以及散落于各地的原始儺文字,這些素材的運用顯然不夠充分。提取傳統與經典文化精髓,重構與再現于新視覺語言背景下,是涉及農產品設計出新的一種方式。
從湘中地域色彩中提取專色。湘中地區傳為蚩尤故里,民風彪悍,在藍天綠草之間,生養出紅、藍、綠、棕與黑色的迷戀,湘中地區好武,勇武色彩應是湘中農產品文字設計的重要來源,尚武不止于戰神后羿,也是本民族在面對惡劣環境下,需要強健體魄用來捍衛家園,這些因素綜合下來,對于強烈色彩的偏愛可以體現于設計當中。在大湘中地區,儺面、戲劇、舞蹈等神秘色彩,以及原始祭祀文字和色彩,是設計師不能忽視的重點。原始先民生活中生死與疾病解決的方案,除了傳統中醫學之外,武術、祭司與巫術同等重要,前者是保證身體本錢,后者是面對不可抗自然,精神上的皈依與臣服,儺面、舞蹈等神秘色彩,底色多為黑棕,用卵形生角或人面猙獰,于眼口鏤空耳部設孔,綁縛繩結于腦后,面具施色于紅、綠、藍之混和,因為在場施色和補色,顏色渾濁漂浮,具有酣暢淋漓的視覺感,遠非勻和靜沉的印象,具有十分生猛張揚的力量,在設計中可以達到極為吸引視線的效果。
從悠久傳承的文字中提取形態。不像其他少數民族地區,比如湖南江永有“女書”,她的外部特征具有世界性,結合漢字進行融合設計,十分現代又有傳統意味,日本設計大師淺葉克已在他的“玄米茶”中運用的東巴文字,是將非遺文字再設計的范例,和普通設計師不同的是,他并非是淺嘗即止于外觀的應用,淺葉大師在表意中,先找到了文字與物品——大米之間的同構因素,將東巴文中“山”、“水”、“耕”、“禾”,以及抽象“文字”,選擇具有普遍意義上世界通知的形象,“人形”、“無窮”、“幸福”、“快樂”、“微笑”等抽取,再組合再構成形成新的品讀體系,即“先民在別樣山水中耕種,禾苗由農人辛苦照料,哺育一方人民,幸福快樂生活”,由上述關鍵詞可以閱讀出淺葉大師要表達的內容。因而,除了外觀形態的造型,值得湘中涉農產品文字設計可以學習,另外表意傳達,深度理解與提取共性元素,進行重組形成“新形態”文字,是極具現代與傳統綜合內涵的作品,對于農產品本身品質也是最佳傳遞。湘中巫術所用“字符”,其形態與現場即興書寫有關,放蕩恣意具有魔力,糅合著本地色彩,加上武術、舞蹈與儺面中所形成,其中有關于生活與種植的形態,出征狩獵與征戰浴血的場景,都是文字設計取之有道的內容。
五、結語
那么《紫鵲界貢米》的創新設計,就不再是單一色彩、多種字體堆砌,或者僅止本地建筑與風情的符號點綴,而是展現本地特色的同時,凸顯《紫鵲界貢米》的不凡,不可跟風于滿清皇家金碧輝煌濫用。在設計中,需基于區別云南、貴州及湘西地區特色農產品設計,可著重于儺面具色彩下的,舞蹈、武術與巫術形態提煉,在巫術祈禱文字基礎上,攝取其中與“紫鵲界”特有符號,這些符號應當是先民栽種、環境背景勞作生息、梯田紋理印襯,可以是表意性文字線性組合,將有祈禱氣場下的書寫內容,結合主標題、輔助文本、說明文字的呈現,設計出具有圖形細節與文字符號的形態。可以側重于環境外觀的展現,將特定地理性質梯田與文字融合,用圖形體現文字,能更好地連接起顧客心理認同,以滿足消費群對婁底農產品美好向往,體現本土湘中地域血脈,直觀快速傳達地理坐標,將梅山地理印象、傳統符篆、民間民俗等整合,融“包”、“裝”于一體的創新設計作品。
參考文獻:
[1]邢悅.字體在包裝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工業設計,2019(7):74-75.
[2]黃澤平.信陽市特色農產品包裝設計研究[J].河南農業,2018(6):20-21.
[3]吳苗,孫寶瑞.電商時代下的農產品包裝創新研究[J].西部皮革,2018(23):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