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愿
摘要:形體比例教學在基礎美術教學中是重要的構成部分,學生在基礎美術學習當中,需要對形體比例進行深入的認識、理解以及掌握。不管是造型基礎還是繪畫基礎,培養學生形體比例的敏感性,也就是讓學生保持視覺上對形體比例的強烈意識,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這也是美術基礎教學當中較為重要的方式。本文通過分析基礎美術中形體比例教學的重要性,進而提出科學的教學對策。
關鍵詞:基礎美術;形體比例;教學
形體比例本質來看在于對客觀物象存在的依據進行把握,這是造型基礎要素,也是素描造型基礎。如果沒有對形體比例有著很好的認識、理解和掌握,則難以做好基礎美術,若不抓住形體比例規律,則基礎美術教學將會失去應有的作用以及意義。可見形體比例在基礎美術當中是最為關鍵的知識。本文基于基礎美術中形體比例教學的重要性分析入手,提出加強基礎美術中形體比例教學的相關策略。
一、基礎面美術中形體比例教學的重要性
任何物體均有著自身特定形狀、結構,以此和其他物體進行區別。對物體形體比例進行認識,有助于對物體根本進行認識。基礎美術當中,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能夠對形體比例規律進行掌握。以素描而言,形體比例在其中占據著重要位置。如果不理解和掌握形體比例,則想要學好素描顯然存在著很大難度。并且形體比例不理解和不掌握,意味著學習素描出現了偏離原有意義和作用的情況。所以,從物體形體比例進行基礎美術學習和訓練,這是非常關鍵的一步。基礎美術當中存在著很多關系,其中最為關鍵的一個關系就是形體比例關系。物體外部形狀、內部結構都會受到形體比例關系影響。在創作作品訓練當中,需要從形體比例這一標準出發。形體比例關系將會對作品優劣性產生直接影響,并且貫穿在整個基礎美術學習中。基于基礎美術教學實踐看,往往學生所創作的優秀作品,都實現了對形體比例關系的很好處理。但是如果形體比例關系沒有處理好,那么不管采用如何漂亮的線條,多么深入的刻畫,都無法讓作品成為一件令人滿意和合格的作品。由此可見,在基礎美術中形體比例是起到很大作用的,是基礎美術當中的重點,同時也是難點。
對于初學者而言,往往不自覺的情況下就會對物體外在形體給予關注。從形體比例入手,是對物體本質準確把握的關鍵環節,也是我們記憶能力、理解能力提升的關鍵。基于對物體結構更好地掌握,既要掌握物體外形結構,也要掌握物體內部結構,兩者缺一不可。因此只有真正掌握物體內外部形體結構關系,才能夠在基礎美術當中更好地對物體特征進行把握,并基于規律進行想象和發揮。在光源影響下所進行的明暗關系處理,想要其當的處理,提升物體的立體感、空間感,同樣需要關注物體的形體比例。一方面需要對看得見的地方進行分析,另一方面需要對看不見的地方進行分析。在素描當中,線條是進行形體結構的主要造型語言以及表達方式。所以應當通過大量的聯系,從而使得表現力、概括力得到提升。線條的松緊變化、粗細變化、深淺變化以及虛實變化等,將會在物體形體比例變化下,展現出自身的生命力。
總而言之,基礎美術教學中,形體比例是最為本質的東西,只有對形體比例進行充分掌握、了解,才可以對物體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從而為繪畫進行創造一個良好的條件。
二、加強基礎美術中形體比例教學的相關策略
(一)基于形體比例本質規律的掌握,使得學生形體感得到提升
通過對形體比例的認識深化,有助于學生形體感的提高。形體即形狀和體積。在對客觀物象表現時,學生既要掌握基本形體、物象存在的立體空間特點,也要關注其內外部的邊界。藝術家們始終追求對大千世界的探索和研究。作為畫家需要準確對物象的“面”進行觀察,并加以整理、安排以及融合,從而在表象當中看到本質。借助幾何形體可以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得人們能夠更為明確的記住和認得這一物象。在基礎美術訓練當中,最難以把握的就是物體基本形。借助幾何形體能夠很好地在人們的視覺心理上產生較大的作用。當然我們需要看到客觀世界當中,任何一個物象形體難以通過簡單的一個幾何形體進行取代,通常包含了幾個、幾十個甚至是上百個形體組合。所以要求我們對形體比例有一個本質的認識,抓住形體比例的本質規律,這樣有助于我們做出準確的判斷。在此之下,學生的形體感也將會隨之提升。
(二)培養學生形體比例自覺思維能力,提升學生觀察力、表現力
基礎美術形體比例的培養的,既要注重學生對其基本規律的掌握,也要使得學生擁有良好的形體比例自覺思維能力。學生在面對自然時,在畫面上會自覺對對象進行感受,本能對造型符號加以利用,站在繪畫規律方面進行思考,此時不得不重視形體比例。一切自然物象都存在著模糊性、多義性,而站在形體比例上觀察是首先需要進行的。這種觀察并非簡單的記錄,而是一種積極的、選擇性的活動。畫家需要站在藝術的層面上對物象進行掌握和表現。所以,基礎美術中要求學生采用繪畫形態的角度開展思維,從形體比例方面對物象進行觀察。形體本質也屬于主體對客體的一種剝離行為,將所有表面現象進行剝離,最終只留下形體特征,然后對其進行把握。可見培養學生將復雜形態單純化,將模糊形體明確化,使得各種物象都能夠向形體概念進行濃縮,這在基礎美術學習當中有著重要的意義,有助于學生觀察力、表現力的提高。
(三)強化學生形體比例美的感受,提高學生作品藝術格調
基礎美術當中,一方面需要對形體比例進行主動的把握,另一方面需要注重強化學生形體比例美的感受。在客體表現方面,藝術并非一種簡單重復的東西,其主要體現出的是創作者的思想感受、創造想象力。因為客觀世界形體是千變萬化的,只有賦予一定意義下,其有了表現價值。所以,只有形體比例被我們所認識到之后,才真正產生美感。通常形體會被賦予一定的生命感。在形體內部事實上是蘊含著創作者的心靈感受的。所謂造型美就是針對客觀自然形態進行改造之后,從而獲得的。在創作作品過程中,人們會從不同的方向、角度實現對物象形體比例的改變,最終得到令人滿意的造型。基于美術發展歷程看,人們關于形體比例的認識是處于不斷發展中的,從來沒有間斷。在形體比例美感受方面,不同時代、民族、地區,所產生的感受不同。所以基礎美術教學中,不能夠忽視對學生形體比例美感受的培養,只有讓學生對造型規律、審美特征充分把握,才有助于學生作品藝術格調的提高。
(四)鍛煉學生形體比例獨特感受能力,形成學生個性的藝術創作語言
形體再現表現出的是畫家的精神。因為每個人的情緒、好惡、性格不同,所以在形態感受方面也有著各自的表達方式。不管是觀山,還是看人,中國畫家很早就意識到這一點。對于物象,我們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觀察,則得到的形態感受有著很大的差異。所以學生會因為自己的個性區別,在同一個形體外部特征當中產生不同的結果。一些作品盡管能夠從細微之處進行刻畫,然而最終的結果僅僅是形體的一種羅列,不能夠產生吸引人的效果。關鍵就是因為,作品沒有產生鮮明的形態個性特征,作品沒有顯著個性。畫家的作品之所以能夠感染人,就在于其使得形體被賦予了靈魂,是一種個性的展現以及情感的迸發。為此,基礎美術教學當中教師需要從學生個性出發,因材施教,讓學生能夠對獨特感受能力很好的駕馭,從而逐步形成屬于自己的個性藝術創作語言。
三、結語
通過對基礎美術中形體比例教學分析,我們能夠看到教學當中需要注重對學生形體感的培養,按照客觀規律出發,使得學生對物象進行主動把握,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以及審美力,這樣才能夠讓學生在物象表現當中,實現客觀、主觀兩者的統一。
參考文獻:
[1]顧乃成.淺談美術課中的形體結構教學[J].小學生:教學實踐,2015(2):68-68.
[2]吳亞維.淺談初中美術靜物素描教學[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4(11):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