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欽州坭興陶的制作是我國的傳統陶藝,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傳承。而坭興陶燒制技藝在2008年6月,就被國務院批準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來,坭興陶行業的發展較為穩定,但是對于技藝的傳承以及長遠的發展之路,還需要我們不斷的探索。本文就坭興陶雕塑藝術風格的傳承以及發展之路,做以下探析。
關鍵詞:坭興陶;雕塑;藝術風格;傳承;發展
坭興陶之所以與紫砂陶、建水陶、榮昌陶并稱為我國的“四大名陶”之一,享譽中外,是因為其獨特的制作技藝以及天然的陶土原料,在陶瓷行業中堪稱絕無僅有。坭興陶不上釉彩,是利用了欽州獨有的自然陶土,經過高溫的升華,產生出天藍、紫紅、墨綠、彩霞、虎斑等絢爛的自然色彩[1]。所以,坭興陶雕塑在這樣的基礎上使得其藝術形式具有很明顯的風格,同時也具有很高的收藏及欣賞價值。隨著行業的發展,整個廣西欽州地區,已經有大大小小好幾百家的坭興陶企業,想讓坭興陶行業持續發展,就需要我們共同思考坭興陶雕塑藝術風格的傳承,以及發展的道路。
一、坭興陶的雕塑藝術風格及表現
坭興陶的藝術風格表現是來源于其獨特的雕飾裝飾藝術,由于坭興陶的雕塑藝術風格非常具有特點,其獨特的造型工藝中蘊含著:人文、書畫、文學、現代藝術等各種文藝表現形式,所以“陶藝造型”也被稱為坭興陶四寶之一。而坭興陶雕塑也是傳統手工藝者勤勞與智慧的藝術產物,用欽州特有的紫紅陶土為原料,東泥軟為肉,西泥硬為骨,再通過坭興陶特有的“窯變”技術塑造出風格迥異的特色工藝品,將坭興陶的藝術風格體現得淋漓盡致,這也是坭興陶能在千年的朝代交替中得以傳承的一大原因[2]。
坭興陶雕塑藝術在歷史中各個朝代的風格表現也有所不同,在古代,坭興陶基本是作為人們的日常用品,直到清朝時期,隨著人們審美的進步,坭興陶雕塑有了一定的藝術價值,裝飾也逐漸豐富起來。以文人特色的“裝飾圖紋”為主燒制的坭興陶雕塑藝術品,多被當時的文人們拿來欣賞和把玩。再后來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前后,由于國家時局動蕩不安,許多坭興陶雕塑藝術品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和傳承,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后,坭興陶雕塑藝術的發展才得到重視和扶持,而這個時候的坭興陶雕塑風格逐漸變得多元化起來,一些具有歷史故事性的坭興陶雕塑也被人們開始喜歡。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也越來越重視,坭興陶雕塑藝術的發展也開始逐漸注重中外交流的方向。發展至今,坭興陶雕塑的藝術風格更貼近人們的生活,既有實用的日常生活用品,也有極具廣西民族文化的坭興陶雕塑藝術品。
二、坭興陶雕塑藝術的傳承以及發展之路
(一)坭興陶雕塑技藝的傳承
坭興陶雕塑藝術之所以能夠傳承千年,是因為每一代陶藝人鍥而不舍的精神所驅[3]。傳統手工藝的傳承意義,是因為傳統工藝是古人的智慧結晶,反映了當代的民族精神以及民族文化。所以傳承坭興陶雕塑藝術的意義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對老工藝的繼承發揚中,我們陶藝人要對傳統工藝“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結合現在所擁有的專業機器設備,將坭興陶雕塑藝術不斷地發展壯大。在科技發展飛速的當下,努力不讓工業化的生產取代傳統手工藝中獨特的“藝術靈魂”。在傳承技藝的同時,也要繼承手工藝人的精神。
(二)雕塑技藝的學習和藝術風格融合
為了讓坭興陶雕塑藝術品得到更多的人接受和喜愛,作為傳承人要不斷地學習古今中外優秀的陶藝技術,結合坭興陶土的特色,不斷的融合與創新。將傳統工藝結合現代技術,融合新材料、新工藝創造出擁有現代氣息的坭興陶雕塑藝術品,讓新一代的人能夠認識并喜愛坭興陶雕塑藝術品。
(三)多元化宣傳
想要發展坭興陶,多元化的創新以及宣傳是必要的[4]。例如如今可以結合網絡,利用網絡的便利性、普及性,開設坭興陶雕塑藝術品網店,建立網站、工作號、微博、拍攝小視頻等。也可利用“網紅”效益,通過多元化的網絡宣傳模式,將坭興陶變成“網紅”產品。增加坭興陶的“曝光度”,讓更多的人了解坭興陶雕塑的文化歷史以及傳承工藝。也可以在欽州坭興陶產業園設置旅游景點,讓人們充分的認識坭興陶雕塑和感受坭興陶雕塑藝術文化魅力。
三、結語
總而言之,因坭興陶雕塑藝術風格較為獨特,陶土的可塑性強,擁有獨特的藝術欣賞性以及極大的藝術品收藏價值。因此,我們要保護坭興陶的雕塑藝術風格,用心去傳承并發揚坭興陶雕塑藝術。在傳承坭興陶獨特技藝的同時,我們也要不斷創新、學習,加強宣傳力度,拓寬市場,打造出擁有現代氣息的坭興陶雕塑藝術品。讓新時代的年輕人,了解并喜歡上坭興陶雕塑藝術,從而促進坭興陶行業的蓬勃發展,帶動欽州的整體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張秋.淺議坭興陶制作工藝的傳承與提升[J].陶瓷科學與藝術,2019,53(02):23.
[2]邱子祥,邱子艋.坭興陶雕塑藝術風格的傳承與發展[J].藝術評鑒,2019(02):182-184.
[3]張澤佳.茶文化視角下坭興陶藝窯變過程中的雕塑造型研究[J].福建茶葉,2019,41(01):123-124.
[4]劉幸福.傳統民族工藝品坭興陶傳承與發展探析[J].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22(06):92-96.
作者簡介:韋艷萍,欽州市欽南區吳家窯陶藝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