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飛
摘要:電視及視頻行業是一個合作的工作,很少有一個人全部做完整個工作流程的。然而一部好的作品一定是各個環節都有創作發揮的成果,一個合格的攝像的本職是拍好每一個鏡頭,但是一個優秀的攝像就需要緊密地配合編導,在關鍵的現場拍攝中準確領會編導的意圖,抓住每一個有價值的信息。本文試圖從理論上解釋攝像師的職業要求,以及一個優秀的攝影師必須具備的編導意識如何在電視專題及紀錄片中發揮作用。
關鍵詞:攝像師;電視專題;紀錄片;編導意識
羅伯特·麥基在他的著作《故事——材質、結構、風格和銀幕劇作的原理》一書中提道:“電影美學是表達活生生的故事內容的手段,其本身決不能成為目的。”[1]這是一本電影編劇的圣經一般的教科書。他從每一個技術環節入手,教授電影編劇應該具備的基礎知識和提高手段。電視新聞專題片和紀錄片其實同樣是故事創作,只不過故事是基于真實的新聞事件。同樣,上面引用的這句話也適用于專題片紀錄片制作,在這里我們可以引申為:作為表現形式,攝像師拍攝的畫面也是表達故事的手段,而決不能成為目的。攝像師的工作是實現編導所講述的故事,讓其視頻化,運用各種美學上的技巧和理念,讓畫面為這個講述的故事服務。
一、什么是編導思維
“記者觀點的表達是用“事實說話”完成的。作為“聲畫事實”的采集者,電視攝像記者就應該與文字記者密切配合,采集全面、平衡的相關素材。”[2] 《廣播電視新聞學》在闡述攝像記者在采訪中的基本要求的時候如此寫道。似乎攝像只需要按照記者的要求拍攝相關畫面就達到要求了。而正如事實是多面的一樣,攝像記錄的畫面同樣具有多面性的特性,不同角度、不同長度、不同時間點都可能影響一個畫面有不同的事實結果。再加上情緒、審美等主觀因素,不同的攝像師在基本功都過關的前提下,拍出來的鏡頭有可能是天差地別的。因此,一名合格的優秀的攝像師應該有一個普而適之的標準,除了會用專業的機器把畫面拍清晰和好看之外,應該和編導一樣,具有一套自覺的、完整的、科學的思維體系,配合編導實現他的想法。
(一)開拍之前
編導在拿到一個選題開始構思和策劃的時候,他的腦海里面應該逐漸會有一個故事的主題和脈絡。同樣,攝像師在看到選題的時候,也應該在腦海里形成一個大概的影像系統。一個快樂的選題色調一定是明亮的,節奏一定是歡快的,鏡頭就一定是正面平實居多,角度和數量更加豐富;同理,一個悲傷或者感人的選題,鏡頭可能會有相當比例的長鏡頭,色調也不能太過明快,甚至景別可能以極端景別為主(大廣角和大特寫)。盡管這不一定是可以一言蔽之,但是在進入現場之前,攝像師應該就和編導達成某種共識,甚至在編導還沒有具體想到鏡頭和畫面的時候,以自己的理解給予編導積極的建議,這是攝像師編導思維的一個重要方面。
(二)進入現場
編導在進入拍攝階段的時候,一定是整個過程的把控者。而攝像師作為編導想法的實現者相當于編導額外的眼和手。而且攝像師是跟主人公和相關人物距離最近的人,攝像師的表現和參與直接影響到人物的情緒和表現,如果攝像師一直置身事外,只在編導發話的時候開機拍攝,從來不參與到事件的進程中,沒有與人物互動,沒有情感交流,人物的表現就有可能流于表面或者無法控制,編導的意圖就無法實現。
“導演和攝影師共同處理受控情節片段的工作方式越來越流行,但是很多紀錄片所要拍攝的是發展中的、新聞類的或者比較隱秘的情節,這種情況下,攝影師常常只能獨立工作。”[3] 《紀錄片編導與制作》一書中對于攝像師的工作方式也有如上的描述。在瞬息萬變的現場,編導不可能掌握一切,他只能按照他既定的大綱進行下去,而紀錄片最有魅力的就是不可預知性。在事件的發展過程中發生的隱秘的細節、不可復制的轉折、情緒的微妙變化等等都只能靠攝像師去捕捉。這個過程中需要攝像師充分領會編導的主題意圖和故事線描述,在每一個現場隨時觀察人物情緒變化和事態發展,及時做出反應和調整。
綜上所述,攝像師的編導思維可以概括為:在策劃階段充分理解選題的主題和預設故事線,并理清該選題所需要的大概鏡頭語言風格;在拍攝階段以編導的角度去理解和觀察事態發展、人物情緒變化,配合編導的把控,在兼顧審美的前提下,融入新聞事件發展當中,記錄下每一個關鍵的信息和轉折點,盡量豐富地記錄人物和事件的各個角度。
二、攝像師的職能
這個話題看上去似乎毫無價值,然而很多年來,關于新聞記者如何采訪寫稿的著作很多,關于攝影師如何把一個畫面拍好看的著作也很多,唯獨很少有教一個電視新聞紀錄片和專題片攝像師該如何配合編導做好一個片子的著作。
(一)攝像師絕不僅僅是一個操機員
電影行業的攝影是一個組,由攝影指導帶領若干攝影師和操機員還有攝影助理組成。電視紀錄片和專題片很少能有這種配置,更不用說欄目化的流程中。因此對于電視紀錄片和專題片中攝像師的要求,甚至囊括了攝影指導、攝影師及助理、燈光師、置景和道具等等工作。當然這是相對于電影簡化了的結果,但也更加說明電視紀錄片攝像必須具備很多綜合素質。
“你們必須逐步建立起真誠坦率的關系,這是一種相互尊重對方創造和判斷的關系。”[3]優秀的攝像師必須在掌握基本功的前提下,擁有自己獨特的審美,形成自己獨一無二的風格。盡管電視紀錄片和專題片攝像在影像創作上可能會有種種限制:基于事實的記錄,稍縱即逝的現場,但是想要做出優秀的片子,攝像師是舉足輕重的實施者。攝像師的專業素養和編導的能力有機的結合才能產生化學反應,才能產生合力。
(二)攝像師是影像上的編導
編導的宏觀思維和攝像師的細節思維共同組成一個高質量的片子。編導有義務和責任指導攝像師該拍一些什么鏡頭,但是機器始終在攝像師手中,如何實現一個片子想要表達的主題和故事線,真正的操作和實施掌握在攝像師手里。因此攝像師是影像上的編導。
充分理解編導意圖的前提下,一個優秀的攝影師在拍攝現場之前,應該有一個大致的場景比重表。哪些是故事的開頭發展,哪些是故事的重要過程,哪些是故事的高潮結尾,根據這些分門別類,才能在拍攝的時候有的放矢,才能合理分配時間和精力,在重要場景中集中精力,在敘事場景中觀察人物和環境,等待更真實和深刻的瞬間。這也就是所謂的節奏感,在拍攝過程中同樣存在節奏感,這包括整體的節奏感,也包括場景中細節的節奏感,具體說來就是在一個場景中,只有充分理解編導意圖之后,才能在紛亂的現場中明白哪些是片子必須有的,哪些是用來渲染情緒的,哪些是用來推進故事線的。全面而有的放矢的記錄整個事件過程,才能充分實現編導的意圖。
(三)攝像師是新聞事件的參與者
“從欲望引發的大肌肉運動中,從對抗產生的力量中,從轉折點、主干、進站、危機、高潮中汲取力量——從里面看到外面的故事。”[1]這是羅伯特·麥基在他的著作中對于好的故事如何產生的描述。這也是對于一個優秀的攝像師,在具體場景拍攝過程中的要求。攝像師是里拍攝對象最近的,人物必須克服被記錄者的抽離感和尷尬,攝像師必須讓人物適應鏡頭,并將攝像機和本人盡量隱藏在人物的活動中,在事件內部發現故事,記錄故事。
很多從業者多年的習慣都是編導負責跟拍攝對象溝通,攝像師只管拍攝的時候來提要求,讓人物如何走位如何說話表現等。這對于那種主動型人物沒有問題,他們表現欲很強,也不懼怕鏡頭。但是很多被動型人物無法在一開始就適應攝像機的存在,大部分普通人在鏡頭面前很難保持真實,這就要求攝像師從一開始就參與到事件中來,不僅成為記錄者,也要成為人物的同行伙伴,甚至朋友。這個因素有時候可能決定一部片子的成敗。人物對于攝制組的信任不光是編導的努力,攝像師的參與是非常重要的。
(四)攝像師是意義的創造者
視頻通過鏡頭來表達,鏡頭通過組合和因果關系來組成意義。因此攝像師的工作實現了編導的意圖,創造了片子的主題和意義。
通常初學的攝像師,老師會教給他光影,三角形機位、軸線、景別,推拉搖移等基本概念,讓他在一個簡單的對話關系的場景中如何拍攝足夠豐富的鏡頭用來后期剪輯。很多人也就靠這些知識縱橫很多年,然后發現似乎攝像師也就只能干這些,于是他的片子也就只能是那個水平。優秀的攝像師一定是一個文藝愛好者,他喜歡電影,喜歡音樂,喜歡讀書,他能從各種藝術形式中汲取營養用來提升自己的技能。優秀的攝影師一定要有創造意義的能力。什么樣的光線什么樣的角度體現什么樣的情緒,什么樣的鏡頭運動代表什么樣的心理活動,什么樣的景別表達了什么樣的內涵等等,這些都是攝像師必須通曉并且熟練運用的技能。只有像編導一樣思考,才能在拍攝不同的題材時,不會千篇一律地用同一種方式拍攝。優秀的攝影師應該是畫家一樣,用攝像機描繪出編導心中的故事,并加以升華,共同創造出意義。
綜上所述,攝像師的編導思維是當下電視和視頻業急速發展下要求攝像師必須具備的素質之一。如今視頻行業的準入門檻越來越低,一部手機就可以制作精良的視頻作品,一個人從頭到尾制作完成一部紀錄片和專題片也成為潮流,因此在編導要求有攝像知識的同時,專業攝像師具備編導思維也是大勢所趨。早點脫離職能單一的“開機師傅”,成為獨具風格的高級攝像師,才是電視行業專職攝像的出路。
參考文獻:
[1]羅伯特·麥基著.故事——材質、結構、風格和銀幕劇作的原理[M].周鐵東,譯.中國電影出版社,2001.
[2]蔡尚偉,等著.廣播電視新聞學[M].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
[3][美]Alan Rosenthal,著.紀錄片編導與制作[M].張文俊,譯.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