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立偉
摘要:《航拍中國》是一部大型航拍紀錄片,《航拍中國》已經播出了三季,共23集。在國內航拍紀錄片中,《航拍中國》規模最大、單集投資金額最高。片中拍攝的鏡頭都采用航拍完成,以獨特的高空視角展現中國山河景觀和人文歷史,播出之后后引起了業界和觀眾的很大反響。本文將從鏡頭拍攝、語言風格、主題構建等方面對《航拍中國》進行分析解讀,來探究其成為熱播紀錄片的原因。
關鍵詞:紀錄片;航拍;藝術特色
《航拍中國》以空中視角俯瞰祖國的大好河山,全程航拍攝影呈現了一個兼具自然地理、人文歷史的立體全方位的中國。其自身定位也不僅僅是無數壯觀美景堆積起來的風光紀錄片,也是一個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的人文紀錄片。《航拍中國》的成功,不僅僅得益于其鏡頭的優美、剪輯的流暢,更是因為其在很多方面都充滿了藝術特色,眾人合力把一部紀錄片打造成一個藝術品。
一、《航拍中國》鏡頭拍攝的表現特征
隨著航拍技術的不斷革新,航拍從一種拍攝手法,正在發展演變為一種流行的記錄類型,這是航拍帶來紀錄片的新變革。紀錄片《航拍中國》使用了無人機、載人機和軌道衛星進行多層次的影像呈現,并采用“一鏡到底”場景飛行拍攝等手法。《航拍中國》第一季中,攝制組運用了16架直升機和57架無人機,總行程接近15萬公里,相當于環繞赤道4圈。《航拍中國》第二季更是使用了12架直升機和70多架無人機,全方位立體地為觀眾展示了祖國山河“大、美、奇、變”壯闊景象。
(一)高空攝影視角獨特
航拍從高空俯瞰,因為俯拍的獨特視角,觀眾可以跳出普通生活中的常規視角,重新審視自然和人類活動。航拍紀錄片在景觀的選擇方面,都優先選擇壯美有氣勢的、色彩對比鮮明的景觀,尤其是普通人難以涉足,鮮有見過的獨特地貌。
如第一季陜西篇,通過直升機的高空拍攝,拍攝團隊一年內分兩次前往涇河與渭河的交叉口,在非雨季記錄到了涇河的“清”與渭河的“濁”,才為人們展現了“涇渭分明”的景色,直觀明了又讓人印象深刻。
(二)碎片化的表達方式
與傳統紀錄片不同,航拍紀錄片因為僅有航拍素材,會比較零散,難以用講故事的方式展開。但《航拍中國》采用了場景碎片化,再加以串聯的敘事結構,起到了耳目一新的效果。《航拍中國》每集以“省”為單位,選取各省市區最具代表特色和觀賞性的歷史、人文、自然和現代景觀進行展示、按點敘事。以《新疆》篇為例,第一小節的順序為天格爾峰—博格達峰—天池—天山中部—天山北坡— 烏魯木齊—石河子—安集海大峽谷,每個點都相互關聯,但又各自獨立。敘事時間短小精煉,使得時空跳躍緊湊,信息海量,既避免了鏡頭角度單調的缺點,觀眾又不容易審美疲勞。
(三)微觀與宏觀相結合
航拍并不是一味追求壯觀壯闊的場面,而是要做到全方位、多角度,展現出具有新鮮感的獨特空間。《航拍中國》每一集分為不同的小段落,小段落之間用地圖動畫串聯。除此之外,片中的鏡頭都是航拍鏡頭,其優勢是提供宏觀的視角,缺點是難以靠近拍攝物體,展現細節。因此在航拍紀錄片中,宏觀與微觀鏡頭同樣重要,兩者相輔相成。例如在第一季《黑龍江》那一集中,東北虎撲鏡頭,因為鏡頭靠得近,捕捉到了細節與動感,視覺效果令人印象深刻。此鏡頭由highone+gh4無人機拍攝,距離地面50厘米,距離虎爪10厘米,如此近距離的拍攝,要求拍攝器材必須十分靈活,既能很好靠近,又能迅速遠離。
二、《航拍中國》文字語言的運用分析
《航拍中國》每集有50分鐘,片中沒有一句同期,僅靠解說詞來結構全片,因此解說詞在片中極為重要。
(一)精準運用修辭手法
想要靠鏡頭語言在50分鐘內將一個省份的自然風光和風土人情全都展現出來,是遠遠不夠的,而充滿著文化底蘊與藝術特色的旁白解說詞,除了可以補充畫面和傳達主題之外,還能把中國文化的修辭藝術運用到極致,展示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藝術美感。在第二季甘肅篇介紹到張掖市七彩丹霞時,解說詞“大自然像隨手打翻調色盤的無心之作,可以讓我們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天賦”,手法既有比喻又有擬人,非常生動形象。聲畫結合的方法給人一種茅塞頓開的感覺,營造出一種語言美的氛圍。
(二)文學性和藝術性相結合
解說詞處處體現著文藝性:如第一季陜西篇介紹西安時充滿文學性的解說詞:如果說大多數城市的發展,是在高度和邊界上的拓展,那么西安則是在同一個空間中疊加出來的時間之城,在城市之中盤旋、穿行,秦、漢、唐、明,十三朝的時間,同時聚合在古城之中,全新的城市在過去的變化中,繼續疊加出新的價值,就像一棵樹,長出新枝葉,抽出新芽。這段巧妙運用了對比和比喻的解說詞,讓人聽完之后不禁能沉靜下來,讓思緒游離在現代和歷史之中,懷念過去,
頁
頁
品味當下。
(三)交流式的語言風格
航拍手法是抽離日常的鏡頭表達方式。所以片中的解說詞就要格外地“接地氣”才行,彌補航拍這種特殊視角帶給觀眾的抽離感。在片中,我們時常能聽到類似的解說詞“繼續飛行,我們進入……”“接下來的旅程,我們將逐漸靠近……”就像一個導游帶領游客觀光游覽一樣,用特別接地氣的語言帶領著我們從一個景點“玩”到另一處景點。
此外,《航拍中國》配音也為片子增色不少。導演組認為,《航拍中國》不同于其他紀錄片,它不是恢宏的敘事和政治立場的表達,需要一位聲線平實但在細節之處卻又充滿情感的聲音,就如一位至親老友,用娓娓道來的語氣講述眼前的景色,給人全然耳目一新的感覺。片中的配音員李龍濱的語調和音色恰好符合這個要求,與這部作品想要表達的氣質吻合。
三、《航怕中國》愛與和諧的主題建構
按照紀錄片的功能、制作模式和美學特征等元素,中國紀錄片大致可以分為宣教型、消費型和審美型三種類型。《航拍中國》首先是一個“命題作文”,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全資支持拍攝,難免會被大眾貼上“宣教”的標簽,然而在制作過程中,《航拍中國》通篇不談政治,不說教,其表達的是對中國這片土地的自信與熱愛,平實的鏡頭語言和質樸的詞句之間,透出了濃濃的情感。全篇沒有一處直抒胸臆,告訴我們要熱愛祖國,但看完之后,胸腔里滿是熱烈的愛國之情。? 在沒有刻意煽動大眾的愛國情感的同時,對于現在可以引發我們思考教訓的事情也不刻意回避。比如說第一季黑龍江篇里的大興安嶺,在畫面上滿是松濤林海的背后,解說詞是現在大家看到的絕大部分是再生林。再生林就是因為過去由于人類的砍伐和火災,原始森林幾乎消失不見,再經過后人重新植樹、封山育林,重新培育出這片森林,就是要提醒大眾,要尊重自然和保護自然,珍惜眼前的世界,不要犯以往的錯誤。
四、結語
中國紀錄片作為大眾文化傳播的領域之一,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隨著全球交流不斷發展深化融合,我國人民在不斷的成長過程中需要對自身文化價值進行肯定和表達。《航拍中國》作為完全用航拍鏡頭完成的紀錄片,其獨到之處在于改變或轉換了以往的視野,高空景象中的航拍鏡頭體系配合中國文化式的視聽語言形成了獨特具有藝術特色的敘事手法,而技術與表現形式的配合又深化了審美和人文主題的表達,不僅可以推進紀錄片的發展,也可以推動社會發展,促進世界文化的交流和互鑒。
參考文獻:
[1]蔡夢佳.《航拍中國》國家形象的影像美學建構[J].視聽,2018(2):60-61.
[2]張淑玲.俯瞰與平視:《航拍中國》的技術視角與敘事視角[J].藝術評論,2019(5):5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