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戲劇表演藝術是演員在劇作家所創造出來的文學形象的基礎上,再創造出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舞臺人物形象的藝術。而這種舞臺人物形象,是由演員在扮演角色時創造出舞臺行動來完成的。而舞臺上的人物形象塑造是個很復雜的過程。所以,塑造豐富的人物形象是我們學習表演的重中之重。演員塑造人物形象,概括來說有兩個方面:一是理解人物;二是體現人物。理解人物是體現人物的前提,體現人物是理解人物的結果。
關鍵詞:塑造;分析;體現;角色
戲劇表演中,演員的情感展現是吸引觀眾的一個重點。那么如何準確的表達情感,就需要演員通過對劇本的分析、角色的構思、肢體以及語言上的處理等方式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這些技巧是我們在不斷地學習過程中,體驗生活、觀察生活,盡可能地貼近人物性格,塑造出符合劇本的人物形象。在創作中,我們首先要做的是對劇本進行全面的分析,不斷揣摩角色在全劇中的作用和意義,準確理解臺詞所要表達的深層意義,這樣才能做好角色的定位,反之則會影響后續的排練。
一、劇本分析
如何分析劇本,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是了解時代背景。包括歷史、政治、經濟、社會、哲學、道德、心理、風俗等方面因素。演員應當把了解時代背景作為分析劇本的前提。二是弄清規定情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指出:“所謂的規定情境是劇本的情節,劇本的事實,事件,時代,劇情發生的時間、地點和生活環境,演員和導演對劇本的理解,自己對它所做的補充,動作設計,演出,美術設計師的布景和服裝,道具,照明,音響及其他在創作時演員要注意的一切”。如果想創作出一個鮮明的人物形象,不僅要抓住人物的行動路線,還要把握住人物所處的規定情境,根據劇情的發展而變化。三是抓中心事件。中心事件指的是全劇的核心內容,劇本中人物的行動都是圍繞著全劇的中心事件展開,抓住了中心事件,就可以找到飾演角色的人物方向。四是把握矛盾沖突。從分析劇本人物的角度來講,把握住全劇的矛盾沖突及其后續發展,我們會更容易尋找到自己所要扮演角色的行動路線。五是尋找貫穿行動與最高任務。行動是戲劇藝術的基礎,通過行動可以把主題思想表現出來。貫穿行動必須是貫穿全劇、包含劇中所有人物的行動線,從而找到每個人的最高任務。六是掌握風格與體裁。一個劇本的風格與體裁,決定著創作者們選擇何種創作手法及演出形式。對于劇本的風格與體裁的把握準確與否,往往會影響一部戲演出的成敗。
二、人物形象塑造的過程
對劇本和角色的分析是演員創造人物形象的基礎,但最終目的是為了能夠在舞臺上創造出鮮明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所以在創作過程中還存在著一個建立人物形象構思的環節。角色形象的構思,需要生活的體驗和積累。如果是離我們生活有一定距離的歷史劇之類的劇本,一方面可以從現實生活的體驗中找到對于角色構思的依據;另一方面可以從歷史文獻資料或者文學作品中獲取素材。只有這兩方面相結合,才有可能更好地進行角色構思。
形體和語言是演員創造角色時,從外部支撐人物的兩大支柱。人物的內心生活和情感,通過形體和語言這兩方面來展現。每個人物的特征都是獨有的。因為人的年齡、職業、家庭、經歷的不同,自然而然的每個人的語言、體態、手勢、習慣性的動作也會有所不同。所以,演員在體現角色的時候,應該創造出具有特點的人物形體特征。
在表演上,演員所創造出來的角色形體方面的特征,可以稱之為角色的形體自我感覺。這種形體自我感覺,構成了角色的外部性格特征。在創造形體自我感覺時,演員一定要從人物的性格出發去挖掘,例如從行、走、坐、臥等肢體動作中找到自己所要飾演的角色特征。與此同時,還應考慮到角色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狀態,緊緊跟從劇情的發展,做出合理的人物行動路線。
語言在體現人物形象的性格、思想、情感等方面也起著重要作用。語言是表達情感的工具,由于人們性格的不同,所以說話都有不同的特點。有的人嗓門大,有的人聲音細,有的人說話快,有的人說話慢等這些特征可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點。生活中的語言跟舞臺上的語言是不同的,需要演員對臺詞進行頓歇、語調和重音等技巧性地處理。
在臺詞的處理上,邏輯頓歇起著表達思想的作用。邏輯頓歇在劇本中一方面體現在標點符號上,比如“我不去”,“我,不去”和“我不,去”,一個是不去而另一個是去。另一方面還體現在心里頓歇,在這種沉默中,演員的心理活動還在繼續,所以演員的內心要非常充實,否則就會帶給觀眾忘詞或者表演不準確的感覺。
三、結語
在舞臺上,每一個動作、每一句話都是緊密聯系的。藝術家曾概括“潛臺詞在人物行動與內心活動中起到銜接作用,主要是以語言進行表達。”不同的人物性格會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借助角色的特征靈活運用臺詞和潛臺詞進行表述可將人物塑造得更加豐滿,表演更具有真實性。例如:在《紅巖魂》中王璞對母親說“娘,你要永遠支持學校,永遠跟著學校走,一刻也不要離開學校啊。弟、妹也交給學校了。”其實他的潛臺詞是學校代表著共產黨,他讓母親一直支持黨,永遠跟著黨走,讓弟、妹也加入共產黨一起參加革命。在規定情形下,演員通過運用一些技巧準確表現出潛臺詞的內容,才能使表演更加深刻,引起觀眾的共鳴。
參考文獻:
[1]李錦云.表演心理學[M].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7.
[2]梁伯龍.戲劇表演基礎[M].文化藝術出版社,2004.
[3][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第二卷)[M].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董子涵(1989.2-),女,漢族,山西省洪洞縣,本科,初級助理館員,石河子鎮人民政府,研究方向為群眾文化活動中的表演藝術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