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畫是我國寶貴的財富,不僅是中國的文化精粹,更有著豐富的精神內涵,不僅如此,國家能夠將中國畫作的寫意神韻進行充分的體現。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繪畫理論以及繪畫技術也在不斷地變化,人們對審美有著更高的要求。因此,中國畫的創作除了需要掌握國家技巧之外,還要與時俱進,進行創新,只有將國畫技巧與國畫創新進行有效的集合,才能夠將國畫作品強烈的藝術感充分體現。本文主要進行了國畫技巧和創新發展之間的有效結合,為中國國畫創作水平的進一步提升提供借鑒意義。
關鍵詞:中國國畫;國畫技巧;創新發展
一、“骨法用筆”在中國畫中的藝術表現
南齊謝赫的“六法”中指出,在國畫中“骨法用筆”是非常重要的,其中“骨”可以理解為國畫的基本架構,作品的骨架以及作品的骨勢就是與形體結構相對應,骨質、骨力對國畫規劃用筆以及用線的審美追求更高。在繪畫的過程中應該將作品的整體構建以及作品的整體造型進行充分的體現。
“線”是國畫繪畫中的輔助手法,國畫繪畫的過程中對線的質量以及線的運用有著較高的要求,是我國國畫歷史發展的文化沉淀。國畫繪畫中線條的運用都帶有畫家帶有的內心情感,不僅如此,還能夠將畫家的技巧進行充分的體現,簡單的幾根線就能夠將對象的動勢進行簡單的概括,盡管簡單,但是藝術感極強。
二、風格到意趣的創新
(一)自然性
自然是國畫繪畫的主要來源,國畫繪畫不僅要進行自然的表現,還有進行“我”的表現,“我”的表現主要是在作畫的時候通過自然風光的形象以及自然風光的色彩,通過自身的方法進行形象和色彩的提煉概括,從而實現新的畫面寓意,經過繪畫藝術手法創作進行體現。在畫家進行繪畫的時候能夠將筆觸運用恰當,這就是執法的自然性的體現,進行所看到事物以及所看到景象的描摹,從而使得國家繪畫更加自然,同時還能夠將自身的創作風格以及自身的思想情懷進行充分的體現。
(二)題材創新
目前,國畫的題材非常豐富,有人物畫、山水畫以及花鳥畫等等,現如今我國的人物畫中將西畫的精華進行借鑒和學習,將自身的不足之處進行有效的彌補。繪畫的材料以及繪畫的創作題材進行充分融合,繪畫題材直接受到繪畫材料的影響,需要通過材料進行充分的體現。繪畫的材料要有明確的題材,并且應該是緊湊的。題材可以是以往的題材,但是繪畫的形式以及繪畫所需的筆墨應該是新的,在傳統繪畫學習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將中國畫的特點進行充分法體現,將民族特色進行充分的體現和有效的保護和傳承,不僅僅是僅僅是根據古人留下的信息,學者古人走他們的路,并不是一成不變不佳思考的,應該在畫面中將象征性的思想融入其中,當平面化的表現形式與純粹的用角進行充分有效的配合,就能夠將外面復雜世界的單純性進行充分的體現。在高更的繪畫中,不僅是面對自然物像運用象征主義的色彩,其中還包括聯想的因素以及人的視覺感受,這種思考方式與美術創作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不僅如此,這種思考方式與現實中的生活也有著緊密的聯系。
(三)注重與其他繪畫表現形式相結合
中國國畫主要從點、線、面進行表現,國畫繪畫的過程中線運用的較多,點和面運用的較少;西洋繪畫中使用最多的是面,而點和線不會經常運用。從幾何學進行分析,由面組成物體;從藝術角度進行分析,需要點、線、面的共同作用進行藝術表現,藝術是不能與科學等同的,有著自身的獨特規律以及獨特韻律。例如,馬蒂斯全面拓展和探討了線的表達方式,使得西方繪畫對線條的運用徹底釋放,從而將獨立的審美價值進行充分的詮釋和體現。馬蒂斯進行線運用的過程中,對形體的精確不會過分地追求,更加注重感情的體現以及感情的突破。馬蒂斯進行了阿拉伯風情曲線線條的運用,繪畫的過程中采用了精準的線條,在對畫面效果給予高度重視的同時,使得整體畫面更加完成和具體,這種中西繪畫技巧的有效融合,使得作品更加富有張力和細膩。這就需要國畫創作者以及國畫藝術評論者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進行探索,敢于創新,使得中國化寫生技巧在更多的藝術創作烈性中有效融合,促進繪畫藝術大融合的實現,只有這樣才能夠對當前藝術發展需求給予滿足,才能夠滿足人們對國畫的審美需求和審美樂趣。
三、結語
綜上分析,在國畫構思創作的過程中,要對國畫的特點進行充分的了解,國畫創作首先腦海中要有具體的框架,也就是“骨”,賦予作品情感和靈魂。隨著中國繪畫藝術隨著時代發展不斷發展,寫生以及自然感悟等活動越來越多,并有效結合其他繪畫的表現形式,這樣不僅能夠促進國畫內涵的進一步豐富,還促進了國畫寫生號召力的進一步提高。創新是基于中國畫基本規律上進行的,這需要作畫者不斷進行加強自身的技巧練習,從而對技巧以及精神內涵進行更好的感悟,進而有效傳播國畫美學,對國畫的藝術發展以及國畫技巧與創新發展帶來積極的促進者作用,有助于繪畫藝術的提升,有效傳承國畫藝術。
參考文獻:
[1]夏雯.論國畫技巧與創新發展之關系[J].戲劇之家,2020(11):121+123.
[2]平谷區興谷街道機關工會開展國畫培訓班[J].工會博覽,2019(16):46.
[3]王春華.國畫技法與青花瓷裝飾的融合研究[J].陶瓷,2019(05):68-70.
作者簡介:薛進宇,廣西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