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5年的全國兩會上,“互聯網+”首次進入政府工作報告,我國將互聯網提升至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高度加以鼓勵和扶持。截至2019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54億,巨大體量下,帶來了各行業的重構和變革。單看文化產業包含的各行業中,互聯網+旅游、互聯網+電視、互聯網+公共文化服務、互聯網+動漫、互聯網+電影……當前世界逐漸信息化,當前時代已是“互聯網+”模式,要想在“互聯網+”的背景下推動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并使我國文化產業與互聯網模式相互融合,使文化發展順應時代大潮流,在新時代的發展中不斷發展與創新,更好地對我國文化進行傳播,提高我國文化競爭力,增強國家軟實力。
關鍵詞:“文化+互聯網”;文化產業;融合發展
一、前言
在“文化+互聯網”的背景下我國文化產業需要不斷地實現文化及相關產業資源與互聯網的融合發展,合理運用互聯網技術和平臺對文化產業價值加以創新、傳播、服務等產業鏈上的價值提升,使文化產業也在“互聯網+”和“文化+”的發展中豐富內涵。
二、“文化+互聯網”實質及優點
“文化+互聯網”是當今文化與科技不斷融合下形成的新名詞,是文化的一種發展理念,也是文化發展的新模式。在“互聯網+”的生活環境中,人們的生活越來越離不開數字信息技術傳播,網絡新媒體更是加速了數字信息技術在人們日常生活的中應用。
(一)足不出戶接受訊息
在日常生活中不難發現很多人拿著手機接收著從世界各地傳來的訊息,從手機上了解自己想要了解的咨詢已經不是一件罕見的事情。但是傳統文化也需要被傳播,人們了解,于是“文化”與“互聯網”的有機結合便可以讓人們足不出戶就了解優秀的傳統文化。
(二)拉動文化內需
數字信息技術有更加廣泛的傳播性,拉動文化內需。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會困于多種原因沒有辦法外出,對國家優秀文化進行相當全面的了解和感觸,但是“文化+互聯網”則可以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讓不同地區、不同時區的人們可以同時觀看視頻,“近距離”感受文化內容。不但滿足人們對該文化的好奇,還能更好傳播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三)提高文物保護力度
在日常傳統的文化觀賞中,尤其是傳統建筑的觀賞過程中,游客或多或少都會對建筑文物造成一定的損壞。例如,故宮每年有成千上萬的游客參觀游玩,在故宮的修復和保護方面需要投入較多的時間和精力,而且不免有游客對無法進入的地方產生好奇的心理;敦煌莫高窟也是如此,在傳統的觀賞中,不免會造成壁畫的氧化,因此造成一定的破壞;還有博物館中的文物更需要人們進行保護。但是“文化+互聯網”的模式可以利用計算機技術進行復制和3D轉化的技術更好地向大眾展示相應的文化資源,使文化體驗和技術先進性合二為一,更加全面服務消費者。
三、以“文化+互聯網”推動我國文化產業融和發展路徑
(一)從單向資源到整合集聚——增加融合內容
互聯網具有實時性和無邊界性,在互聯網時代有助于各類資源、產品元素預生產要素之間的匹配,從而推進文化產業資源與不同領域人才及技術等多方面的發展,進而提高文化產業的融合發展。例如,在直播產業中,一方面提高了該主播的知名度,一方面可以促進相關商品的出售,同時還可以促進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在文化產業中同樣可以適用。例如,故宮在傳統的游行中就根據新媒體的優勢推出相應的微信小程序,該程序中有故宮地圖,游客瀏覽路線的推薦,還有“導游”講解,同時有多種語言可以選擇。以視聽效果實現對文化內容的介紹于講解。
(二)從內在鏈條到生態體系——擴大融合張力
文化產業在互聯網的背景下進行傳播主要立足于互聯網的共享。為了使文化產業可以更好地在互聯網平臺進行傳播就需要擴大共享的內容,提高共享的文化質量。首先,需要將先進技術投入到文化產業中,將媒體上的文化資源清晰化,詳盡化,則會吸引更多人體驗學習。比如,敦煌莫高窟壁畫,若平臺上的圖畫展示很模糊,很多細節被弱化甚至消失,那么對于觀賞學習的人而言沒有任何意義,但是若壁畫在相關平臺上的展示很詳細,不僅可以放大看見細節,還有該壁畫的詳盡介紹,這樣不但可以增強人們的觀賞感,還可以學習到相關的文化知識,對比而言,“游客”會更喜歡后者。其次,推動文化的傳播還需要一定擴展渠道,例如,在抖音、快手、微博等用戶量大的媒體上進行一定的宣傳。最后,建設標志性數字化產業。想要一個文化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就需要“官方”平臺的運行,讓文化產業更具有真實性和價值內涵。例如,“中國國家博物館”APP形式的數字博物館,讓文化資源有統一的管理與查閱。
(三)從假想到實現——保障融合力度
在文化產業數字化實現過程中需要很多人員的配合及技術實現,在此過程中需要相關人員統一目標。使文化資源的收集和采樣可以滿足相關技術人員的需求,并且彼此配合,最終以最好的形式將文化資源展示給大眾。
結束語:新時代對文化的傳播提出了不同的需求,在此發展大趨勢下不僅要轉換新的文化傳播理念,而且還要增強文化產業發展的內涵品質和綜合效益,通過“互聯網+”實現“文化+”,大力促進文化產業深入并可持續的融合,讓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借助互聯網技術融入大眾生活,滿足人們精神文化的需求。
作者簡介:季雪,女,碩士研究生,四川電影電視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