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芭蕾舞在我國的發展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是舞蹈教學中的重要內容之一。本文主要探討了芭蕾舞教學創新的策略。
關鍵詞:芭蕾舞;教學創新
芭蕾舞學習是一個長期、堅持、刻苦的過程,很多學生因為難以忍受這個過程半途而廢,因此教學方法顯得尤為重要,創新芭蕾舞教學方法能夠弱化芭蕾學習的枯燥和艱苦,使學生保持對芭蕾舞學習的興趣,使學生更好地堅持芭蕾舞學習,從而培養更多優秀的芭蕾舞者。
一、提高芭蕾舞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
相對于西方國家來說,芭蕾舞在我國的流行時間比較短,所以存在教學人才不足、教學理念滯后等問題。在現代社會中,芭蕾舞教學不光是要培養優秀的芭蕾舞者,更要培養具有優秀素質品質的芭蕾舞者,這對芭蕾舞教育者的業務能力有著很高的要求。舞蹈院校和各開設芭蕾舞專業的高校想要提高芭蕾舞教師的教學能力,一方面要對芭蕾舞教師展開專業培訓,提供進修、出差等機會,讓芭蕾舞教師能夠學習最新的蓓蕾舞教學理論和教學知識。芭蕾舞作為一項歷史悠久的舞蹈藝術,它能夠延續至今,是因為它總是在融合新的文化藝術元素,保持創新,增添魅力。作為芭蕾舞教師,也要加強學習最新的芭蕾舞教學知識,加強對芭蕾舞現代化教學的認識,尤其要加強對芭蕾舞表現力教學的理解和重視。另一方面,學校要適當提高芭蕾舞教學人才的招收標準,芭蕾是起源于西方國家的藝術,所以在聘請芭蕾舞教學人才時,有能力的學校可以聘請芭蕾舞領域的專業人或國外的芭蕾舞學者到學校開展特色教學。此外,學校還可以通過組織芭蕾舞者藝術交流會的形式來提高芭蕾舞教師的執教能力,將優秀的芭蕾舞教師聚集到一起,組織教學經驗交流討論會,或者為專業學生開展教學專項講座,只有相互探討、相互學習才能更好地提高芭蕾舞教師的現代化教學能力。
二、創新芭蕾舞教學方式
在傳統的芭蕾舞教學中,教師更多的是讓學生去練習,日復一日,沒有捷徑。但是這種方式很容易讓學生產生一種枯燥感,失去學習興趣。所以教師一定要靈活的運用芭蕾舞教學方式,其一,教師要開展針對性教學,每一個學生學習芭蕾舞的時間、基礎能力、身體素質等都有著很大差異,教師要了解學生的身體情況,了解學生對芭蕾舞是否真正的熱愛,為學生設定針對性的學習目標,代替用統一的標準要求和評價學生,讓學生更真實地感受到自己經歷過一個階段的學習過后所產生的進步,每當學生達到一個小的學習目標后,教師要夸獎學生,鼓勵學生,這樣才能增強學習信心,讓學生保持對芭蕾舞的熱愛;其二,在芭蕾舞教學中,教師一定將新的教學理論應用到教學實踐當中,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芭蕾舞學習中的重點、難點,使學生能夠始終保持清醒的學習思路,知道自己該學習什么、該怎么學習,有條不紊地開展每天的芭蕾舞學習活動。其三,教師要積極開展芭蕾舞動作創編實踐工作。教師要根據專業的場地、范圍、舞蹈方向路線以及音樂特點等,編排,創作舞蹈動作,并將單獨的舞蹈動作結合起來,形成一套完整的芭蕾舞系列動作。教師在創編芭蕾舞時,一定要結合芭蕾舞基礎知識,確保舞蹈動作符合人體科學原理,符合芭蕾舞藝術運動規律以及芭蕾舞藝術的美學法則,保證整個舞蹈的和諧、流暢、優美。創編芭蕾舞的過程中,可以邀請學生給出一些動作建議,這能夠讓學生參與到芭蕾舞創編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舞蹈創作能力,也能夠調動學生學習舞蹈的主動性,使學生保持對芭蕾舞的思考。
三、創新芭蕾舞教學內容
創新芭蕾舞教學內容是提高芭蕾舞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關鍵。首先,教師需要針對芭蕾舞蹈中的舞蹈細節進行精細化教育。舉例來說,在學習一個完整的芭蕾舞蹈時,教師要針對舞蹈中的某一個動作進行細化教學,要讓學生知道這個動作所表達的意向,它所具有的文化含義和美學內涵。只有讓學生理解了,每一個舞蹈動作他們才能夠更好地去融入自己的想法,這能夠讓學生實現對芭蕾舞的再創造,這也是每一個舞者在跳舞時,能夠給人帶來不同感受的重要原因。
教師還要鼓勵學生打破現有的芭蕾舞教學內容的框架,讓學生結合他們自己喜歡的音樂類型編排芭蕾舞,充分調動學生的創新、思考能力,提高學生的芭蕾舞學習質量。在文化形式更加多元化的今天,芭蕾舞教學不能僅僅局限于古典芭蕾舞藝術教學,更應該融合現代化音樂和藝術形式,豐富芭蕾舞舞蹈的內容,創新芭蕾舞蹈動作、表演形式,讓學生感到新意和創意,保持學習芭蕾舞的新鮮感,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芭蕾舞的內在動力,使學生處于主動學習的狀態,更好地提高芭蕾舞教學效率。
四、結語
綜上所述,芭蕾舞是一種歷史悠久且形式優雅的舞蹈藝術,為了培養更多優秀的芭蕾舞人才,需要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創新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保持學生學習芭蕾舞的興趣,使學生主動、積極的學習芭蕾舞。
參考文獻:
[1]于一鳴.芭蕾舞教學創新策略分析[J].戲劇之家,2019(31):153-154.
[2]王曉丹.以學生為主體的高校芭蕾舞教學創新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07):200+202.
[3]王雨和.中國芭蕾舞教學創新策略淺談[J].藝術研究,2018(01):160-161.
作者簡介:蔣堯,北京師范大學珠海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