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君
摘要:美術博物館一般是基于不同時期美術史研究、展示、對公眾開放的學術性收藏和教育機構。理論而言,美術博物館與美術史相輔相成。本文立足于當前,從美術博物館作為美術史知識生產角度出發,思考其對美術博物館品牌競爭力的影響,以及闡述筆者對于美術博物館構建品牌效應的拙見。
關鍵詞:知識生產;美術史;品牌競爭力;美術館
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曾在國際博物館高級別論壇上發言,“當前,中國博物館事業正處于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期,博物館已經不僅僅是一般意義的收藏、保護、研究和展示文化遺產的機構,還是服務于人的全面發展和面向未來的公共文化服務和社會教育機構。”①足可見,近年來,國內外諸多關于美術博物館學的研究,大多將重點放置于美術博物館的收藏、展示、研究、教育等職能方面,而甚少考慮到美術館作為美術生態環境中的重要環節,它與美術、與美術史之間的密切聯系,以及如何在自身收藏方向的基礎上構建品牌競爭力。
一、美術館與美術史
在美術館如雨后春筍般急劇增長的發展進程中,中國已經進入“后美術館時代”,作為公共文化服務和社會教育機構的美術館如何找準定位,建立自己的品牌競爭力,就顯得尤為重要。巫鴻先生在《美術史與美術館》一文中提到,以美國為例,20世紀上半葉以來美術館和美術史之間的關系大概經歷了三個階段:一是70、80年代之前,美術館和美術史具有重合性;二是至新世紀前的相對獨立時期;三是90年代以來對二者新型關系的摸索時期。雖然巫鴻先生關于二者關系及解決措施的論述更多偏向于美術史的方向,而此時,中國美術館的建設正如火如荼,這種逐漸摸索的新型合作關系對于中國的美術館事業來說仍然具有舉足輕重的發展意義。我們身處于博物館急劇擴張的當代語境中,美術館與美術史應該有什么聯系,它的定位、收藏、展示應該起到怎樣的作用與影響?這應該是全球化的當代背景下,尤其是對于中國美術館學界來說,面對的重要問題之一。
德國藝術史家漢斯·貝爾廷在《全球時代的當代藝術與博物館》一文中說,“……早先的藝術博物館往往與藝術史相表里,致力于展出經典作品,以便向觀眾提供有關藝術發展的清晰線索……”藝術史與美術館有著與生俱來的關聯,藝術史中的優秀作品構成了美術博物館的藏品基礎,而正是美術館對于藏品的學術研究,才有可能生產出促進藝術發展的新知識,在另一種方式上重新書寫和生成藝術史。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彭鋒在以“藝術·科學·博物館”為主題的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開館系列學術活動中談道:“對博物館來說,大部分是常設展品,是已經進入藝術史和文明史的作品。但是這樣的作品特別少。中國美術館、中央美院美術館的展廳也不是美術常設展,是新作品來了馬上展。如果我們沒有自己美術史,不可能得到這方面美學教育?!睂γ佬g博物館而言,公眾從接觸美術作品到對美術史對了解,都在美術館這個空間內完成,美術館為公眾提供了切實的實物認證。但國內美術館現狀卻是,多數重要美術館缺少完整的美術史收藏和展示機制,而只是“新作品來了馬上展”,觀眾所接觸到的僅是某一歷史時期的某些美術作品,對美術史的接受存在碎片化、斷裂式的特點,同時,也不利于學者對美術史的研究,這基本上成為國內美術館面臨的一大困境。
二、美術館與美術史“知識生產”
王璜生在《作為知識生產的美術館》一書中,從展覽、展示、收藏、修復、研究、公共教育以及美術館學等方面對美術館的“知識生產”進行相關的論述。無疑,美術館所承擔的職能是美術館的知識生產過程,但筆者認為,在談及職能之前,首先要明確面對的是美術館或美術博物館本身的定位,而定位以美術館的藏品為主要依據。目前國內美術館總體上藏品定位較為模糊,基本上可根據收藏類型大致分為四種,即綜合型(涉及各種美術門類但不完整)、??菩停▊戎赜谀骋划嫹N等)、紀念型(專為紀念某一美術大家)和展覽型(僅為展示空間,無藏品)??偟膩碚f,國內大多數美術館對于自身的學術定位仍處于摸索和完善中,嚴格意義上,美術館的基本定位理應立足于美術史中某個時期、某個流派或某個專題等,為公眾呈現該時期美術史或某題材、風格的視覺藝術與研究成果,即美術博物館是美術史知識生產的空間。
如何理解美術館“知識生產”?首先必須以美術館館藏為基礎,明確美術館發展的學術方向和定位,依照自身學術標準和確立策展立場,并通過系列性的展覽與持續性的學術關照,以及與觀眾的互動交流影響社會,使美術館的真正價值得到有效的體現。借以當下美術館的現實發展狀況,全方位實現美術館的知識生產信條,是美術館從業者的追求和責任,而美術史序列的構建則是實現美術館知識生產功能的重要環節。
很多歐美的美術博物館如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泰特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等,往往以一種美術史脈絡為公眾呈現,且有意識地開展并展示對美術館職能及美術史相關問題的研究,從而反過來建構美術館自身的美術史,即形成美術館“美術史知識生產”的方式。而國內的美術館仍有待發展。
如今,作為為公眾教育和服務的文化空間,以最直觀的方式保存著原有的知識,以圖案見證著歷史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構建著全新的知識生產模式,對于存在于現在的過去的美術作品,美術館理應通過展覽等形式以專業的敘述、嚴肅的標準為觀眾呈現嚴謹深入的美術史知識,把知識生產作為發展的職責,從而建立起自身的聲譽和價值。
三、作為知識生產的美術館品牌競爭力的建構
“藝術博物館在全球化剛出現的時候尚是一面巨大的模糊鏡,未來的存續和外延的變化,都仍是未可預知的?!奔词乖跓o可預知的情況下,正在發展中的美術博物館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也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美術博物館競爭力是特指美術館各方面的競爭實力,既可以是表層的產品與服務的比較,也可以是美術館核心的價值觀、藏品資源及其開發能力的比較。
美術館的競爭力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和制約,一般而言可分為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兩大方面。內部因素包括美術館的資源(藏品資源、建筑資源、數字資源等)、能力(為公眾服務及美術館營銷的能力等)和理念(建館理念、發展理念等)。外部因素則涉及美術館到周邊環境、人群偏好、外部需求等。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形成美術館的競爭力評價因素。美術博物館的發展大致經歷了萌芽、緩慢發展、快速增長、走向繁榮四個發展階段,而其競爭力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有著不同的側重傾向。進入“后美術館時代”,中國的美術館事業在服務理念上逐漸由“以藏品為中心”轉向“以人為中心”,美術館的職能服務及研究亦如火如荼,筆者認為,美術館作為公眾服務機構,完善其“以人為中心”的核心理念的重要基礎是建設作為美術史知識生產與制度性保障的美術館。
文化觀念和文化選擇對美術館發展如北斗之尊,“只有確立一種文化選擇和文化觀念,才能支撐各種具體工作,這樣才能保證美術館的長期穩健發展”。美術館作為競爭主體,其對象是藏品、展覽、服務等,而最終由觀眾參與度來體現。而美術博物館的展覽、研究、公共教育等大多以藏品為核心基礎,故如何利用美術博物館的藏品開展系列活動成為其競爭力點本質表現,而美術館如何利用自身藏品及收藏方向構建屬于本館的美術史序列、確立本館的文化選擇和文化觀念是構建其核心競爭力的基本立足點。
歸根究底,美術館的文化選擇和文化觀念即明確館內收藏方向和藏品選擇,明確自身的建館宗旨,在重視各部門職能發展的同時,考慮到美術館不同方面的競爭力因素,從不同的方面提升美術館的品牌競爭力。就美術史“知識生產”角度,美術館的展覽要注重學術型呈現,一方面是對典藏作品的完整闡釋,另一方面有利于將美術館與美術史研究相聯系,有利于公眾對該時段美術史作品的序列理解,更有利于美術史學者對作品的完整認識,從展覽層面為觀眾呈現美術館的美術史知識生產功能。
此外,美術館對于不同藏品的學術研究也要注意時間上的學術串聯,而不僅僅從圖像分析學和風格分析角度闡釋美術作品,在自身收藏方向和文化觀念的基礎上,建立相應的美術史序列,從而明確美術館自身的學術定位和發展發現,構建美術館的學術個性特色,以此出發的美術館展覽、學術研究、公共教育等具有本館特色,進一步提高美術館自身的品牌競爭力。
參考文獻:
[1]漢斯·貝爾廷,周飛強,白燕清.全球時代的當代藝術與博物館[J].美術館,2008(1):2-16.
[2]陳湘波.美術館在知識生產和知識互動方面的作用與責任——以關山月美術館為例[J].美術觀察,2015(5):13-15.
[3]王春辰.美術、美術館與大學美術館——“美術館發展策略國際研討會”綜述[J].世界美術,2009(1):2-7.
[4]巫鴻.美術史與美術館[J].讀書,2007(03):5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