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騰
摘要:《梁祝》是黃梅戲中的經典曲目,也是人們所熟知的經典曲目。文中,主要就針對越劇版的《梁祝》和黃梅戲《梁祝》的劇情差異及在人物形象上重塑進行分析,希望為黃梅戲的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梁祝》;黃梅戲;人物形象;重塑
一、《梁祝》的劇情差異
很多戲曲劇種都演繹過《梁祝》故事,不止黃梅戲和越劇,川劇、滇劇、粵劇也都有演繹過,但劇情不盡相同。總體上看,黃梅戲和越劇的《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劇情大致是一樣的,但黃梅戲在傳統的故事框架和劇情上都做了較大幅度的重新創作,除去了梁母這個人物,將故事精簡為“草橋結拜”“學館立規”“英臺擔水”“十八相送”“堂前婚變”“山伯訪友”“山伯臨終”“叩墓圓情”八場戲。
黃梅戲版的沒有前面“別親”一場祝英臺女扮男裝與父親之間的戲,直接就是從與梁山伯草橋相遇開始的,對于耳環痕的解釋也不一樣,越劇是因為祝英臺廟會扮觀音留下的耳環痕,黃梅戲是因為家父喜得貴子,怕她孤子多災,所以把她當作女孩養;女兒身也不是自己告訴師母的,是自己在擔水的時候被師母發現的,留下的信物不是蝴蝶扇墜而是自己親手繡的紅繡鞋,個人覺得越劇版的蝴蝶扇墜比較有象征意義,因為梁山伯與祝英臺最后是化蝶了,但黃梅戲版的紅繡鞋更有“情”的彰顯,因為是祝英臺自己夜晚在燈下一針一線繡成的,讓祝英臺的形象更有情了。在梁山伯送祝英臺返里時,里面的景、物也是不一樣的,越劇的是:喜鵲、樵夫、芍藥牡丹、鴛鴦、鵝、獨木橋、井、觀音堂等物,而黃梅戲的是:桃樹林、送子觀音、村姑農夫、磨坊、鵝等物。里面的唱詞也比黃梅戲雅一點,祝英臺點撥梁山伯的方式也相對于含蓄些。越劇有師母告訴梁山伯祝英臺是女兒身并托媒的事以及英臺哭靈和父母的逼嫁等情節,黃梅戲省去了這些,并且越劇里面有梁山伯的母親這一人物形象,黃梅戲也刪除了,但多了英臺在學館立規矩、山伯描藥等情節,加了紅、藍鼻子兩位師兄的形象。
總體上,黃梅戲和越劇的《梁山伯與祝英臺》各具千秋,從故事劇情方面看,黃梅戲版沒有越劇版講究縝密,但黃梅戲版從人物到劇情上都有自己的特色,給觀眾也是不同于越劇的新的情感體驗。其他劇種也都有自己的特點。
二、黃梅戲《梁祝》人物形象塑造
(一)梁山伯形象
黃新德老師扮演的梁山伯一出場就極具有鮮明的人物特點。一出場就是歡快愉悅的基調,出場的背景有柳樹、野花、凳子還有求學的莘莘學子。錢塘道上,青青柳葉,梁山伯手持折扇,和挑著書箱的書童四九出場了,唱道:“山溝里走出我梁山伯”、上場時的歡快,還有對很多新鮮事物的新奇,比如說“牛背上哪見過這大千世界”這些唱詞就很生動的描寫出了當時人物對美好事物的向往。黃梅戲的特色是具有鄉土氣息,所以梁山伯出場的人物形象是山溝里走出來的天真的窮小子,與祝英臺的交談中他表明胸無大志,只想中個秀才回鄉當個教書先生,孝敬母親,與祝英臺結拜也是他崇敬祝英臺的見識。越劇梁山伯一出場是書生的人物形象,他見多識廣,覺得庸碌難慰平生,所以他的志向是發奮苦學求取功名,在與祝英臺的交談中他覺得祝英臺的談吐不凡,志向遠大,是知音,才提出與祝英臺結拜的,從中可以看出越劇版的梁山伯的形象文雅一些,比較有書生氣息,黃梅戲版梁山伯的形象就比較老實憨厚,帶有鄉土氣息。
黃梅戲梁山伯的“憨”“傻”“呆”這一形象在“十八相送”一折體現尤為突出,祝英臺一路上以樵夫砍柴、送子觀音、雌雄游鵝等暗喻二人一男一女和自己欲結鸞鳳之意,可梁山伯就是不解其中意,還生氣的認為祝英臺是在嘲笑自己。兩人走得越遠,在一起的時間就越少,祝英臺表明心思的想法就越迫切,只得假借九妹暗許終生,哪怕到最后梁山伯答應了這門親事,他也沒明白祝英臺的含義,由此將梁山伯的愚拙表現得淋漓盡致。看到黃新德老師演的這個榆木腦袋的梁山伯,觀眾甚至都要為梁山伯著急了,欲告訴他佳人在側。
“山伯臨終”這一場是梁山伯的重頭戲,因為是劇種特色的原因,越劇的梁山伯是有女小生扮演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就要注意“美”了,一身純白的長衫、一絲不亂的頭發......黃梅戲的梁山伯是男小生扮演的,沒有越劇那么“美”,但更自然真實些,這里梁山伯的形象是衣衫不整、頭發蓬亂,在看到祝英臺回信后甚至哭出了聲,這樣我認為更符合梁山伯憨厚樸實的形象。
(二)祝英臺形象
同樣是女扮男裝手持折扇以小生的身份出場,黃梅戲的祝英臺顯得更有小兒女情懷了,她沒表明自己是去讀書的,覺得自己是籠中鳥更向往自然和自由,這次終于飛出來了,在看到山川、路邊野花的時候,祝英臺內心的少女情懷被觸動了,掩面含笑真真切切地體現了祝英臺女子的樣貌,幸好被人心及時提醒,在遇到梁山伯后才恢復了男兒的狀態,看梁山伯的眼神里也是含情的。越劇的祝英臺一出場就表明自己是去讀書的,所以她的一舉一動都是盡顯男兒的彬彬有禮,在與梁山伯的交談中表達了對梁山伯的贊賞,但兩人很明顯有文人之間禮節的約束。在后來三年的相處中,梁山伯在生活上幫助祝英臺,祝英臺在學習上幫助梁山伯,漸漸地祝英臺對梁山伯有了愛慕之情。
十八相送這場是祝英臺對梁山伯感情由友情變作愛情的外在體現這兩個詞是梁祝二人身上最明顯的形象特征,在這一場里表現也尤為明顯。一路上祝英臺借樵夫、送子觀音、村姑、石磨等物吐露自己的情意,在路過觀音堂時又拉著梁山伯拜堂成親,過山崗的時候央求梁山伯扶她過去,最后借九妹暗許終身,并直接告訴梁山伯自己把信物交給了師母,你去向師母要,馬蘭老師對祝英臺的演繹真的很值得細細品味,微笑中帶著焦急,生氣中又透著無奈,表演及有深度。
在“樓臺會”這場,“情”在祝英臺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祝英臺要向遲訪的梁山伯艱難地說出自己另聘馬家的事實。在聽聞梁山伯終于趕來,祝英臺一開始是欣喜的,但轉念一想自己已經被改聘馬家,又非常的傷心,一方面朝思暮想的心上人近在咫尺,而另一方面大局已定,她不得不屈服于父母的逼嫁,這時候她的內心是無限矛盾的,見是一定要見的,但是如何見,相見之時如何吐露真情,如何說服梁山伯,又如何說服自己。“樓臺會”這場戲真的很考驗演員的表演,對于祝英臺來說這次相見就是愛的訣別,所以感情是很矛盾的,一方面要讓梁山伯明白自己情意,一方面又得說出自己要改嫁的事實,樓臺之上兩人回憶舊情肝腸痛斷的唱腔讓祝英臺情難自已,在最后黃梅戲在這場更重“情”的表演,不論從唱腔、表演方面都能讓觀眾跟著同悲,越劇相對于來說就更重“禮”的表演,兩人之間的交流發于情但止于禮了。京劇的祝英臺顯得更穩重理智,她沒有沉浸在悲傷里,反而是一直很理智地勸說著梁山伯。
總之,從人物形象上看,越劇更符合“才子佳人”的人設,祝英臺就比較美麗矜持,是個閨閣千金形象,梁山伯比較儒雅溫文,是個書生形象。而黃梅戲版的則更有鄉土氣息。
三、結語
黃梅戲與其他劇種《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劇情和人物形象都不盡相似,與其他劇種相比黃梅戲重新塑造了一個新的梁山伯與祝英臺的人物形象,并將兩人之間的感情演繹的真切動人,在黃梅戲版的《梁山伯與祝英臺》中,我們看到一個美麗聰慧又靈動且具有小兒女情懷的祝英臺人物形象,和一個愚拙憨厚又不解風情且具有鄉土氣息的梁山伯人物形象。成了黃梅戲有代表性的劇目。
參考文獻:
[1]石蔚華.不屈的靈魂,失敗的抗爭——飾演黃梅戲《梁祝》祝英臺心得體會[J].戲劇之家,2017(20):15-16.
[2]盛卿珊.越劇《梁祝》與黃梅戲《梁祝》之比較[J].戲劇之家,2017(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