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常態的大發展背景下,提煉出“山·地·人”的理念,構建了“三板塊、十三區”的功能格局,營造了自然、鄉土、和諧的環境,充分彰顯了地方特色,即促進了鄉村的發展,又促進了農業旅游業的發展,是將農業旅游和鄉村建設有機融合的一次有益探索。
關鍵詞:農業園;鄉村建設;農村旅游規劃;東鄧村
一、引言
鄉村旅游規劃是指以鄉村特定區域的自然生態環境和鄉間各類生產活動、村野風光、村寨文化、地方民族、鄉村習俗等為旅游吸引物,對觀光游覽、體驗鄉村風貌和鄉村生活、休閑度假、康體娛樂等旅游活動所做出的安排和布置。我國鄉村旅游發展已有一定的時期,其中既有成功的案例,又有失敗的教訓,在黨的十八大提出新常態以來,鄉村發展尤其是鄉村旅游發展迎來了發展新高度。
二、新常態下鄉村旅游農業園的發展
(一)“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要求打造有地域特色的、個性化的鄉村旅游景觀。
(二)“新技術、新產品、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提高新技術、創建新的鄉村旅游產品、新的鄉村旅游消費模式成為必需。
(三)“市場競爭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建設差異化的鄉村旅游景觀、提高安全與衛生質量標準是提高競爭力的前提。
三、藍田縣蓬騰農業精品園的規劃實踐
(一)土地空間布局
規劃將居住用地布置于西南側,便于當地居民的生活。在園區的中央設置園區管理服務功能。作為整個園區的核心所在。與園區管理用地相鄰的是特色餐飲美食區,以彰顯當地特色為主。在園區中央大道右側是農業種植用地。作為整個園區的農業生產用地。在園區的北部,利用原有的地形,作為山地休閑用地。
(二)道路交通規劃
1.出入口設計。將景觀大道作為連接入口門戶區景觀及中心服務區的主要景觀軸線。沿景觀大道可見遠山的山地風光以及右側的農田風光,盡享農業園風光。
2.路網布局。主體路網依據地形進行,形成外環路貫穿全園,便于管理和組織參觀游覽;主體路網交通通暢且景觀豐富。整個園區路網系統呈現枝狀路網結構,在景觀游覽區,由主干線分枝出多條人行步道,深入到各個景區及景點,形成多環路的步行道路系統。
(三)景觀綠地系統規劃
規劃以綠色為基底,創造多維綠化景觀空間層次。規劃打造“一心,兩軸,三帶,六節點”景觀結構:“一心”,指景觀核心區,由景觀、服務、管理等功能構成。“兩軸”,指西南側主入口至核心再蔓延至山體的景觀主軸,統領片區景觀系統;自西北文化體驗節點至核心再到田園風貌節點為次景觀軸。“三帶”,指三條次要景觀帶聯系各個片區、各景觀節點,使片區景觀產生緊密的視覺聯系。“六節點”,指西南主入口門戶景觀展示節點、兩個次要門戶節點、文化體驗節點、田園風貌觀光節點、山地游樂休憩節點。
四、結語
在新常態的發展背景下,蓬騰農業園以整個鄉村為基礎,切實挖掘地方特色,在發展鄉村旅游的同時,注重建設村莊,改變村莊的面貌,是鄉村建設與發展鄉村旅游進入良性循環的過程。規劃將整個村莊作為一個整體進行打造,強化了整個園區未來發展的內在動力。
參考文獻:
[1]許超.休閑農業園景觀規劃與體驗模式研究[D].浙江農林大學,2014.
[2]汪張杰.美麗鄉村精品線規劃設計研究[D].浙江農林大學,2014.
[3]倪川.觀光農業生態園規劃設計理論研究與實踐[D].福建農林大學,2010.
[4]郭煥成,韓非.中國鄉村旅游發展綜述[J].地理科學進展,2010(12):1597-1605.
[5]盧小麗,成宇行,王立偉.國內外鄉村旅游研究熱點-近20年文獻回顧[J].資源科學,2014(01):200-205.
[6]尤海濤,馬波,陳磊.鄉村旅游的本質回歸:鄉村性的認知與保護[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09):158-162.
[7]張樹民,鐘林生,王靈恩.基于旅游系統理論的中國鄉村旅游發展模式探討[J].地理研究,2012(11):2094-2103.
[8]黃震方,陸林,蘇勤,章錦河,孫九霞,萬緒才,靳誠.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鄉村旅游發展——理論反思與困境突破[J].地理研究,2015(08):1409-1421.
[9]劉德謙.關于鄉村旅游、農業旅游與民俗旅游的幾點辨析[J].旅游學刊,2006(03):12-19.
[10]王瓊英,馮學鋼.鄉村旅游研究綜述[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6(01):115-120.
[11]宋秀云.體驗經濟背景下基于市場的秦嶺北麓觀光農業園開發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9.
[12]周磊.基于農業休閑文化資源的鄉村旅游開發研究[D].南京農業大學,2009.
作者簡介:龔健(1992.1-),男,漢族,江西貴溪人,助理工程師,碩士學位,江西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總院,江西省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研究方向為城市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