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昱銘
摘要:定音鼓從17世紀開始進入管弦樂隊,是打擊樂器家族中歷史最悠久,地位最重要的樂器,也是管弦樂隊中音量最大的樂器。定音鼓作為打擊樂器組中最為重要的樂器。在色彩繽紛的現代交響作品中,也從樂隊的最后走向了前臺.從傳統的輔助角色逐漸轉變為主要角色。本文就定音鼓在交響樂作品中的角色功能展開探討。
關鍵詞:定音鼓;輔助角色;主要角色
一、引言
定音鼓是西方主要的也是打擊樂家族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種樂器,屬膜鳴樂器,是西洋管弦樂隊中最重要的打擊樂器之一,定音鼓的演奏者通常被稱為打擊樂聲部首席,這件樂器被認為有半個樂隊的份量。足見其在樂隊中不容忽視的重要性。
二、定音鼓樂器簡介
定音鼓(英文:kettledrams,意大利文:Timpani)是打擊樂器家族中,有固定音高的樂器之一。定音鼓是起源極早的樂器,最早時的定音鼓與現代定音鼓形狀上相近,但音高固定后不能改變,后來螺絲的機械裝置出現后,才開始出現了音高有變化的定音鼓,定音鼓的鼓身是用銅或其它金屬制成,其形狀如半個圓球形,上部大而下部小,形似一口鍋。其面上蒙以鼓皮,一般用羊皮或小牛皮鞣制而成,現亦用一種塑料皮膜作為蒙鼓面的材料,鼓皮面的周圍用鋼圈進行固定。一般鼓底中央留有一小孔,以作為鼓內空氣的出口,它使定音鼓的發音正常。舊式定音鼓的鼓面四周沒有螺旋裝置作為定音鼓調整音高之用,調音過程的速度較為緩慢。現代用的定音鼓是19世紀開始隨著各種機械發明在樂器領域中的運用而誕生的第二代定音鼓。使早期螺旋裝置集中在了一個把手或踏板上,是運用了手把轉軸與腳踏杠桿原理來完成鼓的音高調節和控制音準的一種新型的定音鼓。它極大地方便了演奏者在演奏中調音的過程,又縮短了調音的時間。定音鼓的音高變化是根據螺旋或轉軸的旋轉,使鼓皮面發生松緊變化而產生的,在螺旋或轉軸轉緊時,鼓皮面緊張導致音調變高;螺旋或轉軸放松時,鼓皮面松弛帶來音調變低。現代的變音踏板裝置的定音鼓更加方便了定音和調音的過程,甚至可以在演奏中間隨時改變定音鼓的音高。并且還可以用滾奏的方法在一個鼓上作五度以內的上、下滑音的效果。定音鼓的大與小決定了它的音高范圍。古典時期,通常是用兩個定音鼓,大的定音鼓稱為低音定音鼓;小的定音鼓稱為高音定音鼓。定音鼓在樂隊里用F譜號(即低音譜表)記譜,每個定音鼓的調音范圍是一個純五度音域,大定音鼓的調音限度為大字組的F音起到小字組的C音;小定音鼓調音限度是從大字組的bB音開始到小字組的f音。在貝多芬時代就使用這種編制和調音限度。19世紀中葉以來,由于西歐和俄羅斯等國家的音樂發展迅速,音樂家們越來越感覺到,在一個作品或音樂段落中,兩個定音鼓很難完成當年那種較為復雜而且多變的音樂。所以就出現了一個交響樂隊中使用三個甚至還使用著四個定音鼓的情況。但大部分樂隊里使用三個(大、中、小)定音鼓。需要說明的是現代作曲家的音樂作品中,可能出現定音鼓的數量增加或演奏者的人數增加等變化現象,但這只是一種極為特殊的例子。如法國作曲家伯遼茲在《幻想交響曲》中,用四個定音鼓和四個演奏者來描寫遠方的雷聲,還在他的《安息曲》里使用十幾個定音鼓的鼓聲來構成和聲效果等。為獲得一種特殊的音響效果,在鼓面上蒙一層布料,使鼓的聲音略帶沙沙聲,有一些朦朧效果。
三、第三節定音鼓的發音特性
定音鼓在樂器家族中屬于膜鳴樂器。定音鼓的膜:也就是鼓皮由一張薄且圓的薄膜(通常由小牛皮或合成材料制成),在四周施以同等壓力而成。當鼓皮被擊打時,鼓皮振動形成音響。這種振動作用于鼓腔內的空氣,同時,空氣的振動又加強了鼓皮振動的振波形成共鳴。根據聲學原理,圓形膜的振動不諧調,很難產生協和的音,但是如果以適當振動頻率配合適當大小的鼓腔,就可以產生共鳴了,換言之,鼓皮的松緊與鼓腔的大小關系密切。定音鼓是通過改變鼓皮的松緊來變音的,而根據聲學原理的限制,一定規格的鼓皮只能產生一定區域的音調,這也就是定音鼓要由幾個不同音域(大小)的鼓組成的原因。從大號鼓到小號鼓依次為:32英寸,29英寸,26英寸和23英寸。根據演奏者的實際應用,定音鼓的有效音域一般是:32英寸鼓從大字組D到A,29英寸鼓從大字組F到小字組的升C,26英寸鼓從大字組降B到小字組的F,23英寸鼓從小字組D到小字組的A。
四、定音鼓在交晌樂作品中的傳統角色即輔助角色
(一)明確樂曲調式調性
明確樂曲調式調性,是指定音鼓經常在樂曲的開頭或轉調之后以及樂曲結束時,在音樂情緒允許的范圍之內奏出主音或屬音,用以明確樂曲的調式調性。如:在貝多芬《第一交響曲》(又稱C大調第一交響樂)中兩只定音鼓的音高就定為C和G。在樂曲第一個強奏處(開始第四小節處)奏出屬rG)音明確了樂曲C大調調性。
(二)為音樂增添了幾分動力
現代交響音樂里,定音鼓可以作為獨奏樂器使用,演奏各種不同氣氛的節奏音型,除可以加強音樂的節奏力度外,還為音樂增添了幾分動力。這樣的例子在交響音樂作品中是屢見不鮮的,最有代表性的例子是英國作曲家布列滕根據浦耳賽爾的主題寫作了《變奏曲與賦格———給青年們的樂隊指南》一曲的一個變奏段落中,定音鼓作為主奏樂器,利用其主音、屬音和三音巧妙地構成各種不同節奏的變化與其它打擊樂器進行組合,使這個音樂段落形成了鮮明的個性和豐富的色彩,音樂中巧妙的節奏安排與各種組合的效果讓人驚嘆。在樂隊的合奏里,定音鼓的單奏不但能使音樂節奏得到進一步加強,而且還能強化低聲部的功能,我們在以下的兩個作品段落中,可以得到驗證。在土族五場歌舞劇《拉仁保與吉門索》的第五場葬禮,一開始,一段嚴厲兇惡的音樂用了銅管、中低音弦樂木管和定音鼓,奏出不協和旋律,不斷地重復,使這斷兇惡的音樂增添了幾分嚴酷的情緒,而且定音鼓加強了低音聲部的功能。另一個例子是,俄羅斯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在他的e小調第五交響曲第一樂章里,定音鼓長時間重復銅管奏出的一個節奏形,使整個音樂充滿了一種堅定的力量,同時強化了低音聲部的功能和力度。定音鼓的滾奏,無論是強奏還是弱奏,在樂隊中可以產生明顯的不同效果。強奏給樂曲的高潮帶來烘托氣氛的作用;弱奏使音樂有種悠遠與神秘的效果。各有不同的音樂情緒與意境的變化。我們在以下幾個音樂段落當中,可以清楚地體驗到定音鼓很強與很弱的滾奏所帶來的完全不同的音響和意境。第一個例子是,我國現代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第一場“常青指路,奔向紅區”中的(五)清華反抗里描寫仇人見面,怒火燃燒的音樂,為了表現主人翁反抗壓迫的信心和決心,極其強烈地奏響反抗的主題音樂,定音鼓用了漸強的滾奏把音量推向高潮,為主題音樂像山洪一樣猛烈的暴發進行了很好的鋪墊。音樂比較成功地塑造了主人翁對敵人的仇恨心理和反抗決心。第二個例子是俄羅斯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的交響組曲《舍赫拉查達》中,運用定音鼓時連續滾奏與樂隊的全奏來表現茫茫大海里的一條船被巨浪掀翻的情景,音樂十分壯觀。另一個例子仍然是現代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序幕里的“滿腔仇恨,沖出虎口”音樂,一開始,為了描寫南霸天的牢籠里那種陰森和恐怖的場景,以圓號、長號弱奏的長音背景中,定音鼓用中弱力度的滾奏來表現,從音樂中聯想到大牢里的黑暗,并讓人產生一種壓抑的情緒。再一個例子是法國作曲家德彪西的三首交響詩《大海》中的第一首“海上,黎明到中午”一曲中,定音鼓在兩架豎琴輕輕的撫摸中,用特弱(四個P)的音量滾奏來描寫平靜的海面上,微風輕輕吹過的情景。隆隆作響的定音鼓聲似乎把人們帶進了海的深處或遠處,讓我們感覺到了大海不平靜的一面,音樂把這一畫面描述得十分動人。
五、定音鼓在現代交響樂作品中的角色即主要角色
定音鼓在樂隊中常常獨當一面,特別是在與樂隊對奏的情況下,定音鼓的威力顯現大為突出是其它樂器難以匹敵的,它具有特殊的音色和鮮明的節奏顆粒感,也是其它樂器所不能替代的。它不僅能夠襯托出悲憤的吶喊同時也能夠體現出爆發式的狂喜,在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樂曲》中表現出的滾滾雷聲,在小提琴協奏曲《梁祝》中表現出的悲憤,在柴科夫斯基《“悲愴”交響曲》中的持續數小節的強有力的演奏都體現出定音鼓短暫卻有著點晴的非凡效果。正是由于定音鼓自身的特殊的音響效果和數百年來作曲家和演奏家們的努力,使得這件樂器在今天世界的舞臺上占有了重要的不容置疑的地位。進入新世紀作曲家們希望能夠突破已有創作思維的藩籬,尋找到新的時代聲音。而此時打擊樂器組經過長時間沉寂的積累后。爆發出一種強大的生命活力讓新世紀的作曲家們欣喜若狂,他們趨之若紛紛將其納入到自身創作的主體當中。定音鼓作為打擊樂器組的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自然首當其沖。作曲家們不斷研究出新的定音鼓演奏技法.嘗試將定音鼓與其它樂器進行各種組合,創造出新的聲音,新的演奏形式。出現了如:譚盾的《水樂》。《紙樂》:郭文景的《夜宴》等一些優秀的作品。至此定音鼓終于脫去了幾百年來嚴肅沉重的外衣,換上了霓虹彩衣,輕松奪目的站在了舞臺的中央,成為了萬眾矚目的焦點。
六、結語
定音鼓在人類生活中的近幾百年來。從古代東方傳播到西方的宮廷,從軍隊中流傳到音樂廳。從簡單的無法變音的兩只鼓演變到可以用踏板隨意變音的整套鼓。特別是定音鼓隨著數百年交響樂的發展而一同發展,并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這要感謝作曲家在交響音樂創作中對于定音鼓越來越高的需求,更要感謝眾多藝術家為了更好的表現音樂而不斷的革新和創造以及在音樂技術上的追求,直至有了今天交響樂領域不可撼動的地位。定音鼓這一具有獨特魅力的樂器必將和交響音樂同步發展,在今后的藝術生活中與時俱進,成為音樂藝術星空中耀眼的新星。
參考文獻:
[1]韓武成.渾厚悠遠的定音鼓[J].中國音樂學院學報,2015(04):65-66.
[2]劉亞光.淺談定音鼓在交響樂作品中的角色功能[J].音樂論壇,2016(24):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