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蘭琪
摘要:藝術源于交流,并在交流中源源不斷地發展、創造??v觀歌劇藝術400年的光輝歷史,不僅誕生了無數的大師和藝術杰作,更在藝術交流的過程中產生了不同的歌劇題材。值得一提的是,某部中國歌劇成功屹立于國際舞臺且廣受國外觀眾的好評,不僅意味著該劇具備一流的藝術水準,還體現了組織歌劇創演的藝術機構出色的國際經營和運作水平。因此,中國歌劇跨文化傳播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檢視、促進中國歌劇創作、制作水平邁向更高臺階的過程。中國歌劇在這一過程中不斷發現自我、改變自我,讓自己未來的發展之路更加寬廣。
關鍵詞:藝術交流;文化傳播;歌劇
一、“中國歌劇跨文化傳播”一詞的含義
對于“中國歌劇跨文化傳播”一詞,筆者認為其包含三層內涵:一是中國歌劇傳播的環境為不同于中國文化的其他國家,因此在傳播的過程中面臨著文化差異這一現實問題。二是通過中國歌劇跨文化傳播這一動態過程,一方面,可以檢視中國歌劇對外演出的生存和發展環境,并以現階段的發展成果來衡量中國歌劇在國際上的地位。另一方面,還可以在傳播的過程中學習西方歌劇的規格和規范,以此來促進中國歌劇的前進和發展。三是就宏觀的文化意義而言,中國歌劇的跨文化傳播,也是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弘揚中國精神、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實踐方式。
二、歌劇的概念
西方人眼中的歌劇概念,涵蓋了意大利正歌劇、德國歌唱劇、法國大歌劇和喜歌劇、瓦格納樂劇、維也納輕歌劇以及此后的先鋒派歌劇等多個歌劇類型。對歌劇的權威定義可見歌劇大師瓦格納的表述:“歌劇是用音樂展開的戲劇”。在歌劇中,音樂是主要的表現方式,并以此來推動戲劇情節發展,展開戲劇沖突、刻畫人物形象。歌劇蘊含豐富的文化內涵,具有高度的融合性,是一種融音樂、戲劇、舞蹈等多種藝術門類的綜合舞臺藝術形式。自歌劇誕生400年來,留下了無數大師的經典之作,國際上眾多劇院也都以制作歌劇為衡量指標,來彰顯一個劇院的藝術創作水平。歌劇藝術更以其豐富的精神內涵、獨具魅力的視聽體驗,體現著一個國家的舞臺表演藝術水平和實力。
三、中國歌劇的發展
我國歌劇藝術誕生于20世紀的五四運動和中國新文化運動時期。1920年,黎錦暉創作了中國第一批歌劇一一12部兒童歌舞劇,代表作品有《小小畫家》《麻雀與小孩》《葡萄仙子》等。中國歌劇是中西文化碰撞和交流的產物。在中國歌劇的發展歷程中,產生了不少優秀的劇目,經歷了多次歌劇創作的高潮。
中國歌劇史上的第一次創作高潮,是歌劇史學家對19世紀40年代在全國集中出現了一批歌劇作品,并由此形成了一股巨大的歌劇熱潮這一藝術現象的概括和總結。在第一次創作高潮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1942年由編劇陳地,作詞李佳、減云遠,作曲陳定、黃源洛創作的嚴肅歌劇的優秀代表作《秋子》;由王大化、李波、路由編劇,安波作曲,1943年首演于延安的秧歌劇開山之作《兄妹開荒》;1945年首演于延安的新歌劇《白毛女》;在這些作品中,尤為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歌劇史上第一次創作高潮的潮峰--新歌劇《白毛女》,該劇的創演對后世的歌劇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更加具有歷史意義的是,歌劇《白毛女》還是我國第一部走出國門的歌劇。1951年,周巍峙率領中國青年文工團赴蘇聯和東歐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利亞、保加利亞、南斯拉夫、阿爾巴利亞、民主德國等9個國家以及奧地利首都、音樂之都維也納演出歌劇《白毛女》,巡回152個城市,長達一年多,演出437場,觀眾達242萬多人,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沿著民族歌劇《白毛女》的藝術經驗,新中國成立后,創作產生了諸多優秀的歌劇作品,也迎來了20世紀50-60年代歌劇創作的第二次高潮。。1959年,由楊會召、朱本和、梅少山等編劇,張敬安、歐陽謙叔作曲的歌劇《洪湖赤衛隊》,由湖北省歌劇團在湖北洪湖縣新堤鎮禮堂首演,這部劇被歌劇理論家譽為中國歌劇創作第二次高潮的第一峰,劇中的《洪湖水、浪打浪》至今都在人民群眾中廣為傳唱。此后,歌舞劇《劉三姐》、歌劇《望夫云》、歌劇《阿依古麗》等相繼上演,但最為值得一提的便是1964年由閏肅編劇,羊鳴、姜春陽、金砂作曲的七場歌劇《江姐》,這部歌劇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空政歌舞團首演于北京工人俱樂部劇場,隨后眾多歌劇院團紛紛搬演了《江姐》,受到各地觀眾的熱烈稱贊,空政歌劇團也曾先后幾度復演此劇。在歷次的復演中,先后主演過江姐這一角色的歌劇表演藝術家竟有五代、近十位之多,體現出了這部歌劇高度的思想性、藝術性和長久的藝術生命力。而劇中主題歌《紅梅贊》、《繡紅旗》更是在群眾中廣為傳唱,諸多抒情歌曲也成為民族聲樂藝術的教學和演出曲目。
“文革”十年后,中國歌劇在陣痛中轉型,一切重新開始,于一片廢墟上全面復蘇,全國各地涌現了大量劇目,如由張思愷、所明心等編劇,傅庚辰、啟邑作曲,中國歌劇舞劇院1979年組織創作,在北京進行首演的歌劇《星光啊星光》;由王偉民編劇,李井然作曲,武漢歌劇院1979年組織創作演出,在武漢首演的歌劇《啟明星》;由丁毅、田川編劇,王云之、劉易民作曲,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歌劇團于1979年在北京首演的歌劇《傲蕾·一蘭》、由任萍、向陽編劇,呂遠作曲,海政歌劇團于1979年組織創作演出,在北京首演的歌劇《壯麗的婚禮》等。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我國迎來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歌劇領域呈現出多元風格的趨向,由王祖皆、張卓婭作曲的“輕歌劇”《芳草心》,于1984年由南京部隊前線歌舞團在全國歌劇座談會上上演,其主題歌《小草》也成為傳唱度極高的一首作品。在嚴肅大歌劇領域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由王泉、韓偉編劇,施光南作曲的歌劇《傷逝》,于1981年在北京首演。除此之外,由萬方編劇,金湘作曲的歌劇《原野》,不僅在1987年文化部舉辦的第一屆中國藝術節的演出中獲得巨大成功,更是作為中國正歌劇的代表成功走出國門,被譽為第一部敲開西方歌劇宮殿大門的中國歌劇。歌劇《原野》的演出足跡遍布美國、歐洲,獲得了國外主流媒體的大篇幅正面報道和觀眾的熱烈反響,這部歌劇也被歌劇理論家稱之為中國歌劇創作第三次高潮的潮峰,在中國歌劇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20世紀90年代以來,歌劇領域涌現了一批優秀的作品,如張林枝作詞、劉振球作曲的歌劇《從前有座山》;由金京連、金哲學等編劇,崔三明、安國敏等作曲,吉林延邊歌舞團1990年演出于湖南株洲的歌劇《阿里郎》;以及由丁小春作詞、徐占海作曲的歌劇《歸去來》;胡獻廷、王世光編劇,王世光作曲,由中央歌劇院于1991年首演于北京的歌劇《馬可·波羅》;由王洪彬編劇,劉振球作曲,哈爾濱歌劇院于1992年在哈爾濱首演了歌劇《安重根》(哈爾濱版),1995年,高麗歌劇院為紀念“韓國獨立50周年”,還在漢城藝術殿堂上演了該劇的漢城版。還有由黃維若、馮柏銘作詞,徐占海作曲,遼寧歌劇院創作演出的歌劇《蒼原》,該劇不僅獲得“文化大獎”,以及在2002-2003年度“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中入選為“十大精品劇目”之一,也當之無愧的成為上世紀90年代我國歌劇創作的一個標志性作品。上述諸多歌劇作品的創演,有力的彰顯了我國歌劇創作在數量和題材上的日益豐富,我國歌劇事業的前進和發展。總的來說,改革開放以來最為成功的、最具影響力的中國民族歌劇當屬歌劇《黨的女兒》莫屬,這部由閏肅、賀東久編劇,王祖皆、張卓婭作曲的歌劇,是作為建黨70周年的獻禮之作而創作的。自公演之后,在全國范圍內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是上世紀90年代產生的一部優秀的歌劇作品。
值得關注的是,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歌劇領域還出現了以郭文景、譚盾、瞿小松、溫德清、周龍為代表的作曲家接受國外藝術機構委約而創作的先鋒歌劇作品。如作曲家郭文景,作為我國新潮歌劇首屈一指的旗幟性和領軍人物,其創作的室內歌劇《狂人日記》于1994年首演于荷蘭阿姆斯特丹,歌劇《夜宴》于1998年在英國成功首演,這兩部歌劇目前均在全球范圍內有五個不同的制作版本。這鮮明的體現了中國歌劇的對外演出己經不僅僅是一種標志性的文化事件或者“自娛自樂”,而是己經開始得到國外主流社會的認可,國外的藝術機構紛紛愿意投入資金、重新組建主創和制作團隊來制作、上演中國的歌劇作品。
在譚盾的音樂創作中,歌劇是其重要的創作領域,他曾先后創作《茶》、《九歌》、《馬可波羅》、《牡丹亭》、《秦始皇》等歌劇,體現了他激進的觀念、新潮的技法和新奇的創造。其中歌劇《茶》是譚盾1998年應日本東京銀座三得利音樂廳委約而作,2002年首演于日本,截止到目前為止,歌劇《茶》己陸續在八個國家巡演,除中、日兩個版本之外,先后衍生出法國、德國、奧地利、意大利、美國、瑞典等六個演出版本。
四、結束語
縱觀近百年的中國歌劇史,不僅是眾多藝術家藝術事業的奮斗史,更是中國波瀾壯闊的文化史和社會史。中國歌劇始終與社會現實緊密結合,與人們群眾息息相關,不僅反映了當下的社會現狀和人民的精神訴求,也對中國人民的精神生活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那些在我國不同歷史時期廣為傳唱的歌劇唱段,不僅充實了中國人民的精神生活,更在一些特殊年代起到了革命斗爭的鼓舞作用,可謂功不可沒。同時,我們可以得知,中國歌劇作品在走出國門,探索多樣化發展方面和學習西方歌劇創作和演唱方面,從未停下腳步,這不僅展示了中國歌劇在不同時期的發展成果,更將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傳播到了世界各地。
參考文獻:
[1]谷雨.藝術歌曲與歌劇詠嘆調的演唱分析[D].河南大學,2018.
[2]畢若琪.居其宏中國歌劇創作評論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