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雪兒
摘要:音樂作為一種聲音藝術,其最主要的傳播方式就是聽覺傳播。從無線電的出現開始,聽音樂廣播就成為人類重要的社會活動之一。隨著教育領域的不斷拓展與發現,音樂教育研究已不僅限于學校教育,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發現音樂廣播對社會音樂教育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本文通過發放調查問卷的方式,對某市194名駕駛員收聽電臺音樂節目情況與其音樂偏好進行了數據整理,結果顯示,廣大駕駛員對該市廣播電臺節目的選擇與播放的音樂類型均較為滿意。
關鍵詞:駕駛員;音樂廣播;電臺;社會音樂教育
隨著社會音樂教育的普及,音樂教育變得更加開放化、自由化,培養全民“聽音樂、喜音樂”已經逐步成為當代音樂教育的主要目標。聽音樂是人們日常放松最主要的娛樂形式。而音樂的傳播從其誕生開始就存在,除了人們熟悉的樂譜傳播與口授傳播外,還可通過媒介傳播,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唱片、廣播與互聯網傳播。我國從十九世紀初期廣播的出現開始,音樂廣播類節目就一直延續至今。在現今快節奏的生活頻率下,人們有大部分的時間都花費在路途中,是否配備車載環繞立體音響已成為駕駛員購買汽車時的時尚選擇,因此收聽電臺節目已成為人們駕車時的主流娛樂活動,廣播電臺在此時對音樂歌曲的選擇是否符合駕駛員的喜好成為影響其吸引聽眾的重要因素。[1]
一、問題的提出
通過搜集國內外資料發現,現階段有關此方面的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分析車載音樂是否對駕駛員行駛過程有影響,多項研究表明聽音樂均是引起駕駛員分心的一種方式;Brodsky 2018年進行了模擬實驗研究音樂節奏對駕駛行為的影響中得出行駛時收聽快節奏的音樂會使駕駛員的心率加快從而加速加快行駛。另一方面是單純從傳播學角度展開的研究,國外的Cabedo-Mas(2013年)認為音樂教育應該與音樂傳播有效的結合在一起,音樂教育應從開放的角度,通過日常生活來促進音樂學習。[2]
現階段各方面關于針對結合駕駛員音樂偏好與電臺音樂的選擇風格對社會音樂教育發展的影響這部分的文獻研究較少,該角度的理論研究成果還是停留在比較獨立的層面。而近年來音樂傳播學方面的研究課題正處于大熱階段,并且隨著滴滴等網約車產業的興起,筆者發現將駕駛員音樂偏好、廣播電臺與社會音樂教育發展三者之間結合起來的調查與研究具有極大地意義。因此筆者希望借此機會來分析廣播電臺音樂播放是否滿足駕駛員的收聽喜好及廣播電臺對社會音樂教育發展的推動作用,以此來彌補這方面的缺失以豐富音樂學科與社會熱點話題的理論成果。
二、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筆者在綜合以往研究的調查報告基礎上,自制調查問卷《駕駛員收聽電臺音樂行為特征問卷》,對194名駕駛員反饋的數據進行分析。且在收集問卷期間,筆者還去該市電視臺電臺中心參觀學習,采訪了電臺領導和播音員,主要內容包括:每天節目安排、每檔節目風格、采用音樂特色等方面。本研究將調查與采訪綜合起來形成報告。
此次問卷共有24道題目,分為三個維度:一是4道涉及性別、年齡等基礎信息題目;二是從電臺角度出發,涉及8道題目,包含駕駛員的收聽時長、收聽時間段與對電臺的建議等問題;三是從駕駛員音樂偏好出發,共12道題目,調查了駕駛員喜歡的音樂類型、收聽習慣與聽音樂時的情緒等問題。且該問卷中將程度類題目均分為“非常喜歡”、“喜歡”、“一般”、“不太喜歡”、“非常不喜歡”五個程度依次降序。
三、研究結果
(一)基本數據分析
經過兩周的采集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94份。其中男性駕駛員138人占總人數71%,女性駕駛員56人占總人數29%;專職駕駛員123人,非專職駕駛員71人;該市出租車司機年齡分布主要以20-35歲為主占119人,36-50歲61人,50歲以上14人;駕齡5年以下54人占總體28%,駕齡五年(含五年)以上140人占總體72%。
(二)收聽電臺音樂廣播的頻率
在194名駕駛員中,每天至少收聽半小時廣播電臺節目的駕駛員為96人占總人數的49%,一小時到兩小時以上的人數占總體人數的一半。調查得出早晨6點至中午14點該時間段的聽眾居多,據筆者采訪該時段以新聞類與服務類節目為主,電臺在對每檔節目背景音樂選擇上均是輕音樂、無歌詞伴奏類音樂,這可使駕駛員在上午時間段保持清醒狀態。
(三)駕駛員對廣播電臺音樂節目安排的態度
大數據時代,廣播電臺如何做到精準定位至關重要,其節目類型的設定、節目風格的安排及節目內容是否滿足大眾喜好均是聽眾對電臺廣播作出評價的決定因素。針對駕駛員對該市廣播電臺節目安排是否滿意的問題42%的駕駛員選擇了“還不錯”,25%的駕駛員選擇了“一般”,而選擇“很喜歡”人數僅占總體人數的24%。在聽眾喜愛的節目類型中,占據前兩項的分別是新聞類節目(38%)與音樂類節目(30%)。綜上,大多數聽眾喜歡在駕駛過程中收聽音樂類節目,所以廣播電臺在節目設置上應更加靈活及時把握實時動態,在節目中音樂播放的選擇上應選擇聽眾喜愛的廣為流傳的歌曲,選擇那些收聽量不斷上升的歌曲以滿足更多聽眾的收聽需求。
(四)駕駛員的音樂偏好
第一,駕駛時收聽音樂的原因。為了對194名駕駛員音樂偏好進一步了解,并在今后的研究中更好的分析駕駛員在駕駛時收聽音樂的動機。本問卷歸納出主要原因為以下三點:124名駕駛員選擇在駕駛時收聽音樂的原因是音樂使其放松和舒適;60人選擇音樂使其愉悅;36人認為音樂可使其充滿激情。
第二,駕駛員喜歡的音樂風格與類型。在對駕駛員喜歡收聽的音樂風格調查中,筆者發現,39%的駕駛員喜歡通俗流行類音樂;30%的駕駛員喜歡聽純音樂;民族音樂與金屬樂喜好人數較少。另外40%的聽眾對電臺播放的音樂表示喜歡,但非常喜歡的聽眾只有25%,這也說明電臺在音樂選擇上還有進步的空間。筆者在電臺訪談中也了解到,為了符合大眾審美,廣播電臺在音樂播放的原則上也是以流行音樂為主,并且不會選擇過于冷門或動感的電子樂來干擾駕駛員行駛。
本調查中還涉及到“駕駛時喜歡聽哪種語言的歌曲”與“駕駛時喜歡聽何種節奏的音樂”兩個問題,超過半數的駕駛員選擇喜歡聽熟悉的語言的歌曲,并且無論在什么路段駕駛員均喜歡聽慢節奏的音樂。采訪中播音員提到,在歌曲的選擇上他們確實以普通話歌曲為主,英文歌為輔,這體現了廣播電臺在音樂的選擇上精心挑選和推送了聽眾喜歡的歌曲類型。
第三,駕駛員的收聽習慣。每個駕駛員在駕駛時都有自己的收聽習慣,“在駕駛時,是否喜歡把音樂的音量開的很大”的問題中80名駕駛員選擇“一般”,僅有16人選擇“非常喜歡”;“駕駛時聽歌是否會隨著音樂哼唱、打拍子”106人給本題打分為3分。
(五)行駛中聽音樂對行車安全的認識
本研究考察了駕駛員在駕駛時聽音樂對其行車安全的影響與最影響其行車安全的因素。從數據中看出,絕大多數駕駛員認為聽音樂對行駛無影響,不干擾其駕駛;26%的駕駛員認為駕駛中聽音樂可以幫助他抵抗疲勞使其更警覺甚至還會提升駕駛表現有利于行車安全,而最影響他們行駛安全的因素是打電話。被調查的駕駛員并未反映駕駛中聽音樂會影響其駕駛,而本研究也未涉足此方面,因此聽音樂是否會影響行駛安全還需進一步的實驗研究。
在問卷的最后,本調查還涉及到駕駛員還喜歡在哪些其他日常生活中聽音樂,這也是社會音樂教育的重要研究方向。針對該題194名駕駛員中80人選擇“健身時”、60人選擇“睡覺時”。這表明音樂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是為人們提供休閑娛樂的重要工具。
四、研究結論
(一)廣播電臺需精準對位
綜合本次調查與訪談,可以看出,該市駕駛員對該城市廣播電臺音樂的選擇上較為滿意,無論是播放的音樂風格還是歌曲語言等方面都符合大眾審美,切實做到了精準對位從聽眾喜好出發。但在調查中大部分駕駛員也指出廣播電臺的節目形式較為單一、節目設置單調及與觀眾互動性不夠等問題,這也為廣播電臺今后需改進的方面指引了方向。在現今復雜的媒體時代,音樂廣播電臺要抓住時機,要多加和駕駛員聽眾的互動聯系,加強對音樂選擇的全面性,推動其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二)駕駛員需提高安全意識
筆者從調查中也發現,仍有部分駕駛員對在行車中收聽音樂的安全性認識不夠,雖然本研究未涉及是否聽音樂會導致行車危險,但有報道發現聽節奏較快的音樂會導致駕駛員行車速度變快,從而易發生交通事故。
有人曾在研究中提到廣播與新媒體的發展是社會音樂教育的一場顛覆性革命。可以肯定的是,社會音樂教育并不是為了普及太多的音樂知識,它具有滿足和實現人們日常需求的功能,從而培養人們的音樂素養。在日常中,社會音樂教育通常所針對的主要群體為15-44 歲,而這一群體正是廣播電臺的主要收聽人群。雖然由于移動手機的不斷更新,廣播電臺可能會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但從現今來看,隨著我國車輛購買量的不斷增長,廣播行駛過程中的收聽率已達到了45%,這也就是為什么廣播電臺在交通工具中經久不衰的原因。
廣播電臺可以說是適應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產物,它是社會音樂教育的重要傳播工具之一,它的出現是對傳統音樂傳播的繼承與發展。現今在新科技的促進下,廣播電臺具有極大地發展空間和潛力,音樂電臺應不斷創新,為社會音樂教育的推廣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馬錦飛.不同音樂條件對駕駛員注意及危險知覺的影響[D].遼寧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4.
[2]Cabedo-Mas,Díaz-Gómez. Positive musical experiences in education: music as a social praxis[J]. Music?Education Research,201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