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陸在易是中國現今藝術歌曲創作的作曲大家,業界對其非常關注,這從一個側面表現出他音樂的影響力。筆者根據陸在易先生藝術歌曲《望鄉詞》的創作背景和音樂分析兩個方面,淺析歌曲《望鄉詞》的演唱。
關鍵詞:藝術歌曲;《望鄉詞》;陸在易
一、引言
著名作曲家陸在易先生,是我國少有的資深作曲家有很多膾炙人口的音樂作品,其中就有藝術歌曲《望鄉詞》。
二、歌曲《望鄉詞》的創作背景和音樂分析
(一)歌曲《望鄉詞》的創作背景
陸在易藝術歌曲創作在大我之愛中,涵蓋無數小我之愛,把靈魂中最深刻美好的情感寫入音樂。陸在易選用于右任的名作《望大陸》可謂獨具慧眼,正體現了他藝術歌曲創作新的審美觀和風格要求,是作曲家藝術眼光和創造勇氣的體現。眾多周知,成功地創作出一首質量高、有代表性的優秀藝術歌曲,歌詞的選擇至關重要。陸在易創作的《望鄉詞》具有同于右任融會貫通的詩人情懷和讓人揮之不去的深厚情思,集中地、典型地突出其旋律創作自由舒展的詠嘆風格。
(二)歌曲《望鄉詞》的音樂結構分析
《望鄉詞》的歌曲曲式結構為二部曲式,其中前奏是第1至第12小節;其中A段為a第13至第19小節和b為第30至第39小節兩個部分;鏈接部為第40至第47小節;A1段包括a1為第48至第63小節和b1第64至第83小節,兩個部分。
陸在易根據歌詞的語言特點和情感基調等因素,為歌曲選用了F宮調式系統,在整首作品中D羽調式與F宮調式多次交替出現。在前奏部分,D羽調首先突出了歌曲的悲劇特征。隨著歌曲速度漸快,音樂因#C音的出現而由D羽調轉入同主音的D宮調式,戲劇性的音量變化幅度突出了音樂的效果。他在第10小節僅用兩個八度疊置于低音聲部,使音響效果顯得空洞而蒼茫。歌曲從A段開始的13小節是D羽調,經過15\16小節后轉為D羽同宮系統的F宮調,音樂的色彩隨即明亮起來,在“故鄉不可見兮”做了一次重復后,音樂又回到D羽調。再一次出現歌詞“葬我于高山之上兮”調式又回到F宮調上。
歌曲的小高潮在第30-39小節,伴奏以大量三連音制造出緊張的音樂動力,D羽調式在這一部分積極地供托著悲劇色彩。哼鳴像是思念的心聲,寄托著一位白發長須的長者在病榻上凝視夜空的悲涼。從48小節開始,歌曲以無詞歌的形式展開,原音樂主題交給了器樂,人聲以感嘆詞“噢,啊”同時出現,盡管主題沒變,但是速度、和聲織體以及音色的變化使音樂產生了新的意義。這時音樂的畫面感更強,讓人產生更多的聯想,使音樂和情感同時得到了升華。從64小節至結束,作為最高潮部分,“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重復出現了三次。通過音樂的發展歌曲層次不斷變化,第二次出現達到全曲的最高點,壓抑的情緒得到全面爆發。第三次出現時音樂開始回落,與前兩次形成對比,給人以不同感受的心靈沖擊。歌曲的尾聲以重復兩次“山之上,國有蕩”為補充終止,平穩地緩解之前的強烈推動力,為最后的終止做好鋪塾,可謂畫龍點睛。
三、結論
陸在易先生是中國當代藝術歌曲創作群體中的代表人物,《望鄉詞》作為他創作成熟后期的作品,充分體現出他作為“音樂詩人”對祖國和民族命運的深切關注和哲理審視,同時又展現出他將詩與樂高度融合的藝術創作技巧。本人研究認為,演唱具有高度文學性和音樂性的藝術歌曲,首先應深入了解詞作者的創作背景,對歌詞的文本進行細致分析,使演唱者與作曲家一同回到創作的起點,以探究聲樂作品文學文本的本源含義。其次要了解作曲家的整體藝術風格以及創作這首作品時的階段性創作風格,并對作品的音樂語言進行剖析,這將便于演唱者把握住作品演唱的精神內涵。在具體表現手段上,要確定整首作品以及不同段落的情感基調,調整出與之對應的歌唱音色;在解決字腔結合的問題上,運用漢語語音學的相關原理,將處于不同時值、音高和旋律的歌詞進行分解,使漢字的讀音與美聲唱法對歌唱發音的要求有機結合起來;對于歌曲中特殊樂句的強聲、弱聲、半聲的使用、樂句的劃分以及高音等演唱重點和難點要預先設計,并經過演唱實踐再不斷調整,確定最好的方法。本人借此文希望能為演唱陸在易聲樂作品提供參考和借鑒。
參考文獻:
[1]胡婷.從《望鄉詞》看陸在易藝術歌曲的特征[J].時代教育,2009(11):65.
[2]李燦旭.陸在易藝木歌曲創作特色闡釋[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8(1):111-114.
[3]馬興智.論陸在易的《望鄉詞》[J].歌海,2011(2):56-59.
[4]張琴.美妙的歌聲,真情的流露[D].西南師范大學,2005.
[5]張琴.怎樣演唱和詮釋陸在易藝術歌曲[J].電影評介,2008(16):85-86.
[6]王惠琴,李彥榮.談陸在易的藝術歌曲創作[J].中國音樂,2007(3):195-197.
[7]周怡.陸在易藝術歌曲演唱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2005.
作者簡介:盧文琦,河北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