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
摘要:線描作為國畫藝術表現的造型基礎,溯源于上古,歷經數千年發展,形成完善的審美體系,以骨法而用筆,取其結構,用線約形,簡白概括,明快悠綿,在繪畫藝術門類中別具特色,獨成一格。國畫線描的學習重在筆墨技法的研練,以筆取勢,經過用筆的提按、頓挫、轉折等語言手法,以及線條長短、疏密、剛柔及濃淡的變化節奏感來表現事物的外部形體和內在構造,將傳統與當代,傳承與創新發展結合,描述自然萬物,抒發感受和情感。
關鍵詞:線描技法;骨法用筆;實踐傳承
一、線描的起源和發展
線描也稱白描,在古代也稱“白畫”是國畫的一種技法,指用單純的墨線勾勒物象、不著色,只略用淡墨營造畫面氣氛的繪畫方法。線描的來源要追溯到遠古石器時代,最初的出現可能發生在原始部落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就比如流星在天空劃過的痕跡,留下一道完美的弧線,從而啟示人們打開了內心世界藝術化的構想。人們逐漸學會用簡單的“線條”符號來記錄自己的生活、生產、以及發展軌跡。因此白描是人類繪畫的原始形態,人們反映客觀物象首先就選擇了線的形式去展現,可以說這是中國美術繪畫中一種新穎獨特的創造。
從甲骨文的出現,到新石器時代的彩陶紋樣,再到兩河流域的青銅器、漢代和魏晉時期的畫像磚石、敦煌壁畫、宋元水墨畫等等,無不昭示著我們中國人對于繪畫天生的領悟能力及把握能力。線描是從漢(西、東)、晉(西、東)到唐代、五代十國、宋之間逐漸成熟的,很多畫家在自己的繪畫實踐中不斷吸取經驗,并加以總結,從而使國畫線描表現更為豐富、醇厚為世人矚目。東晉顧愷之所畫的《洛神賦圖》中,線條圓潤連綿,如“春蟬吐絲”一般。可見顧愷之畫,意在傳神。其“遷想妙得以形寫神”以及其所創“國畫十八描”等技法,建立了中國國畫基礎。
到了唐、宋時期線描技術更加日趨完善和成熟,對于線條的運用已經游刃有余。如唐代吳道子的《送子天王圖》,及其傳人武宗元的《七十八神仙卷》,在運筆行筆的走向上,注入了情感,服飾線條的勾勒的具有節奏的變化,從而形成了“吳帶當風”的藝術風格。宋代李公麟所畫《五馬圖》,人和馬都用單線勾勒,人體比例,肌肉、骨骼結構精準,形態生動,畫面既有生動性又具有藝術性,是當今著名的白描作品。[1]
中國繪畫以線表現物象,不同于西方繪畫的“一點透視”使人直接感受到畫面的立體感。在國畫線描的藝術中,形象概括只能依靠線去表達,它所蘊含的美感與流暢性與西方繪畫是不一樣的,傳統國畫是表現采用“散點透視”從而打破了空間的限制,不拘于表面形式的刻畫,為了挖掘更加深層的認知與感知,將中國人對于事物獨到的理解充分表現出來。
二、骨法用筆寫照古今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繪畫理論家謝赫提出“六法”,其曰“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后世將此六法擬為一把標尺,作為衡量繪畫成敗的標準之一。其中“骨法用筆”對繪畫實踐與藝術審美所產生的影響尤甚。這種繪畫造型方法,巧妙也就體現在用線上,不借助任何色彩的輔助和點綴,完全用線條來塑造物象形體結構,傳達思想情感。如果要想畫中的線具有驚人的表現力與美感,那就必須通過線的曲折、剛柔、濃淡、粗細等不同的力度變化來實現,所以這要注重畫家對線條的準確、穩健與力度的把握,要求掌握骨力,追求線條品質的骨氣,就如小草看似柔然,但近觀葉葉挺拔,骨干十足。“善筆力者骨多,不善筆力者多肉”就是這個意思。由此可見用線是國畫線描的至關基礎。[2]
追溯歷史,縱觀古代繪畫作品皆以“骨法”運筆入畫,視線條為第一生命。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勾勒山石,剛柔相濟,巧奪天工;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展現了線的文化之美;陳洪綬的《屈子行吟圖》,線條力道遒勁,高古奇偉;任伯年《獻壽圖》則是體現了線條的意象審美。由此可見,若沒有“骨法用筆”的誕生,這些舉世矚目的經典之作如何展現在世人的面前?
“謝赫六法”是中國繪畫歷史上的一次偉大創造,特別“骨法用筆”是一幅畫的精髓所在,我們不但要繼承這一寶貴文化財富,更要傳承下去。所以在專修本身專業之外,還當注重修身養性,到達剛正不移,不忘初心,不因世風移而心生浮躁,做到即便居鬧市仍安然自若,其畫作必能散發出特有的骨氣和力量。
三、國畫線描的存與變
中國繪畫擁有悠久的歷史,在不同時期人的不同思想中不斷的進化更新,傳統國畫線描也歷經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傳統線描的發展時時講究的通過對事物的外形的描繪來表達自己想法,以自己的生活作為媒介,借助對事物的描繪來表明自己的情感。傳統國畫以線為主,以“骨法用筆”為重要標準,注重寫實。但伴隨時代不斷發展,思想的不斷更新。隨著改革開放,到了現代,由于大量的西方繪畫思想的不斷涌入,逐漸影響著傳統國畫的表現方式。線描的表現方式開始趨于個性的表現以及藝術形式的多元化。更加注重線條本身所帶有的裝飾性,以及畫面的獨立性和程式化,在不同藝術思想的逐步融合下,使新世紀的國畫壇,百家爭鳴,爭芳斗艷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國畫特色。[3]
線描藝術的衍化也是中國傳統思想與文化的發展演變歷程,線條的審美取向是傳統天人思想的形象程式,是我們中國文化精髓具體表現。雖然古今滄海桑田,社會不斷變化,但歷盡千年的傳承發展,線造型的法則早已滲透了屬于我們中國人所特有的審美理念,所以它即是一種文化,更是一種語言。即使新時代的審美觀念在不斷更新,但是線描作為國畫藝術語言的核心地位是永遠不會扭轉的。
我們對自身的傳統有充分的自信,隨著時代的不斷更新,國畫線描的內容與形式也會緊隨時代而變更。所以我們要以“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去接納新的東西。將舊與新的思想相互融合,提取精華,對傳統國畫線描的筆墨語言進行“變”與“新”。從而使中國線描具有時代特性的同時并且符合特定歷史時期下的審美需求。
總之,隨著時代的不斷更新與發展,不同思想與技法的不斷結合與創新。國畫線描正在展現著新時代所提供的審美需求。一幅畫的誕生,主要來源于畫家的主觀情感。不可忽視,所以掌握一些傳統國畫線描發展的內在規律、了解國畫線描抒情傳意的審美需求并錘煉有自己情感特色的新語言是十分必要的。在現代社會與新時代的大背景下,大膽給予線條新的生命,滴水穿石、千錘百煉,創造出超越前人的國畫線描之美。[4]
四、國畫線描實踐體會
白描是傳統國畫筆墨造型的骨干,用毛筆勾勒線條,塑造形象,營造畫面氣氛,所以既是用線來做造型,同時也是用來表意的,并且局部與整體的關系主要也是靠著各種線的穿插組合來解決的。
局部與整體是畫面完整的必要前提。用樹的密來襯托山與云,用云的疏使畫面透氣,有密必有疏,大實大虛,從而營造出畫面的氣氛與走向,使畫面“氣韻生動”。如果“謹毛而失貌”,一味填涂,勢必造成滿紙堆砌,給人壓迫的感受,故而氣韻、勢象是處理好線條,形成完美畫面的要旨。
繪畫要注意主次分明。對一個對象進行集中、概括、提煉,詳略得當。有了主角自然要配角和背景的襯托,但切記不可搶風頭。法則會使畫面章法混亂,全無重點,不能夠準確傳達表達意向。畫中以樹為主,那么就要注意樹與山石的穿插,流云襯托,并且要注意墨的濃淡深淺。近實遠虛。
用筆的質感與量感。由于表現對象的不同,所以要注意對象不同的質感與量感,山石是堅硬的,那么線條要勾的硬氣,要把山的氣勢表達出來。流云與流水的線便要勾的柔一些,使畫面剛中有柔,柔中有剛。山間各種樹葉的勾勒也是不同的,所以要注意樹之間的對比以及葉子的穿插。主次虛實作為處理基本原則,要與山水視覺規律、構圖定格和筆墨組織等要素統籌運作。
線描作為國畫藝術表現的造型基礎,是國畫的靈魂。想要掌握線描藝術的精髓,必須勤于實踐,在練線上狠下苦工,不斷提高用筆能力,李可染先生曾經說過“廢畫三千”,就是要求以筆墨取勢,經過起筆收筆和運筆行筆的提按、頓挫、轉折等手法,以及線條長短、疏密、剛柔及濃淡的變化節奏感來表現事物的外部形體和內在構造,持之以恒的練習指力、腕力、臂力和心力,涵養藝術元氣,增長藝術修為。因為畫面表現不僅體現線的“氣韻”,更是作者自身精氣神的外顯。
溯源于上古,歷經數千年發展和積淀,國畫線描以骨法而用筆,取其結構,用線約形,簡白概括,明快悠綿,形成完善的審美體系和博大精深美學思想,作為學習者只有與傳統深刻對話,不斷學習、探索和研練,真正理解其精神內涵,才能認識到國畫線描藝術的精髓,將傳統與當代結合,傳承與發展線描表現語言,描述自然萬物,抒發感受和情感。
參考文獻:
[1]吳玉亮.試論中國白描花卉技法[J].國畫家,2018(04).
[2]林洪.國畫線條的美感思考[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7(09).
[3]李紅梅.論國畫中的線[J].現代交際,2015(11).
[4]莊姝.淺論國畫的筆墨與線條[J].藝術教育,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