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玲
摘要:本文是省級課題《高中美術鑒賞專題研究性學習有效策略和方法的行動研究》關于“中國古代山水畫”專題教學的研究。筆者以現代教育理論為依據,以行動研究法,探索在“中國古代山水畫”專題教學中,培養學生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策略和方法。立足實踐,發現問題、探索有效的策略和方法,構建可行的教學模式和評價工具,從中培養學生美術學科核心素養。在專題研究性學習活動中,分組探索,同構知識,生成對山水文化的認識,共生“百花齊放,滿園春色”的課堂。
關鍵詞:中國古代山水畫;專題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和評價;美術核心素養
筆者在關于《高中美術鑒賞專題研究性學習有效策略和方法的行動研究》課題研究中,致力于探索“中國古代山水畫”專題教學的策略和方法。如何規劃教學,發掘課題的特色和探索空間,如何有效地實施專題研究性學習,構建教學模式和評價體系,如何在專題學習活動中培養美術核心素養,綜合創新實踐能力,增強文化自信?一個個問題,一次次思考;一重重疑惑,一種種探求。唯有實事求是,在實踐中不懈探索,不斷完善,在行動中研究,將研究付諸于行動,方可令“百花齊放,春色滿園”!
一、研究背景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就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中華文化繁榮興盛”,他提到了“國畫”等文化瑰寶、“中華美學講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講求言簡意賅、凝練節制,講求形神兼備、意境深遠”,提出“我們要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展現中華審美風范”的期望。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指出,要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倡導通過課程設計、教學實踐、教育評價等三個方面進行落實六大核心素養的培養。
因此在“中國古代山水畫”專題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增強文化自信,很有必要,而且具有時代意義。
二、理論依據
(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多元智力理論、有效教學理論和“學習金字塔”研究成果,為我們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
第一,建構主義充分肯定人的主觀能動性,強調學習者的“自主建構”,提倡讓學生發現問題,主動探究,建構對知識的理解。而多元智力理論認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每個人都具有語言、數理、空間、節奏、運動、人際交往、自我反省、自然觀察者和存在智力等九種智能的潛能并可以發展。它強調尊重個體差異,各種智力只有領域不同,沒有優劣之分。[1]
第二,有效教學理論指出,有效教學應以解決教學中的問題為基本目標,以提高學生的素質為中心,以滿足對學生評價需要為原則,運用“以點帶面”、“比較發現”、“扮演老師角色”等方法達成有效教學。
(二)體現“以生為本”的教育觀
在“中國古代山水畫”教學中,整合“美術”、“研究性學習”兩個學科的資源,開展專題研究性學習活動。學生學習的發起者、行動者、體驗者;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學生調動各種經驗,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激發潛能,展示個性才華。而高中生具備一定的審美知識和經驗,智力水平和思維能力日趨成熟,敢于質疑,追求個性,勇于探索,非常適合這一主觀和客觀、感性和理性相結合的審美探索之旅。
綜上所述,本專題研究理論依據科學,有正確的教育觀,符合新課標的精神,切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具有可行性。
三、專題的特色
(一)優勢所在
中國古代山水畫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蘊含中華民族獨特的審美觀、宇宙觀和哲學觀,能潛移默化地溫潤心靈,滋養情操,是培養美術核心素養的很好載體。作為中國畫主流畫科,無論經典名作、風格變遷,還是筆墨情趣、詩情畫意,人文精神、歷史價值,都有著無窮的魅力,為專題探究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學生可以通過探究發展史,獲得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認同;通過賞析經典名作,提高圖像識讀能力,獲得審美方法和經驗;通過臨摹或創作,學習山水畫的表現程式,加深美感體驗,培養創造力,形成審美態度等,美術學科五大核心素養得以落實。[2]在“母語”式的文化情境中開展本專題學習,對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來說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具備了充分條件。
(二)創新的空間
經查詢,關于“研究性學習”與“美術鑒賞”教學結合的研究不少,卻鮮有關于在“中國古代山水畫”專題研究性學習中培養美術核心素養的成果。因此,本研究還有一定的創新空間。
總之,本專題研究有時代意義,具備充分條件,有理有據,切實可行,具有必要性和創新性。
四、專題教學的探索
(一)專題教學準備
設計專題學習目標,進度、課時及教學設計,評價方案和教學工具。
第一,確立學習目標:一是了解中國古代山水畫發展的基本軌跡和藝術特征,獲得對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增強民族自信心,熱愛并傳播它。二是開展小組專題研究性學習,分工合作,運用對比、討論和實踐等方法進行探究,在臨摹或創作中,加深審美體驗。三是,匯報小組學習成果,有理有據,圖文并茂,形式生動,恰當運用美術語言和鑒賞方法,表達審美感受、理解和態度,充分展現美術素質、團隊風貌,提高鑒賞能力、創新實踐能力和團隊合作的精神。 [3]
第二,規劃教學內容和進度。教學活動包括導學、專題研究示范,選題和開題指導、開題會,研究過程、成果整理和成果展示指導,結題報告會,最后成果匯總、成績評定。要提早向學生明確學習任務和具體要求。
第三,評價和教學工具:開發使用《美術鑒賞專題研究性學習活動手冊》,從選題、開題、日程表,到研究提綱、成果整理、PPT制作、成果展示,對小組專題研究活動給予指導,引領學生一步步達成目標。
(二)專題教學的實施
第一,導學、成立團隊。通過導學課、導學案,明確目標,搭建知識框架,啟發靈感;通過《知山水、懂中國》示范課、優秀案例,介紹研究過程和方法、成果匯報的形式和技巧,點燃探究熱情,提供借鑒;進而成立團隊。
第二,指導選題,以“五級選題法”,引導學生在最近發展區邁出第一步。一是一級選題(基礎),運用鑒賞方法,賞析1-2件經典作品,并作出審美判斷。如:《細賞千里江山圖》、《富春山居圖的魅力》。二是二級選題(一般),用對比法,探索差異性,并發掘文化內涵。如:《宋元山水畫風格的對比》、《山水畫的構圖與意境的關系》。三是三級選題(綜合),運用所學開展跨課題、跨學科的綜合研究。如:《山水畫的詩情畫意》、《中國古代山水畫與西方傳統風景畫的比較》。四是四級選題(拓展),結合臨摹、創作和設計應用開展研究,加深審美體驗。如:《山水畫在現代設計的應用》。五是五級選題(開放),圍繞專題內容自主選題,開展個性化研究。
第三,開題報告會,指導各組明確目標,制定計劃,把握重點、步驟和方法,落實分工,預設成果。
第四,分組探究活動,指導和推進團隊研究。如:通過列表比較,找準研究重點;通過擬匯報提綱,理清思路,發掘亮點,提煉成果;通過成果展示自檢表,做好匯報準備等。
第五,結題報告會,分享小組學習成果,交流評價,同構專題知識,升華對中國古代山水畫的認識和民族情感。
(三)構建教學和評價模式
第一,“化整為零-化零為整”的教學模式。起先是“化整為零”,分組選題,學習內容被分解為不同的小專題;小組專題研究,學習方式由教師講學生聽,變為研究性學習,多元而生動。而后,在成果匯報課中,各小組匯聚一堂,共同分享學習成果,共生對專題的認知,更豐富和完整。至此又“化零為整”了。
第二,綜合評價模式和工具。一是學業評價模式:結合模塊成就標準和研究性學習特點,設計評價指標和權重,如:成果展示(60%)+習作(40%)=期末成績,過程性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評定總評成績,認定模塊學分。二是使用《美術鑒賞專題研究性學習手冊》進行學習指導和評價。有學習目標、過程方法和實施步驟的指導,有自評、互評和師評,也有綜合評價。
如此開放且可操作的教學和評價模式,有力提高了專題教學的有效性。
(四)專題教學的目標達成
筆者在本專題教學中,改變教學方式,不斷驗證和完善教學策略和方法,改進教學工具,有效達成了培養學生美術核心素養的目標。
第一,自主學習、信息處理、分析和解決問題、演講能力等綜合實踐能力得到提高,團隊合作意識得到增強。
各小組在研究過程中,目標、計劃和進度清晰,分工明確,創造性地解決困難,按時完成任務。結題報告會上,有備而戰,分工合作,形式多樣,演講主題明確、思路清晰,課件充實美觀,互動反饋活躍,展現了飽滿的學習熱情、綜合實踐能力和團隊精神。
第二,圖像識讀、審美態度、文化理解、美術表現和創新能力得到提高。
在成果匯報中,學生能生動演繹專題學習成果。例如:結合圖例、新聞、視頻闡述對經典作品的理解;通過中外對比,論述其藝術特點;展示習作,分享對筆墨意蘊的感悟;結合詩文,探究名作的詩情畫意;將山水畫用于手機殼、傘面和服裝設計,發掘傳統藝術的生命力。一個個團隊專題成果的成功分享,共生出一個精彩生動的美術課堂。
實踐證明,筆者關于“中國古代山水畫”專題教學的策略和方法,切合實際,行之有效,促進了課堂教學和學生美術核心素養的提高。
五、展望
本成果可在高中美術鑒賞和其他模塊推廣,可供初中美術教學借鑒。教師要不斷學習和反思,提高專業素養,才能更好地實施。如進一步開發校本課程,完善教學工具,將更有意義。
六、結束語
綜上所述,筆者以科學的教育教學理論為依據,在正確的學生觀和新課標精神為指導,發掘“中國古代山水畫”專題優勢,立足實踐,探索美術鑒賞專題研究性學習的有效策略和方法,構建教學和評價模式,培養學生美術核心素養,行之有效,值得大家借鑒和進一步探索。
參考文獻:
[1]美術課程標準研制組編寫.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實驗)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2009.
[2]廣東省教學教材研究室編著.研究性學習方法指導[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出版,2007.
[3]皮連生主編.教與學的心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