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世龍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與人之外的世界逐漸被人們所熟悉掌握,科技逐漸成為人改造世界最有力的武器。但隨著欲望的不斷膨脹,使得科學與藝術漸行漸遠,人類在運用科學技術的同時,卻擺脫了道德和美學的規范被利益所蒙蔽。人們對自然生命的認識越來越抽象化、模式化,作為主體的觀看方式逐漸消失。而藝術本質上就是守護和加強我們身體所特有的這種觀看方式。以藝術保持人類智慧,展現出我們這個時代和我們這個民族的精神氣質。用眼睛去體驗大千世界,用藝術喚起精神體驗的回歸。
關鍵詞:消費文化;藝術;自然
一、傳統藝術中體驗的探知
人類出生在世界之中,在不同時期的藝術作品中運用不同的媒介材料進行創作,呈現出自然與身體發生關系后所形成的精神世界。藝術所描述的就是對象與身體所生成的意義,是以發現美、理解美和表達美為原則的一個自我認知和愉悅活動,而對于這個人類最先體驗到的就是人類自己的身體。
傳統藝術中對身體的描繪大致分為兩點:一是對于生殖的崇拜,原始社會中產生的生殖崇拜作品帶有很強的功利性目的。在古代,人口多少決定氏族的繁榮,這里身體的美充當著一種資源,提供著一種用途。古代威倫道爾的維納斯,不注重面部的描繪,主要夸張突出有力的軀干、豐滿的乳房、圓鼓鼓的肚子和外露的生殖器,表現出原始社會人對生殖的崇拜。中國古代《春宮圖》的作用也是為了教授如何繁衍下一代。二是滿足人們對美和善的追求,中國傳統美學認為美存在于人與自然的和諧狀態,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身體的愛慕和對世界的感悟成為藝術創作的源泉。在與世界的交互作用下,不停地將對象放入自然的和諧之中并加以推進,而我們的注視也介入其中,這種產生美之快感的身體喜悅使自我得到滿足,產生愉悅感的同時與欲望拉開了聯系,正如羅丹以性愛為主題的雕像給人的感覺不是肉欲,而是對青春美麗和旺盛生命力的歌頌,不會把人帶入邪念叢生的歧途。中國古代仕女畫同樣也不是在肉體刺激下自由而為的認知,而是與所描繪自然物象的和諧統一。而拉斐爾筆下美麗的人間圣母;德加、雷諾阿等喜好女性題材的印象派畫家;中國古代仕女畫和日本加山又造、喜川多歌麿的美人畫則呈現出藝術家所處的那個時代下女性的柔美與典雅。[1]
二、資本語境下的視界的轉換與改變
自工業革命以來,科學技術進行著突飛猛進的發展,我們的生活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改變,人類的生活生產越來越便捷、快速。科學技術賦予了人類對抗災害疾病的力量,使原來很多不可能成為了可能,人類的生活得到顯著提升。盡管現代科學在利益的驅動下把所有事物的構成形式進行有序的分類,但這些都是理性建構出來的,它們標示著生物組織變化的符號性概念。而我們對于世界不是通過測量結構、刻度來感知的,更多的是靠我們的身體。當我們說“我們通過儀器發現什么”的時候,或許真相就被掩蓋了,這是因為事實上是“我用儀器發現了什么”。這種掩蓋的實質是“我”被遺忘。而從“我看見什么出發”這個視界就是“我界”。伊格爾頓說:“我們通過我們身體和這個世界發生關聯。”原初意義上的“看”從最開始的“目所綢繆”逐漸到“眼見為實”,乃至后來逐漸被一排排數字所代替。生物與我們的身體都不是一個符號性概念,而更多的是一種體驗性概念。隨著虛擬世界逐漸增強,人們可以和遙遠不在場的人之間通過虛擬的世界發生關聯,商業媒體把社會本真和虛擬景觀完全混淆,甚至用虛擬景觀取代了社會本真遮蔽了社會現實。由于資本的操縱,虛擬與現實變得模糊,觀看者的想象力、創造力被剝奪,審美趣味和個性化存在顯得式微。同時對藝術直接影響就是:以科學技術對同一母體的無限復制代替了傳統藝術獨一無二的觀看方式,形成了藝術的商業生產。藝術世界失去了美學滋養和知識的澆灌而被金錢所替代。藝術本真被資本建立的虛擬世界與消費邏輯所消解,身體成為一種娛樂景觀。通過現代科技進行復制和傳播,使美的身體成為了人們在閑暇時光的消費品。身體所具有的意義逐漸消失,人們在感到歡樂的同時也更加空虛。情感變得虛假、抽象和模式化。我們所面對的圖像也非對現實的模仿,而是虛構物的再復制。隨著西方現代哲學中出現了一股強大的超越主客二分的呼聲,狄爾泰“生命體驗”,舍勒“日常生活世界”,伽達默爾、哈貝馬斯“生活世界”,以及晚期維特根斯坦“生活形式”,都體現了一種要求超越主客分裂,回歸生活世界的呼聲。世界絕不是孤立的,與人打交道的事物都打上了人的色彩,認識一件事物有時要追尋其本質,有時要從對人的功能性角度來思考。起什么樣的功能就有什么樣的性質。而對于藝術本質的思考更多應從體驗的角度出發。
在互聯網的虛擬世界里建立起某種精神性的東西,通過聊天人們在互聯網上搭建起了一個家庭,溝通方式進入某種想象性的生活,這種虛擬的生活方式對人的影響極大,幾乎改變了對人的定義。人變得越來越復雜、難以捉摸,一方面是陽光下的生活,集體的生活表現出了正能量,表現出清澈的人性本質的那一面,但另一方面又很不真實很虛假、很虛偽。自媒體中對于八卦的傳播,幫人建構起了這樣一個假想的世界。虛擬的世界可以通過媒介的符號發生聯系,這種聯系在現實中沒有發生但是真實存在,進而改變了人精神生活的取向。現在媒體宣傳張開雙手迎接虛擬時代的到來,但是我們應該警醒,虛擬世界徹底顛覆了人所具有的一切。使得情感問題變得更加復雜、模糊。虛擬的空間看似什么的沒有發生,但卻什么都發生了。就像在當今夫妻家庭中,精神出軌比實際出軌更加可怕。現實世界逐漸消失,人逐漸沉醉在假想的虛擬的世界中。人的最大的智慧就是要處理好真實和虛擬世界的關系,讓他們之間有一個恰當的平衡。否則就會導致人生活意義的失衡。現在這個時代人們應該守成,守住傳統文化命脈,我們對傳統文化褻瀆太多了,對傳統文化經典的重新演繹出的是一幅幅充滿肉感、刺激眼球的媚俗圖像。我們看不到真實情感的流露、這一切似乎都和人物情節、文化傳統審美沒有任何關系,是一個僵硬的、物理的、肉感的身體所呈現出的畫面。根本不去關注著作中人物情節所蘊含的意義,只呈現了一種肉體的動作。除了人為的設計之外,再也看不到任何人物本身意義的生成,它顛覆了我們的審美境界,降低了我們偉大傳統文化的藝術標準。顛覆了人們對于傳統的認知和審美經驗,把審美意義無情的墜落下去,以赤裸裸的肉體、欲望來支撐起敘事內容。例如達利的作品以褻瀆古典挑戰權威為創作方向。但中國的這類作品根本稱不上褻瀆古典,因為古典根本構不成這種殺傷力,它也沒有成為一種新的權威,只是懂得在大眾傳媒時代觀眾的眼球更多記住的是肉體形態,把肉體的敘事當成了文學藝術的敘事。這只能是藝術的墜落而不能是新的審美境界的生成。現在要做的是守成,而不是破壞,否則人們的精神體驗將滿目瘡痍。[2]
當代中國藝術在火熱的背后出現的是嚴重的異化。對媚俗身體的迷戀,消解了對美的敬意,人們所津津樂道的是對世俗神的追求與表達。作品只是一種時尚圖像的再現,以前衛的名義制造流行符號來迎合世俗欲望,將藝術庸俗化,將欲望圖像化,進行無節制復制形成自己的符號。這些異化迎合了模式化的欲望宣泄,我們看不到真實情感的流露、這一切似乎都和人物情節、文化審美沒有任何關系,根本不去關注作品中人物情節所蘊含的意義,只呈現了一種肉體的動作,除了人為設計之外,再也看不到任何人物本身意義的生成,它顛覆了我們的審美境界,降低了我們偉大傳統文化的藝術標準,把審美意義無情的墜落下去,以赤裸裸的肉體、性感來支撐起段段敘事。(與前文有重復,建議修改)其強烈的市場價值削弱了藝術的詩性,以媚俗的快樂和玩世不恭的態度掩蓋了現實矛盾和困惑,削弱了精神的深度與批判的鋒芒。
三、超越時空的泛生命
世界絕不是孤立的,認識一件事物有時要追尋其本質,超越主客分裂,回歸生活世界。人生有限,在有限的時間中我們不可能什么都做,所以要聚精會神愛其所愛。世界是不斷變化、豐富多彩的,在現在這個充滿功利浮躁的時代,藝術是表現個別性的,題材是不能夠決定藝術價值的,決定藝術價值的是創作者如何找到最佳的藝術表現形式。當藝術家創造了這種獨一無二的形式時,他就存儲了大自然賦予其生物所有的秘密,欣賞者就能沿波討源、批文入情,進入到作品的意蘊世界。在中國五十年的美學討論中,不管是美在主觀說、美在客觀說還是主客統一說,他們都承認在我之外有一個外在的世界,人與世界是分離的二元性存在,其限制了美學的發展。辛棄疾《賀新郎》中:“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可見中國傳統美學認為人與自然處在和諧的狀態。一旦與世界建立了這種主客二分的理念,人就與世界具有了“分別心”。有了這種“分別心”我們看到的世界再也不是真實的世界,而藝術就是讓人看到更為真實的世界。[3]
在當今功利的世界中,鮮活的生命成了一串串分子式、計量度、刻度值,逐漸成為資本積累的工具。我們更應有另一雙慧眼、對大自然做深入了解,以體驗世界的方式走進生活,進而欣賞藝術、欣賞世界。用身體體會生命的成長、繁榮與衰老。正如伊格爾頓在《人生意義》中所說:“我們是書寫自我的動物,無須由‘人生這個抽象概念來敘述自己的一生。所有人只要有勇氣,都能夠成為以自己為作品的偉大藝術家,手中握著泥土,把自己捏塑成某個精致而獨特的形象。”在全球化語境中的中國藝術再不能固步自封而是要博采眾長。以藝術的智慧保持中國文化的身份與定位,展現出我們這個時代和我們這個民族的精神氣質。
參考文獻:
[1]貝內德托·克羅齊,美學的原理[M].田時綱,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2]李澤厚.美的歷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
[3]宗白華.美學與藝術[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