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少兒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孩子們去感受音樂,增強孩子對于音樂學習的興趣,讓孩子在音樂學習的過程中可以收獲快樂,同時,通過音樂教學可以激發孩子的音樂潛力,增強孩子們的藝術審美和鑒賞能力,開發孩子的各項潛能,比如增強他們的手、眼及身體的協調能力,因此當前的少兒音樂教學對于孩子們的成長產生了關鍵作用。但是在當前的少兒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可能無法保證當前少兒音樂的高效開展,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可以轉換概念,比如利用雙排鍵這一教學方法來增強孩子對于音樂學習的興趣,擴大音樂的影響力,由此,本文就針對雙排鍵教學法在少兒音樂教學中的應用展開探究。
關鍵詞:雙排鍵教學法;少兒音樂;應用
一、雙排鍵教學法概述
雙排鍵起源于管風琴這一演奏方式,與管風琴較為相似,雙排鍵具有近千種音色,音質與真實樂器相差無幾,并且根據當前樂曲的不同,雙排鍵還可以進行音樂的編輯,所以通過雙排鍵可以呈現出一個樂隊的效果,具有較強的音樂感染力。雙排鍵教學法主要強調的是在當前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利用雙排鍵這一電子鍵盤樂器來進行不同音樂的教學,通過這一樂器來吸引孩子目光,讓孩子更加積極地投入到自己的教學過程中,同時由于電子鍵盤樂器能夠打造出較強的演奏效果,具有恢宏的氣勢,所以這一教學方式比傳統的音樂教學模式效果更強,可以增強孩子對于音樂的感知程度。因此,在當前的少兒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也需要不斷地思考怎樣在教學中合理的運用這一教學方法來提高當前的教學效果。
二、在少兒音樂教學中怎樣運用雙排鍵教學法
通過當前的雙排鍵教學法可以打造出一種更加強烈的音樂教學氛圍,增強當前音樂課堂的吸引力,并且在當前的課堂上,教師一個人就可以模仿龐大得樂隊,所以這一方式可以增強孩子對音樂的感悟,讓孩子與音樂之間產生共鳴感,由此教師在當前的教學階段需要深入地分析這一教學方法,并且將其運用到少兒音樂教學階段,提升當前的音樂教學實效性。
(一)音樂演示,構建輕松教學氛圍
對于當前的少兒音樂教學而言,教學氛圍是很重要的。因為,孩子們的年齡較小,他們不可能具有較強的音樂知識理解能力,所以在當前的教學過程中最為關鍵的一點就是教師需要構造出一種更加輕松的教學氛圍,吸引孩子的目光,讓孩子可以放松身心,更加積極地參與到音樂課堂上中。比如在當前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先不要為孩子們布置什么任務,而是自己進行雙排鍵的演奏,為孩子展示不同的音色效果,比如教師可以詳細的研究雙排鍵里面的一些具有特色的音色,然后將這些具有差異化的音色編進曲子里面,然后在課堂上為孩子們演奏這些不同的曲子,進一步刺激孩子的聽覺,讓孩子們可以不自覺地被這一教學方式所吸引,他們會開始好奇怎樣運用雙排鍵來打造出不同的演奏效果。由此可見,利用這一方式可以為教學的開展奠定良好的前提條件,增強孩子在課堂上的投入度。
(二)師生配合,培養孩子節奏感
其次,在當前的少兒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激發孩子對音樂的認知和感悟潛力,所以教師在展開教學的過程中不能夠完全忽視了孩子們這一課堂主體,教師自己在進行雙排鍵演奏的過程中,還可以為孩子們進行示范演示,讓孩子們跟著這些節奏來進行肢體的運動。雖然孩子們年齡較小,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他們無法感受到不同音樂所傳達出來的感情,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為孩子們提出要求,讓孩子們跟隨自己彈出的不同音樂來進行肢體動作的變換,并且在孩子們律動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進一步改變音樂節奏,讓孩子可以慢慢熟悉不同音樂的節奏變化。通過這樣的教學手段,進一步增強孩子的音樂節奏感,讓他們更加明白音樂的基本要素。
(三)創設機會,讓孩子進行鍛煉
最后,在運用雙排鍵教學法的過程中,教師也需要讓孩子們進行嘗試,感受到雙排鍵這一器具所產生的實際效果。比如教師可以為孩子們講述一些關于雙排鍵的演奏技巧,讓孩子們進行一些簡單的嘗試,比如教師在當前的少兒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為每一位同學都提供相應的實踐機會,讓他們隨心演繹,在自己嘗試的過程中,可以讓孩子們進一步享受音樂的魅力,更加喜歡雙排鍵這一樂器。并且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加強對孩子的指導,讓孩子可以協調自己的手腳,對雙排鍵產生更加清楚的了解。同時教師也可以讓孩子們互相進行合作嘗試,比如一起配合來進行演奏,以此方式讓孩子更加熟悉雙排鍵這一樂器,也能夠進一步保證當前的音樂教學效果,讓孩子們在教師的引導下產生更加濃烈的學習興趣,提高孩子的學習欲望。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當前的少兒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孩子們的身心發展特征進行考慮,采取更為合適的教學方式,增強孩子們在音樂課堂上的活躍程度,讓當前的少兒音樂教學可以高效展開。
參考文獻:
[1]王樹玲.淺談兒童雙排鍵教學[J].北方音樂,2018(10):211.
[2]劉彤.淺談雙排鍵教學法在少兒音樂教學中的應用[J].北方音樂,2017,37(1):157.
[3]鄭頌怡.淺談雙排鍵與幼兒音樂教育[J].科學導報,2016(7):94.
作者簡介:尚進,莆田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