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音樂教學的目的就是教師提高學生對音樂美的評審能力和自我鑒賞的能力,從而達到學生的音樂文化素養的延申。因此,音樂教育不僅是簡略的理論知識,而是要讓學生在受到音樂知識教育的同時,達到自身修養和人文的碰撞,把學生推向適應當今時代潮流的多元性發展中。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作為音樂教師要不斷總結和探索,通過自己多年親身體驗的課堂授課實況中探究手段和方式,總結出高中音樂鑒賞教學的一些方式方法,來提高音樂鑒賞課的效率。
關鍵詞:音樂鑒賞;興趣;多媒體
音樂鑒賞是一種通過觸喚聽覺而產生的情感共鳴,在音樂聽賞的過程中激發人的音樂感受度。所謂“鑒賞”就是通過對照、評價、判斷進行欣賞的一種情緒活動,最后達成與作品情感產生共同的精神默契。下面就課堂授課經驗闡述幾點音樂鑒賞課的關注點:
一、關注學生的興趣愛好,提升學生的音樂聽賞能力
不管是在學習還是在生活中,興趣是喚起我們行為的原動力。當學生具備了濃厚的鑒賞意識與興趣,此時學生的音樂鑒賞活動就能如花蕊般綻放。所以,興趣沒有喚醒時,一味地反復聽賞,他們就不愿意費時間去鑒賞音樂,于是,很多學生在音樂鑒賞課上會出現倦怠現象,完全脫離老師的課堂節奏。要想改變這種無目的狀況,教師就要找準切入點,去激發起學生的鑒賞興趣。
比如在鑒賞音樂作品前,教師可以給學生聽當下流行歌曲,通過流行歌曲來博得學生眼球,你會發現學生會很樂意地投入到課堂教學中,帶給我們愉悅的課堂氛圍。這樣的情緒下,我們牽引學生逐步進入音樂鑒賞,這時教師可以專門讓學生選擇幾首他們喜歡的歌曲,并讓學生簡單介紹這些歌曲。緊跟著,教師要引出課本中的經典名曲,讓學生對比分析流行歌曲與經典名曲的區別,在比較分析過程中找到音樂的通點,使得學生激發情緒、活躍藝術細胞,并在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并針對那些不健康的作品,辯證的引見學生要用鑒別的能力,去選擇積極向上的音樂作品,激勵學生多培養自己的興趣去感悟經典藝術作品帶來的藝術共鳴。
二、帶動情感穿梭教學,引領學生醉入音畫情感升華
音樂藝術是獨特的,她是較好的傳達情感、烘托思想的重要手段。作為音樂教師,如何通過音樂鑒賞課讓學生去更好剖析作曲家的感情,并去更好的挖掘音樂作品中折射的人生哲理,也使得學生通過達到藝術理解能勇敢地去面對學業生涯中的困惑。
例如,鑒賞音樂《陽關三疊》時,我們知道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古曲,作者根據王維的名篇《送元二使安西》譜寫而成的。樂曲的音樂情緒悠揚,描繪了憂傷的畫面,體現出作者和友人的話別場景。這時,教師可以過渡到生活中的一些離別畫面,讓學生通過回憶把情緒帶到離別的愁緒中,然后在感觸中去鑒賞本首樂曲。從而感召學生要珍惜當下的友誼,珍惜當下,最終加強學生對古典音樂的喜歡。
三、攜手多媒體走進教學,幫助學生鑒賞音樂多維度直擊作品
隨著社會的發展,借助多媒體教學已經很普遍的運用在各個教學領域中。在音樂課堂上,特別是音樂作品鑒賞課,合理運用多媒體的形象性、直觀性,很好的活躍了音樂課堂的氛圍,那樣每位學生不僅通過聽覺,更能通過多媒體的視覺具體感來參與到鑒賞音樂作品的學習中。
現下的高中生隨著身心發展,相比初中變化明顯,高中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也有明顯的提高。音樂鑒賞課有著特有的課程體系,她涉及的內容相當廣泛,而多媒體恰恰可以通過強大的功能,能夠在同一時空出現不同時期的人文要素,可以促使大部分學生能從興趣出發選擇某一段音樂來學習品鑒而達到藝術熏陶。
因此,在音樂鑒賞課上,合理運用多媒體優勢,讓枯燥空洞的音樂鑒賞課變得生動活潑。在多媒體步步展開的音樂鑒賞過程中,學生的思維逐漸活躍,那么他們對音樂的理解興趣也在逐漸加濃。比如:在聽賞著名越劇《梁祝》時,蠻多學生興趣不大,因為有時代隔閡。這時,通過多媒體結合圖片文字、視頻音頻等,帶領學生認真分析劇中的人物裝扮以及情感路線,越劇旋律,一字多音的音樂特點等,同時,搜集相關影視作品的片段來引導學生。使學生在觀賞越劇的過程中,能夠了解到與越劇相關的知識。那么學生在音樂藝術品鑒的同時,不僅拓寬了知識面,并且得到了視覺的沖擊和聽覺的震撼,更好地讓學生走進中國藝術瑰寶——中國戲曲。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音樂藝術鑒賞是一種美的熏陶,她陶冶了學生的情操,提升了學生對美的追求,音樂鑒賞課毋庸置疑是重要的。當今社會高度發展,音樂教育要樹立旗幟,不斷探索提高高中音樂鑒賞課,這樣更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審美意識和能力。所以,高中音樂教師要多變的尋找真理,用最有效的方法來開展音樂鑒賞教學,讓音樂鑒賞成為學生高中生涯中的絢麗的花朵。
參考文獻:
[1]蔡夢.“音樂藝術”與“音樂教育”內涵認知——基于貝內特·雷默《音樂教育的哲學》相關內容的思考[J].中國音樂學,2015(03):113-118.
[2]李媛媛.論高校音樂教育[D].鄭州大學,2014.
[3]蔣海峰.音樂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J].江蘇政協,1998(4):39.
作者簡介:季海英(1978-),女,漢族,浙江溫嶺,本科,研究方向為課堂教學,溫嶺市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