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洋
摘要:寫作課作為小學語文課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對于我們日后的語文學習也有著重要的作用。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學符號反映自己的思想情感,傳遞信息的過程。文字對每個人都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寫作更是語文知識的綜合應用,包括了字、詞、句,語文基礎也可以反映在寫作上,寫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文表達能力。寫作文是一方面,評改是另一方面,我們既要做到寫好作文,也要做到讓學生能夠自主的習作評改。
關鍵詞:小學中年級;習作評改;策略
一、我國小學中年級習作現狀及不足
(一)我國小學中年級習作的現狀
小學中年級才開始接觸習作,在習作中會出現大量的問題,之前都是字詞的練習,而現在從句子拓展到了整篇作文,難度增加,學生學習興趣就會消減。如果這時候教師沒有能夠引導好他們,沒有能夠讓他們理解到習作的意義,就可能導致學生厭學。作文一直是語文課堂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學生提高語文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所以學習好作文,需要語文的積累也需要創新。
(二)我國小學中年級習作的不足
小學生作文存在的問題中,經常題材單一,千篇一律。在習作時感到無從下手,不知道如何立意,不知道如何去寫作文,第二就是因為生活經驗少,對周圍事物的觀察少,沒有一些語文積累,也無法寫出作文。還有就是寫作技巧的問題,沒有具體的事實,沒有具體的事例,寫作的時候沒有一個目的性。學生對于寫作文的興趣不足,而且可以運用的素材較少,所以寫作業比較差,這時候就需要更多地去積累,學習語文,提升語文綜合素質。
二、中年級自主習作評改策略
(一)從讀到寫
閱讀和寫作作為語文的兩個不可分割的部分,對于提升語文綜合素質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要學會閱讀,才能學會寫作。首先,我們應該讓學生自己學會在語文課本中尋找有意思有閃光點的句子或段落去模仿寫作。這樣,從讀到寫,就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奠定一些寫作基礎,從模仿開始,然后創造自己的句子,再寫出屬于自己的作文。而寫出屬于自己的好作文,第一步就是需要閱讀,然后再自己親自動手寫。
而閱讀也是一個積累寫作素材的好方法,在素材的積累中,我們就可以有更深的領悟,在寫作時就可以做到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積累也是一個必不可少的過程,從閱讀積累到寫作積累都是必不可少的。我們可以從閱讀中去學習作文的結構,學習作文的內容,學習怎樣寫出作文的閃光點,有自己的利益,讓自己的文章有許多的亮點。在慢慢近期寫作后,還可以進行更多的寫作技巧的培訓。運用一些比喻,擬人,對比,襯托的手法,讓文章更加的出色,自己寫作文也可以更得心應手。作文非常考驗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分析能力,我們需要先立意,然后組織語言積累一些素材,才能夠更好地寫出作文,并且要選擇恰當的事例來舉例。可以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提高他的語文表達能力,練習寫作讓學生充滿創新思維,發散自己的思維,更好地提升語文綜合素質。
(二)從評到改
評改作文我們要做到非常的認真,而且一定要重視怎樣給學生正確的引導,寫清楚自己的修改意見,并且幫助他們修改。從頻道改是一個非常需要語文綜合素質的過程,中年級的孩子語文的積累還不夠,對于事物的理解也不夠,所以在每一次習作后都需要認真評改每一篇作文,然后給出自己明確的要求,讓他們修改作文,最后讓他們自己學會修改作文。
在修改作文時,要先注意學生的錯別字和錯誤的標點符號使用,前后句的邏輯是否正確都需要認真的標出來,讓學生去改正。這樣標記出來之后學生改過之后就更容易記清楚這樣的用法是否正確,就不會再犯錯。學生使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之后要劃上紅線表示支持,表示這句話寫得好,可以發展出閃光點。在學生的文章中,如果寫得好,需要大力鼓勵,表揚他們。寫作是一個人的天賦,好文章也是可以改出來的,批改之后讓學生自己去修改,把一篇文章完成到最好,不僅學生自己會有成就感,而且會讓學生在以后寫作文中也培養出認真修改作文的一個好習慣。修改作文,從讀到寫,從頻道改,都需要我們的參與,并且需要每一步清楚地進行指示,這樣才能夠提升學生的習作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語文素質。評改作文最大的作用就是讓學生知道自己哪里都有問題,并且去修改它,然后將一個平凡的句子寫成整篇文章的閃光點,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在寫作中獲得樂趣,閱讀自己的文章時會有成就感。
三、總結
寫作是語文課堂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小學中年級在寫作上剛剛接觸,所以更需要我們的積極引導。讓學生學會從閱讀中獲取寫作經驗,從閱讀中獲取寫作素材,然后再從評改作文到自己修改作文,如此來完成一篇好的作文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獲得成就感,并且提升他們的綜合語文素質。我們除了重視應試成績外,更要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寫作就可以鍛煉孩子的語文表達能力。并且開拓學生的思維,運用各種修辭手法,運用想象和聯想,讓學生可以更好地發展自己的創新思維。
參考文獻:
[1]王恩裕.從讀到寫,從評到改——中年級自主習作評改策略,2015(3):178-180.
[2]王霞.作文評改,學生做主——小學中年級自主評改作文的策略研究[J].發明與創新(小學版),2015(12):259-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