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健宇
摘要:本文分析了傳統村莊保護發展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分析了風貌構成的因素,并提出了相關的建議:對古建筑的保護以及新舊建筑共同發展、提高村民對村莊風貌保護的積極性、提出了村莊風貌保護的原則以及保護模式等。
關鍵詞:村莊風貌;保護
一、村莊風貌保護研究的背景
我國歷史悠久,有眾多古村落,這些古跡是當地文化的載體,反映了當地歷史和社會發展的脈絡。2008年4月我國正式頒布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標志著我國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的保護有法可依,但現在仍有許多具有歷史價值的村莊未能成功申報歷史文化名村,若不能加快對這類古村落風貌的保護,這些村莊的歷史風貌會被破壞,從而失去了其歷史的價值。
二、村莊風貌保護的目的和意義
村莊傳統風貌的保護是我國在鄉村振興建設中必須考慮的重要內容,是延續鄉村歷史文脈和實現鄉村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村莊傳統風貌的保護意義不僅在于保護歷史發展的軌跡、保留村落的記憶,更是為了繼承傳統文化、延續村落發展。村莊傳統特色風貌的保護,使古村落能夠更加完整、真實地保存下來。加強對古村落風貌的保護,可以在對歷史風貌保護的前提下,帶動鄉村的振興。
三、村莊風貌的概念及構成
(一)村莊傳統風貌保護的概念
“風貌”指反映歷史文化特征的城鎮景觀和自然、人文環境的整體面貌[1]。城市風貌是指通過自然與人造景觀體現出來的城市文化與城市生活環境特征。城市風貌空間結構包括:城市風貌圈、城市風貌區、城市風貌帶、城市風貌核、城市風貌符號這五種結構組成[2]。相比城市,村莊風貌的特征更為明顯。村莊風貌保護是指村莊聚落在歷史變遷中,大量歷史遺產已遭受破壞,難能進行較為完整保護的古村落,也應對其尚存的局部歷史遺產和歷史文化進行挽救性的保護,并做好保護規劃[3]。
(二)村莊風貌的物質要素
村莊風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現將此體系分成三部分來分析,既村莊風貌的物質要素、空間要素、形態要素。村莊風貌的物質要素包含自然要素、人工要素。這些要素反映了與村民生活、生產息息相關的地域環境、文化背景和經濟水平。
構成村落風貌的人工要素包括村莊中的建筑物、環境基礎設施。村莊建筑具有使用和觀賞的功能,建筑的個體形式和村莊建筑群的整體形態最能夠體現出村莊的歷史、文化風貌。環境基礎設施包括環境標志物和環境標識物,對其保護與建設能夠提升村莊整體的形象。
(三)村莊風貌的空間要素
村莊風貌的空間要素是指村落各個物質要素所組成的整體空間,其能夠直接體現村莊風貌的地域特征。在村莊風貌保護中不僅需要關注村落空間要素的形態,而且還需注重空間要素之間所蘊含的結構特征。為了能更好地分析村莊空間形態的特征,本文借用了景觀生態學中斑塊、廊道、基質等概念,并將其運用到村莊空間形態中進行描述。
斑塊,泛指與周圍環境在外貌或性質上不同,并具有一定內部均質性的空間單元。在村莊空間體系中,可以將不同類型的空間要素做為不同的斑塊來看,水塘、農田、古建筑等都可以作為一個空間斑塊。空間斑塊的大小不同,并呈幾何形狀,村莊建設用地斑塊往往是不規則的形狀,這是村莊生態本底、社會經濟、村民生活活動等多種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
廊道,指景觀系統中與相鄰兩邊環境不同的線性或帶狀結構。村莊巷道、河流等都為廊道常見的形式。對于村莊風貌空間來說,更具直觀的廊道是建筑群體形成的街巷古道的立面。
基質,是指景觀生態系統中分布范圍最廣、鏈接度最高的背景結構,并且在景觀生態功能上起著優勢作用的景觀結構單元。村莊風貌的基質可以看作村落周邊的山體、水體等自然資源,這些資源是村莊發展與營造的基底,是村莊風貌保護的前提條件。
(四)村莊風貌的形態要素
村莊風貌形態要素包含了點、線、面、體塊、材質、顏色六大要素。
點狀要素是以風貌景點為代表,從視覺感知角度分析,點在營造風貌場景時可以聚焦形成視覺的中心。所以在村莊系統中,一所宗祠或一所古宅都可成為一個點要素。
“線”要素代表了村莊的線路系統,將其分為直線和曲線,在村莊風貌中代表了道路體系、水系等。
“面”代表了一個個圍合的空間,可以是建筑群體、古道街巷的立面等,面的要素能夠給場所體量大小的判斷提供十分重要的依據。
“體”是點線面要素形成的一個綜合的形態,生活中人們所見到的每一個形狀都可簡化為點線面要素的一種或幾種的結合。在統村落風貌空間中,建筑形態和村落空間形態可以抽象地理解為形態要素中各個“體”的組合形式。
“質”是指材質和質感。建筑材質包括自然材質和人工材質、本土材質和外來材質之分,不同的材質會在視覺、觸覺上給人產生并不同的感受。材料的選擇和不同材料的組合也會給村莊風貌帶來不同的效果。
色彩主要包括了人工色和自然色。色彩是對體、面等特征最直接的描述之一,也是村莊風貌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公眾對村莊物質要素和空間整體風貌感受的最直觀來源之一。
四、村莊風貌保護原則及模式
(一)保護原則
a.整體統一原則
村莊風貌是融歷史建筑、環境以及村民活動等各個元素的統一整體,各元素與整體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系。所以在村莊風貌保護中不能只考慮針對單個元素的保護,而是要從整體出發來保護。從整體層面上不僅要考慮村落環境、建筑風格、布局等物質要素的保護,還要考慮非物質文化要素的保護,在整體的角度上確立保護村莊風貌的各項方案,對整體風貌采取針對性的保護措施。
b.歷史真實性原則
村莊特色風貌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其歷史的真實性上,包括村莊的古建筑和傳統文化、民風民俗。對古建筑真實性的保護,主要是在保護的過程中,避免不合理的功能和不合理的材料的使用。任何修復工作都應進行詳細的前期規劃與設計,并且在保證原始材料與效果不被破壞的情況下,利用文物可逆性的技術進行保護和恢復,在保護中應尊重歷史環境給文物帶來的寶貴價值與作用。
c .建筑風格協調原則
村莊中的古建筑是村莊歷史文化和傳統風貌最直接的體驗。因此,在村莊發展過程中,新建建筑應該注重顏色、材料等方面盡量與古建筑的風格相協調,以保證村莊整體的風貌不受到新建筑的影響,使村莊的主流建筑文化得以延續和繼承。
d .可持續發展原則
村莊風貌保護的過程是可持續性的,因此,應根據當地的現狀、發展規模以及經濟狀況來制定合理的近期規劃和統籌未來發展的遠期規劃,最后制定兩者相結合的保護規劃。在明確保護規劃的詳細實施措施之后,要保證制定的規劃有步驟地實現。
e .保護中發展原則
村莊傳統特色風貌保護的目的是為了保證村莊傳統特色風貌不受破壞,為村莊歷史的真實性提供見證。村莊的保護并不是只能通過限制經濟的發展為手段,而應通過適度、健康的旅游開發等經濟活動吸引游客來此旅游,達到振興當地經濟的目的。這種模式要明確村莊保護重點,挖掘當地旅游特色,提高旅游開發的價值,促進村莊的良性發展。
f .多規銜接原則
村莊的建設規劃在村莊保護有著決策性作用,對于村莊風貌保護的規劃屬于村莊建設規劃中的專項規劃,村莊風貌保護規劃應該在建設規劃的總體指導中進行。對于在建設規劃層面,基于保護因素而做出的諸如:人口規模控制、古村落格局保護等,保護規劃都要以其為依據并與之相銜接,有不完善之處,可根據需要作進一步補充調整。
(二)保護模式
a.整體保護模式
整體保護模式,是指將村莊風貌做為一個整體進行保護,針對村莊的具體情況,保護其歷史性和整體性,將自然、物質元素、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整合起來進行統一規劃保護。
b.局部建筑保護模式
局部建筑保護模式,是指將村莊建筑做為民居博物館來保護。將村莊內具有一定歷史文化價值的建筑進行單獨開發保護。民居博物館的方式就是將村莊內的一些具有當地特色風貌的建筑單獨保存、開發以及展示。
c .“保古建新”模式
保古建新模式,即避開古村落,在一塊新的區域進行現代化的建設,避免古村莊和現代社會的脫節。古村將會被完整地保留下來,只對古村莊進行環境層面的改善和古建筑的修繕工作,不去破壞它的歷史性。
五、村莊風貌保護具體措施
(一)加強制度和機構建設
根據保護規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辦法》,根據各個村莊的具體情況制定保護管理辦法,再通過相關法律手段進一步完善保護工作。在制定好了制度的基礎后,下一步應組成由政府、專家、居民三方共同參與的“村莊傳統特色風貌保護管理委員會”,其責任在于村莊的保護規劃、歷史建筑的保護和維修工作等。
(二)制定資金優惠政策
做好村莊傳統特色風貌保護與整治,要設立專項基金,用于各類建筑的保護、修繕與整治。與此同時,要加加大宣傳來鼓勵居民自己修繕民居,政府進行資金補貼。對無力維修的居民,應由保護管理委員會制定方案逐個幫扶修繕。
(三)提高村民保護意識
要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當地村民對村莊風貌保護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村莊保護宣傳應將具體的保護條例以簡單易懂的文字或圖案等方案呈現給當地居民,并在全村范圍內宣傳。同時,要加強村莊對外的宣傳力度,讓外界了解村莊獨特的風貌,提高村民對本村風貌的榮譽感。
(四)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在村莊的整體規劃、古建筑的保護及修繕、文物的保護等方面,要使文物保護、建筑、規劃設計等專業和相關部門積極參與其中,并根據具體情況提出具體的實施措施和建議,以指導村莊風貌的保護有序地進行。
參考文獻:
[1]GB50357-2005,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規范[S].2003.
[2]楊華文,蔡曉豐.城市風貌的系統構成與規劃內容[J].城市規劃學刊,2006(2):59-62.
[3]駱中釗.新農村建設規劃與住宅設計[M].中國電力出版社.
[4]鄔建國.景觀生態學----格局、過程、尺度與等級[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7 .
[5]趙勇,崔建甫.歷史文化村鎮保護規劃[J].城市規劃,2004(8):5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