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婷瑤 田闊
摘要:展示設計是人們了解歷史和感知展陳空間內事物的重要媒介。在各類展示空間中,觀眾所產生的印象和情感很大程度上來源于對空間敘事的認知、體驗和感受。通過空間闡述的信息使人們直觀的體驗當前氛圍并深入到某一場景所表達的故事中。因此,當代傳統博物館的發展對于展示空間敘事性傳遞給觀眾的情感越來越值得我們關注。本文以情感作為切入點,通過對展示空間敘事手法的分析,歸納情感的構成要素。從情節組構、時間處理和體驗營造的角度探析人對展示空間的知覺體驗層次,再引入具體的展示空間實例,從空間、時間、體驗的角度分析不同形式給人帶來的知覺感受。通過理論與案例相結合的論述,探討人們與展示空間形成的互動關系,進而在展示設計過程中著重考慮人們的情感訴求,完善體驗過程,加深對信息的理解,使觀眾產生記憶上的情感共鳴。
關鍵詞:展示設計;情感;敘事性
一、展示空間敘事性的情感要素
知覺是人們獲取信息到達一定程度的產物,并隨著人的理解進一步加深這種感知印象。知覺的理論解釋為“人腦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整體的認識,對感覺信息進行組織和解釋的過程”。可見想要從展示空間中獲取信息,首先要了解空間中究竟要表述什么內容,并通過何種方式表達。下面從空間敘事的情節組構、時間處理及體驗營造幾方面展開論述,分析知覺的要素構成。
(一)情節組構
觀眾根據展示信息去感悟敘事情節進而得到回憶聯想。展示空間的敘事性是由情節元素構成,不同展示方式的情節組構使敘事空間體驗內容變得更為豐富,是貫穿整個空間的主線與靈魂。通過不同敘事方式使情節得到連接,在空間轉換的過程中更自然地展示體驗內容,使觀眾可以更好的理解展陳關系。空間情節論中提到:“一個空間場景過渡或跳越到另一空間場景,勾勒出了一個又一個事件功能的變化與進程這樣的空間蒙太奇手法在空間體驗中往往可以營造種種追尋與心理描繪,形成一種張力。空間蒙太奇編排手法不僅為體驗創造條件,而且最大程度地加強了使用者參與體驗的可能性與空間意義。”基于此,則需深入探究情節的組構對觀者情感的影響。
(二)時間處理
當時間介入空間,空間具有時間屬性時,每一個獨立的空間或空間元素就突破了物理的范疇而作為一段敘事時間而存在。當人們穿越敘事性空間,由于這些空間或空間元素在排列順序上的變換,使人產生在時間軸上行走的奇妙感覺,這種空間序列也成了時序切換的縮影。在空間敘事中,敘述主體的時間、參觀者的時間和空間體驗的時間,作為排列組織的對象,使空間敘事突破三維,向第四個維度發展。
(三)體驗營造
體驗營造是使觀眾在展示空間敘事中獲得直觀感受的重要途徑。當代的展示設計正從以往靜態的圖片文字信息轉向通過新媒體互動形式和多維度形式表達拓展,觀眾也從被動的接受信息轉向自主性的獲取,更重要的是獲得豐富的空間情感感受。在空間敘事中,我們將體驗分為感官體驗、思維體驗、情感體驗三類。感官體驗通過五感,即視、聽、觸、味、嗅等方式從外界獲取信息。在空間敘事表現中,常用音樂、場景、展品等給予觀眾感官感受。思維體驗則通過劇情安排和多媒體互動形式,獲得分析解決問題的體驗。情感體驗通過敘事主題的闡述和空間劇本的排列,以及觸動人心的表現形式誘發觀眾的情感反應。由于三者在展陳空間內部的相互補足,通過情節組構的設定和時間軸線的安排,使觀者的知覺體驗由平面到立體,由抽象到具象。使展示空間敘事所表述的一維、二維和三維信息,轉向思維的時間記憶與共性反思。
二、展示空間敘事性的情感體驗層次
由分析空間敘事性的情感要素構成,不同的情節構成和敘事時間處理對情感引導所能產生影響,通過對現象的感知可以進一步觸動觀者的回憶和聯想,最后得到情感的共鳴。這種情感的共鳴也會受到不同的現象感知產生不同的結果。
(一)現象感知
人們對空間的感知優先停留在視覺沖擊上,被空間的造型形式、色彩光效、文字版式所吸引。我們的感知現象集中表現在視知覺的層面上。例如,當博物館展出文物時,首先對它的形體、顏色、紋樣所震撼,這是人腦反映的最初階段。通過對文物相關的場景化和互動形式設計,使觀眾在心理與物象上得到交流,進而感知到歷史的特征與意義,構成更深層次的體驗。
(二)現象回憶
現象回憶是讓人產生想象與聯想。空間敘事的表達通過隱喻,對比的手法使展示信息具有深層含義,隱喻與對比的對象讓參觀者誘發人們的知覺情感,引發經歷過的記憶和期盼的聯想。
(三)心理共鳴
心理共鳴是指展示空間敘事空間和觀眾之間形成的一種異質同構。“在格式塔學派看來,外部自然事物和藝術形式之所以具有人的情感性質,主要是外在世界的力(物理的)和內在世界的力(心理的)在形式結構上的‘同形同構或異質同構,這兩種結構之間質料雖然不同,但由于它們本質上都是力的結構,所以會在大腦生理電力場中達到合拍、一致或融合。”聯想和記憶促使觀眾的心里情感的表達,讓思維回到了過去的經歷,進而使參觀者和空間敘事的主題產生思想共鳴,聯想到與自已有關或者讓自已難以忘記的事件中去。空間敘事的表達通過知覺情感的獲取出發曾經的回憶,最終達到心理的共鳴。
三、張之洞與武漢博物館展示空間中情感敘事空間的探討
張之洞與武漢博物館,是在漢陽鐵廠舊址上建造的一所博物館,是萬科聯手武鋼在漢打造的國內關于張之洞與“漢陽造”的唯一專題紀念館。博物館景觀設計上體現武漢三水相會、九省通衢的地理特征,和波瀾壯闊的歷史脈絡。建筑形似方舟,漂浮在地平線上,寓意無論順流逆流,都永遠前進和奮斗。
展館共三層,館內設“近代工業的浪潮”、“近代工業希望之城”、“近代工業搖籃”三大主題展廳,由張之洞全身銅像開始,通過互動沙盤、歷史實物、資料圖片、情景再造等,立體展現“漢陽造”及武漢近代工業發展的全景畫面。
展示空間敘事性是一種有主題,基于體驗的線性空間,在手法上是一種基于各學科各藝術相關領域(包括文學、繪畫、音樂、舞蹈等)的空間整合編排藝術,它體現的是設計者的思考方式及空間設計手法。主體(敘事者)、客體(受眾者)、信息媒介三要索體現了敘事空間的一般過程。敘事空間作為信息媒介的一種,它連接了主體與客體的知覺情感互動,促成了空間的本體與受眾的交流,激發受眾的情感體驗并以此實現了空間中的信息傳播。
文學、戲劇、電影等藝術文化相關類一般是以文字、語言、聲音、動作的編排敘述故事,而展示空間的敘事性表達則側重于空間結構、視覺系統、藝術裝置介入化、多媒體互動體驗等物質載體來敘述。
通常,空間情節與其敘述的情節應是一個整體,它通過客體(受眾者)的感知行為并受到空間及自我作用,催發客體記憶和想像,建立與客體的內在聯系。事實上,敘事性展示空間中的感染共鳴往往來自于空間體驗中特定的載體,來自于空間體驗上客體體驗的參與度和趣味性。同時空間情節的感染力度也取決于敘事情節邏輯安排,因為各情節、事件、并不存在直接和必然的聯系,這則需要運用不同空間營造、語言表達各方面資源的整合。而且從客體(受眾者)的視、聽、觸、嗅乃至味覺,場景的開始、變化、高潮到結束這一過程, 不同程度的兩兩疊加在展示演繹空間中,形成一種整體的客體內心感受,如此安排使空間具有重點主次、節奏變化,也就相應有了空間情節的感染力。由此可見,情節編排、時間處理和體驗營造是展現是敘事性空間的核心,也是展示空間知覺情感體驗的先決條件,它們處于一個整體中具有相依相存結構關系。
(一)張之洞與武漢博物館中連續空間的劇情感
連續空間的劇情感是讓參觀者在體驗中感受到空間所表達出的心理意向,象征化和隱喻化是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需要仔細考量的地方,張之洞與武漢博物館中的建筑設計、展品展示、多媒體裝置、空間故事化處理等設計手段,在整個空間敘事性中起到了承和轉的用處,大大的豐富了參觀者的趣味性和多樣性,調動了參觀者的知覺情感,對空間結構的把握和敘事節奏的控制提供了一種強有力的詮釋。
空間通道的收放節奏引發觀者的探索欲望,設計者將一些重要情節適當增強(比如“一個改革者的孤獨”情節),從而形成一種有張力的空間表達手法,讓參觀體驗者有較高的參與度。映照出一個沉浸式的故事敘事場景,讓觀者在暢想和思考中產生“感同身受”的心理共鳴。
(二)張之洞與武漢博物館中交錯空間的幻覺感
展館中采用實物展品,電子音像設備,以及用一條圓弧交疊聯系建筑室內兩層空間等技術手段和表現手法,表達出特定的年代感,創造一種交錯空間的幻覺感,營造出一場彰顯創意精粹為構思的視覺盛宴。
展覽給觀眾的感受不是單獨的個體空間,而是觀眾穿梭在這變化的空間中,在不同的視角形成的不同感受和整體感知。黑白交錯的空間,展示品和故事情節之間的交融,讓觀眾感受到藝術的視覺沖擊力和歷史文化的沉淀感。設計者對展演節奏控制的非常巧妙,從一個片段向另一個片段轉移是在不同層面上的跳躍性系列情節,精彩紛星的展示手段,同時利用交錯空間的幻覺感,使展示效果更加藝術形象化和更具有藝術感染力,令參觀者印象深刻。
四、結論
感知展示空間的主體的參觀者,展示空間是為了觀眾更好的獲取表達主題的載體,是為觀眾服務的。敘事化的展示空間應該起到引導作用,通過精彩的劇情編排和細致的環境營造以及深入人心的體驗方式,觸發參觀者的知覺、激發參觀者的情感,同時參觀結束后能夠對主題產生思考與啟示,達到教育的目的。所以,展示空間設計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對人的思想影響和知覺情感,充分的考慮敘事過程中給觀眾帶來的體驗與情感。
參考文獻:
[1]牟學斌.論紀念館展示陳列中藝術形式的情感傳達[D].魯迅美術學院,2017.
[2]夏夢瑩.武漢革命博物館群建設和發展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6.
[3]侯璐圓.展示設計中彈性空間的研究[D].中國美術學院,2017.
[4]譚雪露.電影化的敘事手法在文化旅游創意園外部公共空間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重慶大學,2017.
[5]李佳.博物館展示設計中的色彩情感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