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洲莉
摘要:本文對“拍胸舞”作為集體表演的民俗民間舞蹈藝術的歷史淵源、拍胸舞的簡介、藝術特色、現狀以及如何將“拍胸舞”引進課堂教學的可行性進行論述;通過探索“拍胸舞”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從而引起人們的關注;通過對“拍胸舞”現狀的考察探究,這種文化的傳承也極具研究價值;通過對“拍胸舞”的獨特藝術魅力與文化屬性,使具有泉州地域典型風格的舞蹈形式,在傳承與發展的同時更應引進小學的課堂。
關鍵詞:拍胸舞;簡介;文化價值;閩南小學課堂;可行性
一、拍胸舞的簡介
拍胸舞”又被稱為“拍胸”,“打七響”,“打花綽”等,是民間舞蹈的一種,亦是福建的代表性的民間藝術之一。其主要流行于閩南地區的浮橋,江南一帶及泉州,金門等地。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閩南人,“拍胸舞”主要見于迎神賽會、婚喪喜慶等場合中。
拍胸舞的藝術特色:
(一)閩越舞蹈遺風
“拍胸舞”一般都是赤裸著上身,光著腳,原本舞蹈在進行的時候是沒有音樂作為背景的,主要就是為了突出能以身體拍擊出聲響與其節奏,這樣,在舞蹈本身的律動特色上也更好的體現出來,同時也具有一定的協調作用,還可以營造良好的娛樂氛圍。更好的保留了遠古閩南人民舞蹈的粗獷,淳樸的民族舞蹈遺風。[1]
(二)圖騰崇拜
“拍胸舞”者頭上大多都佩戴著一個環形的用草編制而成的草箍。這正是傳統人民用以他們獨特的方法編織草圈,并且在環繞到草圈最后的同時,還留出一小段向上翹起的頂端,仿佛如蛇頭吐信一般。蛇是大多數古代閩南人民的一中崇拜信仰之物,在拍胸舞中,也得到了另一種方式更好的傳承與保留,數千年都沒有改變。同時,也表達出了對信仰物還有神靈的傾訴,祈求。[2]
(三)基本動作
拍胸舞,舞蹈氣息較生活化,平民化,接地氣、自娛性強,舞者人數不限,可以僅一個或者兩個人隨行起舞,也可多人舞蹈。動作主要以蹲襠步為主,雙手依次輪流拍擊胸部、手掌,肋部,腿部,同時舞者自然地顛頭,幅度與舞蹈節奏根據音樂與環境的變化而變化。舞蹈動作多是夸張、風趣、幅度也相對與其他舞蹈較大,舞蹈動作層次豐富,動作多變,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舞蹈風格。在舞蹈進行到激烈,情緒高昂時能夠多次跳腳、拍打身體,表達愉快、憤怒等情緒;舒緩和暢時一般通過扭腰、輕輕撫摸身體表達情緒,動作輕柔、俏皮,亦或是嚴肅起靜。實在是妙趣橫生。一般而言,拍胸舞的動作變化不大,但是其舞蹈隊形卻并非一成不變的,通過出入、穿插、疊出等變化,借助舞蹈隊形的整體變化呈現某種圖形感,或者是表達某種情緒,為觀眾呈現出一場精彩的表演。整體看來,拍胸舞的舞蹈表現手法獨具匠心,并憑此表達思想感情。雖然拍胸舞舞蹈隊形與動作的幅度不一致,但是動作的發力點與要點本質上是相同的,只要抓住這一精髓,無論怎么跳都是它的舞蹈本來風格。[3]
二、拍胸舞的文化價值
拍胸舞被譽為“東方迪斯科”,是閩越族舞蹈的歷史遺跡,歷史悠久,直到現在仍熠熠生輝,沒有淹沒在歷史洪流中,這一民族瑰寶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來,《國家寶藏》等節目重新喚醒了社會對中國文物、傳統文化的關注,也日益重視民間藝術形式的保護。而拍胸舞所蘊含的力量與陽剛之美向社會傳遞了閩南人"愛拼才會贏"的品質。[4]
三、 拍胸舞進入閩南小學課堂的可行性
(一)傳承性
舞蹈自古以來作為文化傳播的媒介與休閑娛樂的活動載體,在民眾之間廣為流傳,而民間舞蹈更是隨著時代的變遷變化與保留了下來,在群眾之中傳承。舞蹈的傳承與展現很大程度上受區域地理環境與民俗文化的影響,然而若想更為直接地傳承與弘揚民俗文化,還需要舞蹈表演者積極與參與者互動實現,通過面對面欣賞、交流實現傳承。[5]民間舞蹈在群眾中直接傳播的形式與動作較為穩定,通過表演人員的即興表演創新舞蹈內容。在學習后,舞蹈表演者可以如同民間藝人一般了解舞蹈的內涵,把握舞蹈的風格特色,對“拍胸舞”的歷史淵源、表現形式、舞蹈形態等方面都有廣泛的了解,尤其是對于舞蹈文化屬性有著更為深入的思考;通過將服飾、表演程序等搬上舞臺,提升了“拍胸舞”的影響力。[6]
拍胸舞進入小學課堂,這種傳承從娃娃抓起,使他們從小就知道自己家鄉的舞蹈以及舞蹈文化,喜愛并且愛跳這種舞蹈,讓他們承擔繼承者與傳承者的雙重身份,這對拍胸舞的傳承來說具有更為廣泛的基礎。[7]
(二)地域性
從它的地域性上來說,由于它發展的根源在泉州,所以也盛行于泉州。所以,在泉州土生土長的人都會明白在普通百姓家的婚喪喜慶,人們乃至孩子們都會見到拍胸舞的表演,平時接觸的甚多。民俗與民間藝術共同組成了民間舞蹈,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我們更應該加大對傳統文化--民間舞蹈的弘揚力度,激發學生對民俗民間舞蹈的興趣,使其在舞蹈動作基礎上找到最根本的動態規律,抓住動作的精髓。[8]拍胸舞主要流傳于泉州鯉城區的浮橋王宮、江南亭店、上村等社區,閩南人民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相對傳統的地方,因此,對于傳統的文化也相對的重視。目前,鯉城區正著手研討“拍胸舞”進課堂活動計劃,目的是為了提高拍胸舞的保護力度與弘揚力度。 這樣,對于一些閩南學生孩子們更容易理解這種特別的文化價值。學習或者模仿起來也得心應手。[9]
(三)適應性
第一,內容與形式方面。閩南自古以來就是歷史悠久的地方,各式各樣的藝術文化充滿了民間。但屬拍胸舞最佳的歡樂激昂。在舞蹈內容上豐富多彩,大部分是頭戴草箍,傳統的以男性為主,赤裸著上身,也傳達出了男性的陽剛之美。[10]同時配以輕松歡快的音樂作為舞蹈背景,跳出奮發向上的精神特色。在舞蹈形式上,拍胸舞不拘于人數。可以在學校時,組織大部分學生一同來進行培訓和學習,也可以以班級或小組為單位或者個別的來進行學習。形式上不那么的拘謹。因此,舞蹈的歡快內容和形式的可變性也為小學生的課堂學習帶來更大的適應性。[11]
第二,小學生的心理和生理方面。小學生,正處于心理與生理成長和蓬勃的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心理還不是非常的成熟,對事物的學習有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拍胸舞的表演中帶著點滑稽,還有服飾上的特點,例如頭上的草編頭箍,都會引起學生的好奇心,進而產生對學習的求知欲。[12]再加上,音樂大多為堅定有力,歡快活潑,也正是這階段學生活潑好動的特色。小學的學生在生理上正處于好動不穩定的階段,而且學習新事物也更加勇敢。類似于拍胸舞這種激昂歡快的舞蹈,不管是男生還是女生學習起來都可以比較得心應手。通過對泉州當地幾所小學的隨機采訪中,發現大部分小學生對拍胸舞都表現出很大的興趣。這為拍胸舞進小學課堂增加了更多的可行性。[13]
第三,學校方面。現在教育界都在致力于推廣素質教育理念,課間活動的形式也多種多樣。拍胸舞,在學習和訓練的同時,有種酣暢淋漓的感覺。對于現在學習壓力大的學生來說,也是一種很好的放松方式,更是一種健康向上的有氧運動。也更加進一步培養了學生勇敢樂觀的對校園文化生活更加熱愛的情懷。[14]
學校在硬件上面不需要額外的投入,拍胸舞對場地沒有嚴格要求只要有空地就能夠跳,可在操場、教室等進行拍胸舞的訓練。也沒有特別要求服裝方面,只要比較寬松的褲子即可。
時間上面也比較靈活,可在體育課或者課間操時間進行安排,不耽誤學校正常的作息時間。通過走訪泉州當地幾所小學,學校方面對于拍胸舞進課堂表現認可的態度,認為具有可行性。
四、結束語
據《泉州市教育局關于開展"閩南文化進校園"活動的實施意見》的通知:“為了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報告精神,弘揚閩南文化,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泉州市教育局公布開展“閩南文化進校園”活動的具體實施意見,今后,傳統閩南文化將全面進入泉州中小學和幼兒園課堂。所涉及的地方課程和校本教材研發,將邀請有關人員編寫。我們把“拍胸舞”引進閩南小學課堂是對校本教材的有益補充,毫無疑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在傳承優秀文化、弘揚民族精神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文化教育還可以進一步調動學生的腦力與體力,培養學生的肢體協調性,拓寬學生的視野,對學生人格的塑造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有利于營造課堂教學的良好氛圍。而“拍胸舞”教學可行性高,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可以表達學生對家鄉的熱愛, 所以,我認為拍胸舞進入閩南小學課堂具有較高的可行性。
參考文獻:
[1]郭金鎖.閩南民間舞蹈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8.
[2]林尉文.福建民俗[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3.
[3]李潔.淺談舞蹈教育課程的優化[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1(12).
[4]劉小妹.淺談選修課上音樂審美能力的塑造[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1(11).
[5]劉登翰.中華文化與閩臺社會[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6]楊麗芳.從“拍胸舞”看閩南古越文化遺風[J].福建藝術,2004(4).
[7]馮微.民間舞蹈文化在民間舞教學中的重要性[J].才智,2010(24).
[8]張曉梅.試論傳統民間舞蹈的繼承與發展[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0(04).
[9]藍凡.中華舞蹈志(福建卷)[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6.
[10]蔡湘江.泉州民間舞蹈[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11]方川.民俗思維[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4.
[12]泉州市教育文件,2008年4月7日印發.
[13凌志四.臺灣民俗大觀(二)[M].臺北:大威出版社,1985.
[14]高小天.中國古典舞系作品展演[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