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雯雯
摘要:新形勢下,中華民族傳統音樂文化始終面臨著西方音樂文化的不斷沖擊,而樂舞則是其中非常典型的代表。“雙重樂感”理論體系體現了一種將音樂理念和音樂實踐結合起來的突破性的思維方式,利用這條有效途徑將會實現中國音樂教育發展史上創造性的飛躍。“雙重樂感”促進了中西樂舞文化的交流,隨著相關領域內各項研究的不斷深入,這類實踐也將為基礎樂舞教育工作的優化改革帶來新思考。
關鍵詞:“雙重樂感”;中西;樂舞文化交流
我國傳統的中華民族音樂文化始終面臨著西方音樂文化的不斷沖擊和挑戰,如何在這巨大的壓力下實現將我國側重的傳統音樂文化與世界多元音樂文化形成完美的融合和對接,是一項艱難且富有挑戰性的任務。“雙重樂感”的提出者是新疆師范大學張歡教授,他打破了傳統的以西方音樂為基礎的單語教學模式,成為了21世紀以來音樂界中進行多元音樂文化教育的基礎性問題,給我國以及我國的多元音樂文化教育提供了一條全新的道路,培養了一代代有深厚音樂文化素養的人才,為保護和傳承新疆各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了保障,為促進中華民族音樂的研究和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方向。
一、樂舞理念的基本概述
樂舞的理念來自于音樂與舞蹈原本就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它們都來源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他們最基本的元素之一都是節奏,它們分別從聽覺和視覺的角度共同表達人們源于生活的情感。音樂和舞蹈在藝術上的相通之處遵循了藝術的自身規律,也是樂舞理念產生的必然趨勢。
隨著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和更新、各個民族的遷徙和融合、各個王朝的興衰與更迭,人類歷史面貌經歷著各種發展變化,甚至有的文化河床改道或消失。但樂舞卻能夠穿越時間隧道,以內在的真實性和頑強的生命力存活于民眾之中,留下一種恰似基因圖譜的精神印記。正是這類印記,使我們看到了胡琴與艾捷克、秦腔與新疆民歌、燕樂大曲與木卡姆之間的文化鏈接。可以說,樂舞是探求曲折蜿蜒的文化古河道、追索其原貌和源頭的線索,樂舞也是開啟絲綢之路中眾多神秘文化現象之門的鑰匙。只要采用合理的形式,拿起這把鑰匙,就將啟動絲綢之路千年的文化基因,繼承來自大地深處的智慧,重現絲綢之路開放、文明、包容的歷史盛景。
新疆,其樂舞藝術的成果是在漫長的歲月歷史中經過不斷的交流和匯聚得來的,也是開放、包容、尊重的絲綢之路文化不斷發展的千年結晶。如何實現讓新疆樂舞走向現代化、融入新世紀,實現新疆文化的再創造和再發展是我們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新疆的樂舞要向走向世界,就要不斷地扎根腳下土壤,挖掘本民族本地區的樂舞特色,兼容并蓄、自覺自信地進行系統化的體系建設,以開放、文明、包容的態度走向世界藝術文化之中。[1]
二、“雙重樂感”的基本分析
“雙重樂感”之所以推崇的這么成功,也是因為教育理念獲得的理論基礎作為依托,“雙重樂感”也稱雙重音樂能力,用多元化的音樂視角審視自己和他人,通過自身的參與實踐去理解他人文化的音樂基礎,最后利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該音樂。二十世紀末以來,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理念逐漸盛行,而“雙重樂感”也是最初強調培養音樂家的研究能力進一步拓展到整個音樂領域的教育中來。“雙重樂感”教育強調在音樂文化環境中的培養和對音樂作品的感知、訓練和表演,即包括了探索和實踐兩個角度。
“雙重樂感”的音樂教育理念以新疆的獨特多元音樂文化歷史為背景,堅持文明多樣性、文化多元論、認知全員論等理念,在民族音樂教育和文化體驗的實踐平臺上,強調對音樂文化本身的一種身心體驗,希望通過身心體驗來感悟不同文化體系之間的差別,同時尊重并欣賞各種文化之間的差異,力求實現文化間的平等和包容,最終目標是實現各種文化之間的和諧共存以及人類社會的美好和諧。“雙重樂感”教育理念獲得的理論基礎來自于文化間的相互尊重和“中西教育”指導兩個方面。[2]
(一)文化間的相互尊重
民族藝術是一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反映的是區域的風土人情和區域文化特征,而音樂正是民族文化特征的重要組成因子,反映的是其所屬文化體系的內涵特征,音樂及其所屬文化之間的關系是進行各種音樂學科研究的基礎和根基。人類社會關系的形成是以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為基礎的,音樂作為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因子,其所承載的信息、內涵只有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才能進行同平臺的交流和理解,才能正在的實現音樂的共享、共知。有了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賞,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樂才能更好的理解、交流和融合。因此,文化之間的相互尊重是“雙重樂感”教育理念獲得的重要理論基礎之一。
(二)“中西教育”理論指導
“雙重樂感”的基礎就是音樂中的“中西教育”,它既不局限于本土音樂文化的教學,也不排斥西方音樂的教學。“中西教育”主要研究的是第一語言的形成和第二語言的獲得,其研究理論對“雙重樂感”的培養具有重要的指導和借鑒意義。在“雙重樂感”的理論和實踐過程中發現,在不同文化背景熏陶下,其所屬音樂的節奏組合序列、審美觀念、音高運動方式等是其樂感形成的重要因素。而節奏組合序列、審美觀念、音高運動方式等因素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會產生的不同的聽覺效果,這種聽覺差異在教學過程中可能會產生正面和負面兩方面的作用。[3]
在認知發展方面,當學習者已經具備能夠整體把握母語音樂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音樂曲庫能力,即其母語音樂或者第一音樂語言達到了常模水平時,第二音樂語言的學習不僅不會動搖和削弱其第一音樂語言的系統根基,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加強其分辨性的語言學習能力,形成更強大的音樂分析和音樂表達能力。但是從負面作用來講,如果學習者的音樂母語或第一音樂語言沒有達到常模水平,那么第二音樂語言的學習就會干擾和動搖第一音樂語言的根基,同時第二音樂語言根基的建立也會受到很大程度上的影響,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就削減了音樂中“中西教育”的作用和效果。[4]
三、基于“雙重樂感”所展開的樂舞教育
世界音樂文化繽紛多彩,音樂文化上的認知越多,成見和沖突也就越少。不同音樂文化的交流融合,不僅可以催生出新的音樂文化形式,也豐富了人類文明的多樣性。新疆地理位置位于亞歐大陸腹地,地處絲綢之路中端,是世界音樂文化的縮影,其本土音樂涵蓋了世界三大音樂體系的架構,是開展多元音樂文化研究的資源之地,因此也是“雙重樂感”理論研究和實踐的最佳場所。作為新疆地區的樂舞教育工作者,我更有義務用作品用文章來向世界宣傳我們的正能量,盡自己的力量去實現我們藝術的高質量傳承及良性發展。[5]
開展具有“雙重樂感”的樂舞教育,首先需要培養的就是學生的音樂素養和內涵。樂舞首先就是需要音樂與舞蹈的結合,新疆地區的學生雖然先天的條件較好,但都具有較好的節奏感和協調的肢體表達,因此想要培養高素質的樂感學生,音樂感覺的培養當然也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學生需要做到的就是具備一定的音樂專業知識,主要從音樂素養的方面加強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音樂素養包括音樂理論、音樂聽覺、視唱能力以及音樂欣賞能力等,在平時的樂舞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培養學生這方面的感知能力,引導學生在完成自身的專業課后進行一定程度的音樂欣賞,這樣在日后的表演技能中才能更加深刻的感受音樂中蘊含的情感與寓意,才能進一步通過肢體動作將其表現出來。其次,當學生具有一定的音樂欣賞能力后,可引導學生將內心的感受、樂曲的情感、意境通過肢體更加合理的表達出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應對身體、節奏、音樂、造型等各個方面進行充分的理解并在這個基礎生進行框架的架構,以期獲得最佳的演出效果。[6]
在西方的教育體系中,更加注重學生自主能力、創造力、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 因此筆者就以下幾點對中國新疆的樂舞教育提出思考。一方面關于學生抽象審美思維的培養有助于學生對作品進行更深入的探索,增強樂舞作品的豐富性和藝術感染力。因此在教學中可適當引導學生進行抽象作品、印象派作品的欣賞,使學生更加深入理解抽象藝術以及其表達手法,有助于學生在音樂和舞蹈學習過程中最大程度的激發自身與作品的共鳴,最大程度展示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另一方面是關于自我表達權利的探索。舞蹈是身體的藝術,舞蹈家是身體的思考者。舞蹈是舞者將身體作為媒介向觀眾表達思想、傳達意境的過程。在樂舞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不僅僅從原有的程式化規則中進行創作和表演,而是更大限度的探索樂舞藝術的表達方式。因此對于自身的探索,對于樂舞學習者來說是有用且必要的。新疆地區的學生具有一定的地域特點,在樂舞創作和表演中應充分發掘自身特色與獨創能力,使學生不僅具有扎實專業技能的同時,也能對發展新疆樂舞文化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7]
“雙重樂感”促進了中西樂舞文化的交流,隨著相關領域內各項研究的不斷深入,這類實踐也將為基礎樂舞教育工作的優化改革帶來新思考。作為新疆地區的樂舞教育工作者,我們需要向全世界展示我們新疆的正能量,傳承我們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金秋.外國舞蹈文化史略[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5.
[3]紀維劍.淺談古代中韓音樂文化的交流與交融[J].人民音樂,2008(07).
[4]楊偉林.新疆南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樂舞發展現狀研究[J].體育科技,2016(02).
[5]陳永.百濟音樂舞蹈源流、研究現狀及當代研究的可能性取向[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5(O1).
[6]孫晶巖.新疆的詩樂舞[N].光明日報,2014-9-26(13).
[7]呂藝生,彭吉象.舞蹈學科建設對話錄[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