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芊
摘要:標志設計是設計藝術學方向不可或缺的一門課程,也是一門應用范圍極廣的設計課程。在互聯網信息化時代背景下,標志設計為企業形象的建立和傳播帶來了新思路和新機遇。本文以標志設計教學現狀為出發點,探究標志設計課堂教學創新理念及內容設計,結合項目教學實踐環節,采取不同的學習方式來優化教學過程,從而培養提升學生的應用能力與創新能力。
關鍵詞:標志設計;課堂教學;創新
一、標志設計教學中的問題
藝術設計專業教學中,標志設計是視覺傳達設計中特別關鍵的一門應用設計課程,也是設計類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一項專業基本技能。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市場對技能人才的需求逐漸多樣化,這必然會對高等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高職標志設計課程的教學過程盡管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需緊跟上時代和市場的腳步,在教學環節中仍存在著不少不容忽視的問題。從大多標志設計課程的教學情況上分析,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是對標志設計的課程目標過于局限,沒有精準定位,把握方向,僅局限于標志本身的設計以及軟件技巧的教學,教學方法內容與方法單一,學生沒能很好地把標志的設計思路和視野拓展開。現代標志不再只是單純的指示,其優美的視覺符號語言是一種重要而又快捷有效的視覺傳達傳播方式。
第二,由于標志設計這門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操作性,需要以能力為出發點進行教學。標志設計課程教學不能僅限于對書本上的理論的講解與介紹,更應突出對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思維創新能力及社會實踐能力,以高技術應用能力為目標,這樣才能使課程建設更科學化、人性化、實用化。
第三,《標志設計》課程大多沒有更新實踐內容,教學過于依賴課本,沒有跟設計產業掛鉤,學生們沒有機會到設計或實習基地從事一些實踐性的設計任務,脫離了目前設計產業的實際需求,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應注重應用,立足行業需求,讓學生與企業、出版社、報社或設計公司等行業接軌。
從上述問題可以看出,轉變教學觀念,以學生為主、注重學生自主實踐操作;鞏固理論知識,強化動手實踐能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合理拓寬教學實踐內容,加強經驗積累、探索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教學模式已是迫在眉睫。
二、標志設計課堂教學過程方法設計
(一)緊扣工作崗位任職需求,拓展教學內容
標志設計課程教學過程的創新要以職業能力培養為基礎、以工作結構為框架,使學生掌握標志設計的設計方法以及設計規律,熟練運用軟件進行創意設計,能夠獨自勝任流程中的相關工作環節,并能通過軟件實操完成以標志為核心的品牌形象設計、企業形象(CI)設計等內容。
平面設計行業職業崗位中的美術編輯、助理設計師、平面設計師和設計業務員等崗位,其應聘條件不僅需要具備扎實的美術功底與較強的設計表現能力,還需要具備獨特的創意和審美能力、良好的溝通與表達能力以及較強的學習能力等。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除了引導學生回顧標志設計的源起、了解發展歷程及發展中各階段的特點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掌握標志的特征與作用、標志圖形的視覺原理構造和分類表現,是激發引導學生對標志創意與制作的設計表現能力。另外,在標志設計課程教學過程中還應讓學生熟練掌握經典畫冊的手法創意、宣傳印刷品設計、VI設計、效果圖創意設計等基本知識,掌握包括CorelDraw、Photoshop、Illustrator、Flash在內的各類現代化平面設計技術。
教師還應將啟發式、實踐式相結合的教學方法貫穿標志設計整個課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讓學生認為標志設計是一門非常有意思、有意義的課程。學生對課程感興趣,能夠深入到學習中去,在動手實踐中思考、分析并解決問題,最終獲得成就感,學生的知識層面也會隨之擴大、思維能力也會隨之提高。
(二)強調模塊化教學,設計教學情境
在高等職業教育下采用項目設計的模塊化課程進行教學實踐情境設計,對標志課程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教學手段等方面進行創新,是探索教學中優化教學內容的一種渠道和方法。例如,在標志設計這門課程中,將理論與實踐教學相結合起來,從基礎理論到專業實踐等各個環節入手,采用項目任務驅動法來設計教學情境,通過典型案例或是學科競賽等方式,依據企業對崗位職業應用能力要求進行項目化設計。每個教學情境貫穿一個或多個設計項目進行,通過項目難題的解決實現學生的知識和技術技能儲備,促使學生通過一個個實踐項目設計來積累自身的實踐經驗,真正做到在實踐活動中理解理論知識,增強應用經驗,實現培養適應市場環境的技能型人才。[1]
三、標志設計課堂教學過程內容設計
傳統的高職教育課程教學過程已逐漸不適應飛速發展的人才市場和職業市場的變化,傳統教學通常采用以理論知識為重點,以強調知識點的掌握為目的,教學課程內容上過分重視原理和結論,內容略顯呆板,所學知識和實際結合甚少,缺乏實際的應用性和開發性;教學方式上比較單一,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較少,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創造性。課程教學過程內容的新變應以職業綜合能力和企業用人標準為參照,以加強學生實踐、實訓為主體,培養學生職業能力,提升學生設計、審美及創造意識;讓學生在實踐中面對問題、解決問題。而教師則通過項目實踐教學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在實施過程中加以適當的引導,以培養學生創作思維,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
(一)明確教學目標,培養學生綜合能力
第一,設計教育要緊密聯系市場需求,而標志設計的成敗與審美更是隨著市場的變化而變化。隨著大眾審美的轉變和發展,要想某個原創標志脫穎而出,既實用有創意,又有影響力,需要設計師不僅有扎實的理論基礎知識,還要有綜合的設計創意及設計表現力,并能將其合理地運用于設計創意表達之中。由于標志設計課程所涉及領域在平面設計行業運用非常廣泛,在課程培養目標時應遵循市場需求,將知識、技能點重新總結并提煉出來,根據需求設置情境,培養學生掌握工作崗位任職具備的主要知識、技能,思維方法,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最終設計出新穎大方、簡潔準確的視覺傳播符號。[2]
第二,把教學內容分為真實案例解析、標志設計項目式教學在產品、廣告、企業、包裝及網頁等領域范圍上的應用。采用“教、學、做”融合的教學方法,以講授、啟發、實踐的綜合方法來安排和組織教學。通過項目課程的安排與學習,完成學生需掌握的知識技能,實現師生互動,學生主動學習;學生在案例分析中帶著問題學習知識與技能,提升對知識的掌握、技能的運用能力。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先帶領學生到企業或市場上進行調研,根據對所收集相關資料的分析,對信息進行重組與整合,從而進行草圖設計與修改。另外,引入實踐基地或校企合作的項目,讓學生在競爭機制中發散思維,促使每個學生親自感知、主動思考,善于創新,提高團隊合作意識,培養個人高度的責任心和工作熱情以及獨立、自信的創新精神。
(二)拓展實踐教學,注重教學考核與評價
以部分理論教學為主、貫穿案例分析的實踐教學,目的是讓學生了解和掌握標志的基礎知識;掌握標志的基本設計元素之間的關系;熟悉標志從前期準備、構思創意、表現圖形、精細設計到延展運用的整個工作流程;培養學生的平面設計能力;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引導學生去企業或實踐基地探究與學習。如標志設計作為一種視覺傳播的表現形式,要想通過視覺構成吸引觀眾的眼球并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以達到宣傳并提高企業知名度的目的,就要求設計者對企業文化標準定位,設計具有個性化的標志創意形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與知名企業、成功標志案例相結合,深入淺出地呈現標志設計的各個階段、步驟和要素,通過多個成功案例分析,全面掌握標志設計的精要,從而使學生能夠呈現出更好的設計成果。[3]
教學考核方式以側重學生職業能力評價為目的,激發并誘導學生在作業考核中動手、動腦,積累他們的實踐能力,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作為課程教學過程內容的一部分,教學評價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和實際操作應用能力,在評價中啟發學生創作思維,拓展學生的視野。通過教師指導、學生自評、學生間互評及教師點評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學生可以從不同欣賞角度、理解方向進行互動式的溝通與交流,通過團隊合作,整合出具有創意的理念設計。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兩點:
第一,基礎技能測試:是測試學生對標志設計的文化內涵、標準字、標準色、圖形創意、形式手法等要素分析講解能力。其目的是讓學生更加了解各種標志設計方法,能夠欣賞并理解優秀設計案例,掌握他們的設計理念和方法,學會舉一反三,在分組與互動中鍛煉溝通能力,拓展思維。
第二,綜合設計技能測試:是測試學生是否能夠根據項目的特點進行標志的創意構成設計,運用專業的思維模式來構思標志形象,圍繞創意點進行市場調研、設計創意素材、修改草圖、完善設計稿直至完成創作。
四、結束語
人才的培養要與企業生產相掛鉤,目前,高校培養出來的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與市場人才的實際需求仍有一些差距,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教育內在的教育質量還有待提高。其中,加強實踐教學內涵建設,強調專業課堂教學是實現教育目的和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手段,因此,對標志設計課堂教學過程改革與發展的研究一刻都不能放松,對課程課堂教學全方面的探索、更新顯得尤為關鍵。
參考文獻:
[1]肖虎.新概念CIS設計[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2.
[2]李巧楠.標志設計課程教學中翻轉課堂教學設計[J].湖南包裝,2017(12).
[3]范潔.標志設計課程的項目導入應用與分析[J].企業科技與發展,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