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宗藝
摘 要:隨著我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進程的不斷推進,金融對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日趨明顯,探討金融發展對產業結構的影響對研究我國金融發展與產業結構調整關系具有較強的研究價值。論文首先探討了金融發展與產業結構調整的相關研究,為論文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進而從金融規模對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金融效率對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融資結構對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三個方面探討了金融發展對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
關鍵詞:金融發展;產業結構;調整
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后,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特別是產業結構相對不合理的弊端逐漸突出,落后產能相對過剩,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產業結構亟待轉型升級。產業結構調整的推動手段來看,依靠產業自身調節、行政手段干預和金融方式扶持成為重要方式。由于現在的產業結構緊密程度越來越高,產業結構間的影響程度也越來越明顯,金融行業作為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產業結構的調整影響日益明顯,[1]現今金融資本和金融組織的發展對于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探索金融發展對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一、金融發展與產業結構調整研究概述
金融這一概念自產生以來便受到了極大的關注,金融的研究領域也逐漸擴大,對社會的各個層面的影響也逐漸擴大。[2]本文主要梳理金融發展對產業結構調整影響的相關概述,為論文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論基礎,也希望為業界提供一定的借鑒。
(一)從產業經濟學方面進行研究
基于產業經濟學的方向進行分析,金融發展是產業結構調整中特別的一種。O.Williamson (1991)從資本專業的方向進行了研究并且解釋說明了輔助產業怎樣發展。他指出一個輔助行業的產生原因是由于可以支持這個行業發展所用到的專用的資產產生了相消的現象。這個現象也適合金融行業的發展。由于各種新興技術的出現,運行效率提高了,運營成本下降了,新興輔助行業可以更好地促進金融行業的發展。隨著我國經濟總量的日益增長,金融產品的不斷創新,特別是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這種技術溢出效應使得我國對金融人才和技術需求更為迫切,也對產業集聚產生了積極作用。
(二)從企業區位理論角度進行研究
Naresh-Gary(2001)從供求角度對金融業的集聚制度加以研究。經調查發現,金融機構可以選擇如產業集聚區這樣的合理區位,較大程度地減少了不對稱信息產生的影響,促進客戶的長期維護并使得企業能夠長期發展下去。
在研究選擇企業區位時,Hotelling(2002)選擇通過市場空間競爭模式的角度對企業區位進行相關調查,產業聚集區市場競爭相對激烈,對金融需求更加多元。像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產業集群與金融集群相輔相成,產業鏈日趨完善,產業生態更加完備。
(三)對產業發展的研究
金融集聚的發展必然會經歷產業集中化,在金融聚集的這一歷程中,對集中的產業群的內部外部產生作用的機制包含①規模經濟效應②知識外溢效應③擴散效應等。全球的學者們對這些機制以不同的出發點做了詳盡分析。
Audretsch Feldman(1999)學者的研究說明,伴隨地理空間距離減少,知識外溢的影響將會升高。所以,產業集聚能夠提升知識外溢效應,能夠對于集群團體的知識共享度的提升形成影響,從而提升群成員的創新力。
Bossone等(2003)學者的研究表明,較為依賴信息及時性的是股票和金融類創新品,所以,產業集聚能夠使得信息外溢效益放大,信息外溢使得企業之間能夠相互進行學習,共同享有信息,從而降低獲取消息的成本,使得交易成本降低,進而使得知識學習效應增加。像深圳作為全球電子信息產業的新高地,創業板、中小板證券市場活躍,成為信息產業創新中心。
(四)影響產業結構調整的實證研究
Goldsmith(1969)學者的金融機構論提到了金融有關的比率,它是對金融結構以及金融發展程度的衡量指標。他的實證研究表明,在產業結構調整與金融發展它們二者間基本有一個同向關聯關系。
Arjana、Brezigar Masten(2018)學者以歐洲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其金融發展以及全球經濟一體化還有產業結構調整這個三者間的關系進行分析,表明金融的發展對于產業結構調整的推動在歐洲的低發達地區較為明顯,金融發展會促進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像亞投行的成立和發展也為加入“一帶一路”倡議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結構調整發揮著積極貢獻。
二、金融發展對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
基于對以往論著的梳理,本文認為金融發展對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可從如下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金融規模對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
產業結構在轉型升級過程中,金融對產業投入的多少往往決定了產業的發展方向。具體而言,金融規模在增長過程中,為產業結構的調整帶來了更多的資金扶持,為產業轉型升級帶來了更為充足的動力。同時金融業作為我國的第三產業中堅力量,其規模的增長也會提升第三產業在我國整體產業中的比重,對我國產業調整也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從相互性角度來看,產業結構的調整需要金融的有力扶持,而產業結構的良性調整又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金融的價值,推動了金融的向好發展,二者相輔相成,共同發展。
產業結構調整的金融規模。從金融供給視角而言,金融的規模決定了產業融資的規模,市場中可為產業提供的融資量決定了產業在轉型升級中的發展程度、質量以及效率。其中不同融資渠道為不同產業提供的融資規模也不盡相同,如大型商業銀行一般為抗風險能力較強、實力相對雄厚的大型企業提供貸款,所以大型商業銀行提供信貸規模往往決定了大型企業產業結構的調整,而互聯網金融機構為小微型企業提供更為便捷的融資渠道,因此其規模往往決定了小微型企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因此,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往往需要大量的金融規模作為支撐基礎。但金融規模要與GDP增長相適應,防止通貨膨脹和泡沫經濟發生,影響產業結構高質量轉型升級。
產業結構調整的金融需求。從產業結構的金融需求來看,產業結構調整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長期發展過程中由主導產業升級完成的,從我國的經濟發展經驗來看,我國產業結構調整是從第一產業為主,到第二產業為主,再到第三產業與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協同發展的歷史進程,各個產業的結構調整對金融的需求也不一樣。如第一產業和重工業為勞動密集型產業,資金需求主要以銀行大規模的資金作為支持;而高新技術產業等新經濟業態,經濟附加值高,但風險性也較高,因此以風險投資、基金和市場證券作為主要融資來源。
(二)金融效率對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
金融效率可定義為其對經濟發展的支持能力,理論上而言,金融效率越高越能推動經濟發展。實體經濟的發展離不開金融的扶持,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過程中,金融效率對推動產業結構調整有重要的影響。
從金融效率對產業資源配置的影響來看,市場經濟規律下,金融機構作為企業往往選擇性價比最高的產業作為逐利對象,因此投資收益較高的產業往往獲得金融機構的青睞,其產業結構調整也更為順利;而投資收益相對低的產業則無法獲得金融資金扶持逐漸被市場所淘汰。
從金融效率對其他生產要素的影響來看,金融機構往往會發現投資收益率較高的產業,而對產業結構調整起重要作用的勞動力要素、知識技術要素等也會傾向于追逐這類產業,進一步推動了產業結構的調整。
(三)融資結構對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
不同的產業對融資的需求會呈現出一定的差異性,因此調整融資結構,建立良好的融資機制對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大有裨益。從我國目前的融資結構來看,已經形成了以銀行融資為主,市場融資和政策性融資為輔系統發展的融資結構。不同的融資方式也可以適合不同的產業結構調整需求,從而推動我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三、結語
綜上所述,金融的健康發展有助于產業結構調整,對產業的轉型升級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但同時也應注意到,我國經濟已經進入了百年未遇之大變局中,特別是世界經濟正面臨美國單邊貿易保護主義、霸權主義的挑戰,對我國實體經濟產業結構也會帶來沖擊和影響,利用金融手段推動產業結構調整也應審慎,特別是要防范出現系統性金融風險,避免金融手段不合理導致產業結構調整脫實向虛、淘汰過剩產能失敗等現象的發生。
參考文獻:
[1]顧海峰.金融支持產業結構調整的傳導機理與路徑研究[J].證券市場導報,2018,(09):27-33.
[2]顧永昆,劉永甜.金融發展與產業結構調整一一基于生產要素分配的分析視角[J].財政科學,2017(2):9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