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合買提·海比布 阿布都熱合曼·尼亞孜 熱孜瓦尼姑麗·阿布都熱依穆
摘 要:綜合應用農業技術措施對我國農業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直接促進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為我國經濟水平的提高做出了貢獻,把現代科學技術和農業技術相結合是我國現代農業生產的一種重要方式。
關鍵詞:農業;技術;措施;效果
1、農業技術措施的綜合應用的現狀
1.1農業技術措施的創新
農業國際化、現代化已成為發展的必然趨勢,新技術創新是核心戰略。農業技術應該加強自主創新能力,依靠技術創新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關鍵切入點,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強大支撐,必須要立足著眼長遠、面向產業需求的原則。盡管過去 30 年來中國農業成績巨大,但傳統農業的發展方式遇到了很多問題,各主要生產要素如土地、資本、勞動力等也都遇到瓶頸。當前我國人均土地面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1/3,人均淡水資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28%,勞動力緊缺日益突出,勞動力紅利時代已經終結,在這種情況下,只有緊緊依靠農業技術創新來提高效益,增加現代農業的附加值。國內學者專家多集中于農業技術創新理論模式的宏觀研究,以及針對區域農業技術創新能力開發的需要,合理的測評與考核各區域的農業技術創新能力,農業高新技術企業也應該除了協助國家產業規劃的實施外,提升自身的研發創新能力,擴大自己的眼光,著眼于國際市場。但是,從整體來看,我國農業新技術體制尚未理順,科研隊伍不能持續穩定、科研經費未獲基本保障,尚未形成良好的科學技術自主創新體系、機制和環境。
1.2農業技術措施的推廣
農業新技術在我國農村經濟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農業新技術成果轉化是實現農業新技術成果的價值,并使新技術這一要素與其他農業生產要素實現有效配置、與生產有機結合的關鍵環節,是保障糧食安全、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統籌城鄉發展、發展低碳業、提高農業市場競爭力等方面的有力支撐作用。農業發展必須通過新技術推廣和普及應用才能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例如河南省建立政府督導、專家分片包干、新技術入戶等制度,使專家下基層,參與推廣環節,實現了新技術與農民的“零距離”,讓專家的新技術成果真正轉化為糧食產量,有效地解決了農業新技術推廣和農業新技術進村入戶的問題,加快了農業新技術推廣和應用的步伐。即便如此,目前,我國農業新技術推廣還是普遍存在著資金不足,經費機制不合理,推廣人員結構安排不合理以及推廣農業新技術成果的配套措施不完善等問題,制約著推廣規模的擴大。
1.3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
農業高新技術的應用主要體現為 6 個技術群體:信息技術群、新材料技術群、新能源技術群、生物技術群、海洋技術群和空間技術群。高新技術是經濟發展的核心,世界發達國家及發展中國家對高新技術產業規劃與政策調整,說明高新技術產業化已成為非常有競爭力的一個熱點。與傳統農業相比,具有超前性、綜合性、滲透性、風險性等特點。我國于 20世紀 90 年代初提出了符合現代農業發展趨勢的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道路,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具有了一定的農業高新技術研究和產業化能力,另一方面,我國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也面臨著農業高新技術成果技術創新不足、運作思路沒有調整到以市場為導向、高新技術企業經濟實力不足和人才短缺等問題,企業易出現組織結構不完善,經營者對內部控制意識不重視等問題。因此,政府應重視、支持并協助農業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
1.4農業新技術教育培訓
農業技術研究人才是農業發展的根本,是實施科教興農、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生力軍。在如今這樣的科技時代,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任務主要轉移到依靠技術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因此,必須進一步強化農民新技術教育培訓,用科技知識、現代新技術武裝農民,培養和造就一支宏大的擁有農業科技知識和技能的實用人才隊伍,使其成為推廣農業科學技術、促進農業新技術創新、豐富農村文化生活、繁榮農村經濟的新型農民,是加速農業發展的產品和產業,使結構調整過程成為依靠新技術推動農村產業升級的過程,使農村加快走上富裕文明道路的戰略性舉措。農業新技術研究人才應該主導產業發展形勢,需要進一步加強教育與培訓工作,農民本身對掌握實用新技術的需求也比較強烈。
2、農業技術措施的效果分析
2.1整合了農業新技術資源,推進農業新技術創新體系
農業新技術創新要以政府為主導,農業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目標,突出區域特征等關鍵點。建立基礎性研究、應用性研究和開發研究的整體,整合現有的農業新技術資源,建立資源整合與聯合共享機制,推進農業新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是提升新技術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手段,可避免重復究,造成人、財、物浪費,保障創新資金的投入及科研隊伍穩定,強化農業新技術自主創新的目標,加快推進農業新技術創新協作、產學研相結合,發揮新技術的最大效力,加快我國農業新技術建設進程。
2.2加快了農業信息化,促進精準農業新技術發展
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對新技術的傳播、市場供求的對接等起到了重大的推動作用,不斷優化、提升了現代農業資源配置的水平。農業信息技術的發展對加速農業現代化建設進程、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目前,全國有 7 個省(直轄市)進入農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設,這對發展現代農業新技術有著非常重要的實踐價值,是城鄉統籌的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的系統工程。例如,可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和“電話網絡村村通工程”,構建一批農業科技信息化服務平臺,通過電信視頻服務和網絡在線服務等方式,實現農業科技工作者和農民之間的遠程信息交流,強化農民信息意識,不斷提高農民掌握和使用農業信息技術的能力,有效應用推進農業信息化發展。我國農業信息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尚處于試驗示范階段和孕育發展過程,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可通過提高農業信息技術研發水平和加大農業信息技術培訓等手段促進精準農業和智能農業發展。
2.3農業新技術成果的有效轉化
自從我國加入WTO之后,各項產業就邁向了更高的發展階段,通過積極調整農業生產與農村經濟結構;關于農業科技推廣方面的研究,首先,我國務必要充分意識到農業科技推廣服務的深遠影響,初步建立起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其次,優選推廣了一定數量的先進農業技術和品種;再而,全國開始重視農業科技的教育和推廣,大部分地區先后開展農業技術培訓活動,保證農業工作者的科學素質水平得到了提高,最后,政府部門為保證農民的生產經濟水平及相關利益,在履行政府職能的基礎上,提高了農業的執法和工作監管的強度。目前我國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推廣主要依靠于農業大學,農業大學在科研水平、科研人才與科研儀器上具有較大的優勢,近年來在科學研究和科技成果轉化上也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就。到2018年為止,我國范圍內的農業大學總共有八十六所,多達5. 8萬人投身于科學研究。三十項國家農業科技進步獎,并發表了4. 7萬篇學術論文。在轉化我國農業成果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導與示范性作用
結束語
我國農業技術發展至今,農業技術對傳統農業的發展做出了不可忽略的貢獻,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依然存在著農業新技術創新體系、成果轉化機制不健全,農民生產技能有待提高等方面的問題。因此,應在推進農業新技術創新體系,健全農業新技術推廣機制,加快農業信息化,加強科技特派員農村科技創業行動,農業技術進步與農民收入增長和構建我國生態高值農業產業體系等方面加快我國農業新技術發展的趨勢。
參考文獻:
[1]王龍槐.農業技術措施引起的水土污染及其防治[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18(02)
[2]甘牛.水土保持農業技術措施[J].中國水土保持. 2018(02)
[3]楊忠群.提高農產品品質的農業技術措施[J].新疆農業科技. 2017(01)
[4]汪靜琴,沈一雨,宋慧賢.農業技術措施對塿土微生物區系變化的影響[J].土壤通報. 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