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南水北調水進京后,北京市將形成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和外調水四大水源聯合供水的格局,北京市水資源短缺的局面將得以極大的緩解。但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張,人口數量的膨脹,未來北京市的水資源供需情勢依然嚴峻。本文以習總書記提出的新時期的治水思路為指導思想,以北京市水資源承載力條件為基礎,從多水源調配模式和適應政策兩方面入手,對北京市水安全保障策略進行深入的探討,以期為北京市水安全保障管理提供參考。
關鍵詞:水安全保障;多水源調配模式; 適應政策
一、緒論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深入推進,人口、產業進一步向城市中心聚集,這對城市的資源供應系統提出嚴峻的挑戰,而水資源作為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必須資源,能否安全保障,關乎城市的發展和興衰。因此,水安全保障歷來是黨和國家領導人關心的問題。2014年2月習總書記在視察北京市工作事強調,水安全是涉及國家長治久安的大事,全黨要大力增強水憂患意識、水危機意識,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戰略高度,重視解決好水安全問題。并明確提出“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新思路[1]。
北京是我國的政治、經濟中心,但北京人均水資源不足300立方米,僅為全國人均的1/8,世界人均的1/32。隨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完工,一泓清水將沿著南水北調中線干渠進入北京,外水進京將改變北京市的水資源格局,外調水將成為北京水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2]。外調水的供給使北京市水資源緊缺的局面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然而,北京歷史欠賬多,水資源過度開發,可供規模開采的新水源以難找到[3],隨著城鎮化進程不斷深入,區域內水資源調蓄能力降低,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北京市水資源供給依然趨緊,水資源短缺仍將是制約首都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瓶頸,確保首都水安全的任務依然艱巨。基于對習總書記治水思路的學習認識,結合北京市水資源供需現狀,本文提出北京市水安全保障的管理模式,以供參考。
二、北京城市水資源問題
2.1需求增加而水源不足
北京市經濟社會高速發展,人口不斷增加,北京城市常住人口數量由1993年的1112萬人增加到2013年的2114萬人。人口的快速增長,與水資源緊缺現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2.2以透支生態環境維持供給
近幾十年,為了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用水需求,北京市一直以犧牲生態環境用水的為代價。常年的透支生態用水使北京的河道生態系統幾近崩潰,城市生態安全問題嚴峻,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城市地下水嚴重超采。由于連年超采,地下水位下降明顯,2012年埋深已達24.3m,儲量較1960年減少108億m3。全市超采面積達5980平方公里,其中嚴重超采區2186平方公里。
(2)河道大面積斷流。上世紀80年代以來,入境水大幅減少,三家店以上水幾乎全部引入市區,使三家店以下70多公里的河道常年斷流。
(3)天然濕地大面積萎縮、湖泊消失。北京城市濕地面積顯著萎縮,1960年濕地面積為12萬公頃,占北京面積的7.3%,2012年北京有1916塊濕地,共5.1萬公頃,僅占北京面積的3.1%。
(4)城市河道景觀用水無法保證。2012年,北京河湖景觀用水總量5.7億m3,有3.7億為再生水,圓明園、朝陽公園、龍潭湖公園等公園都全部由再生水供給。雖然再生水回補了一些生態基流,規模仍然較小,水質也較差。
2.3區域性的競爭用水
流域上下游用水競爭激烈,協同合作不足,北京、天津與河北部分城市因為水資源而引起的糾紛不斷。
2.4水資源利用效率有待提高
北京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水資源利用效率較低。北京城市非常規水源有進一步挖掘的潛力。部分新城和村鎮污水處理率較低,再生水利用量仍有進一步擴大的空間。
綜上所述,現階段北京城市生活用水和環境用水需求強烈,地下水供水偏多,超采嚴重,外調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北京水資源危機,再生水在未來可能發展成為供水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三、北京城市水安全保障管控模式
3.1實行需求調控
構建適水的城市發展規模和經濟社會體系,劃定城市發展的人口紅線;優化產業布局,限制高耗水、低效益產業的發展;嚴格生活和工業節水標準與要求,促進各行業深度節水;強化水資源利用管理,加強水影響評價審查。
3.2提升生態配水優先度
加強湖庫管理,建設水生態文明。建立基本生態用水保障制度,把基本生態用水放在與生活用水和工業用水同等重要的地位;建立地下水開發總量控制制度,嚴禁持續超采地下水;維持城市河湖基本景觀用水。
3.3挖掘本地區水資源潛力
(1)加強地下水恢復和涵養,利用南水北調密云調蓄工程,建設調蓄庫容約20億方的密懷順、平谷、西郊、昌平四處地下水儲備,利用濕地和蓄滯洪區,涵養回補地下水。
(2)強化密云水庫等地表水源儲備。利用南水北調初期河南、河北、天津富余水量,加快實施南水北調來水調蓄等工程,以及新開調水通道后多水源供水條件,實現多調水,多存水。
3.4充分利用外部水源
在北京現狀水源和需求格局下,充分利用境外水源是北京水安全的保障。充分利用南水北調中、東、西線水源,灤河與潮白河、大清河等水源構建連通互濟的供水網絡。
3.5加大非常規水源的利用
再生水利用仍有進一步擴大的空間。再生水價格比調水便宜,分布與用戶匹配,需要提高污水處理標準、完善處理利用設施,擴大再生水利用量和利用范圍,鼓勵工業和河湖補水利用再生水,既解決供水問題,又有利于改善水生態環境。
發展利用淡化水。采用市場化方式推動海水淡化前期工作及工程建設,構建淡化水供水網絡,培育淡化水產業體系。
四、北京城市水安全保障政策措施
4.1劃定管理紅線
劃定階段性用水總量指標,控制用水過快增長。用最嚴格的的水資源管理標準控制總量。用法律法規規定生態用水的紅線,禁止地下水位趨勢性下降和生態基流減少。
4.2理順水價,建立水權交易機制
充分發揮水價的引導作用,利用水價反應水資源的稀缺性,顯著區別居民水價和非居民用水水價。發揮市場在水資源配置中的作用,促進水資源由低效率向高效率流動,嘗試以南水北調中線水資源為重點,交易其他省份相對富裕的水量。
4.3建立非常規水源利用激勵機制
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鼓勵再生水、海水淡化利用,非常規水可采用價格遞減的階梯水價,非常規水用量越多價格越低,對積極利用非常規水的企業進行表彰,并給于一定的稅收、電價、土地利用、技術服務、資金補助等支持。
五、結論及建議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水資源將成為城市發展的戰略性資源,作為國家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城市水安全對保證北京經濟社會發展極為重要。北京可以通過采取需求調控、生態優先的水資源管控方法,保障城市水安全的可持續發展;通過內外開源的手段,提高城市用水保證率;并通過提高非常規水的開發和利用,促進水資源的高效運行。以最嚴格的的用水管理制度和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的發展模式,強化用水需求和用水過程治理,保障城市水安全。
作者簡介:
(趙旭),性別(男),出生年(1980-),籍貫(北京),民族(漢),職稱(無),學歷(本科),研究方向(北京市水資源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