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婧
摘 要:我國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從古至今積淀下豐富的文獻寶藏,其中民國文獻因其時代背景和出版條件等因素限制,能留存至今就顯得尤為珍貴,對其進行整理加工也就越來越值得重視。本文通過概述民國文獻整理出版現狀并指出存在的問題;通過文獻資料法、文獻計量法分析民國文獻廣闊需求與出版前景;從特色館藏建設角度提出基于出版社、圖書館、館配商及大數據四維融合的民國特色文獻的整理、影印與編撰出版策略,期望為全社會提供豐富的民國珍貴資料,從而促進學術研究發展以及文化繁榮。
關鍵詞:特色館藏;民國文獻;出版策略
引言
民國文獻,泛指形成于1911年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這段歷史時期的各種信息載體,全面記載了該這一時期中國社會的滄桑巨變與發展歷程,具有重要的歷史、學術及文物價值。自2011年“民國時期文獻保護計劃”項目啟動以來,民國文獻的普查整理、研究、出版及數據庫建設等工作持續推進,成果顯著。特別是近年來由于民國文獻整體存藏狀況欠佳,文獻載體材料老化加快,開展搶救性整理尤顯緊迫。
1.民國文獻保護現狀探究
民國文獻的原生性保護是對于文獻本身的保護和外部環境的保護。我們可以從書庫的選址建設、溫濕度的控制、除塵防蟲、排酸等方面入手,為民國文獻提供一個良好的儲存環境,對民國文獻本身進行原生性的保護。為了有效地搶救和保護民國文獻,國家圖書館民國時期文獻保護中心(以下稱“民保中心”)從2011年開始實施“民國時期文獻保護計劃”,舉全國各級收藏機構之力,對民國文獻進行有計劃、分步驟、成規模的整理,以出版帶動全國民國時期文獻保護工作的順利進行。從2013年開始,國家圖書館本著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面向全國組織申報民國時期文獻的出版項目。截至2018年,民國時期文獻的整理出版已經立項兩百余項,完成88項,共出版發行了五千余冊民國時期文獻,填補了國內多項研究資料的空白,民國時期文獻的研究利用價值得到了有效的發揮。
原生性保護是不改變文獻的原始特征和載體形式的保護,主要對書籍原本進行妥善保存和修復。“民保中心”為保護民國時期文獻也做了很多嘗試,如為更好保存民國紙質文獻,進行脫酸技術研究及設備研制;制定并發布“民國時期文獻庫房建設規范”等。為開展民國時期文獻原生性保護奠定了科研基礎。業內各研究機構和各收藏單位也對于民國時期文獻的保護和開發進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如東南亞五國專家聯合編寫完成《紙質文物保護與修復操作指南》。寧波天一閣博物館編寫完成《古籍與文書修復導則》。還對中國古紙科學價值進行了研究,建立了紙質文物保護國家重點科研基地,舉辦了多期紙質文物保護培訓班,制定頒發了紙質文物保護修復系列標準。
2.民國文獻出版需求分析
2.1民國文獻編目復雜整理難度大
(1)民國文獻的整理工作質量不高,許多圖書館民國書目編目不詳,存在目錄重復、出版年不清、版次不明等問題,或者檢索系統沒有完全開放。(2)部分館舍的民國文獻電子數據庫只面向機構用戶開放,社會個體沒有途徑訪問。而且數據庫檢索系統檢索點設置不合理、數量少,沒有詳細分類和導航。(3)圖書館普遍缺乏個性化的增值服務,比如代檢代印、原文傳遞等一條龍服務。(4)民國文獻東西繁雜多樣, 圖書、期刊、報紙、畫刊、照片等,由于時代背景復雜加之戰爭不斷,其文獻的年代、出處、歷史背景等不甚詳盡,導致文獻編目整理出版的難度極大。正因為有這樣的問題,才更需要我們正視困難和問題,盡快完成民國文獻的編目整理工作。
2.2民國文獻整理出版是社會現實需求
擁有最豐富民國文獻的圖書館主要是省級館,由于受交通和時間成本限制,讀者查閱民國文獻資源的需求必然會大受影響,而且一些圖書館嚴格要求讀者必須持有效證件或介紹信方可入館查閱民國資料,一般讀者難以使用。我國擁有高校圖書館及縣級以上公共館6000余所,圖書館肩負優秀文化挖掘、保存與傳承的崇高使命。其中,反映著各地民國時期社會風貌的圖書、期刊、地方志、統計資料、報紙、畫刊、照片等史料必然成為富有地方特色的重要典籍,也必然成為圖書館特色館藏建設的主要來源。受國家政策驅動,近些年全國各地興起各類主題博物館建設、特色小鎮建設、特色村落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申報等文化創新項目,這些項目的開展需要參考大量的歷史文獻,也需要大量原始文獻或復制品做展品?,F如今,方方面面對民國文獻資料的現實需求,就要求我們圖書館人要盡快做好民國文獻的編目出版工作。
3民國文獻整理出版策略
3.1圖書館要理清家底,整理完善現有民國文獻資源
作為圖書館,特別是省級圖書館,要做好民國文獻的整理出版。首先,要理清本館民國文獻資源,各種類目分門別類,妥善整理登記造冊,并且上傳民國文獻數據庫。其次,要指導其他各地市縣館形成合力,整理收集本地區民國文獻資料,并做好分類整理匯編,統一匯總到省級圖書館,形成本省完備的民國資料庫并上傳民國文獻數據庫。最后,要從摸清的家底中,查找篩選出有價值的、可成系列的、能夠出版成冊的珍貴文獻資源,深度挖掘其文化內涵,出版發行。
3.2加強學者調研合作,把握文獻整理出版質量
圖書館還可以與專業學者合作,把握研究熱點和前沿思想,通過分析主要學者對“民國”研究的情況來把握領軍人物的研究熱點,進而組織學術研討會來廣泛搜集專家學者的出版發行方向的意見與建議,準確觸碰文獻資源市場需求神經,完成高水準、高質量的出版選題。
3.3強化館際合作關系,出版精品民國文獻
圖書館應密切聯合擁有民國文獻的其它圖書館,共同設計規范的元數據標準體系,搭建民國文獻館藏信息統一檢索平臺,以全面掌握各類別民國文獻的分布狀況。借助學術研討與市場調研,精準策劃影印或編撰相應資料類型、學科類別、體量規模的民國文獻。國圖縮微中心影印的《民國體育期刊文獻匯編》(全70冊)就深受體育類、師范類院校圖書館喜愛,不少體育史研究者都有收藏。
3.4拓展國際出版渠道補缺珍稀資源
擁有珍稀民國文獻的圖書館要與擁有進出口出版發行權限的機構交流與合作,依托民國文獻館藏信息統一檢索平臺,建立全球視野的民國文獻館藏目錄體系。并在全球征集珍貴民國文獻資料,查漏補缺豐富圖書館資料館藏。圖書館配合出版者,基于合作客戶需求,做好民國文獻專題出版工作,使圖書館在民國文獻整理出版工作中不斷發揮出主導作用,在優秀文化挖掘,傳承中華文化中作出突出貢獻。
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們要全面開展民國時期文獻的普查,發布民國時期文獻保護的聯合目錄;要推進民國時期文獻資源的共享,包括對民國時期文獻的面世、出版等;要加強原生性保護技術的研究和數字化進程,建立專題化的民國時期文獻資料數據庫;要打開多種渠道,開展海外民國文獻的征集,促進數字化的回歸,使本地民國文獻資源越來越豐富,為讀者提供更加豐富全面的文獻資源。
參考文獻:
[1]陳曉莉.民國文獻的整理與開發問題研究[J].圖書館,2013(4):94.
[2]黃柏樓.美國研究圖書館與檔案館民國文獻收藏和利用概況[J].上海高校圖書情報工作研究,2018(3):24-25.
[3]段曉林.2000年以來民國文獻影印出版狀況研究[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7(4):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