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威 徐嘉寧
摘 要:在現今國家財政用于加快土地流轉進程,從而增加農戶種植意愿,對于我國調整農業生產結構,發展現代農業,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和扶貧開發,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對促進我國農業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都有著深遠和現實的意義。本文將以蘇北地區為例分析財政投資性支出對農地流轉情況的影響。
關鍵詞:財政投資性支出;土地流轉;民生問題
一、引言
在第十九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習近平主席重點強調國家應注重三農問題,改善農民生活是黨和政府應著眼關注的重點。
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多為平原、丘陵地區,長江中下游地段自古以來便是農業最發達、經濟最繁榮的地區之一。對于發展農業現代化建設,東部沿海地區也一直都是全國的先鋒者。(蘇北地區作為最重要的農業大區之一,擁有著面積較大的農業用地和豐富的沿海灘涂資源)而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針對現在存在的一些農業發展問題,我們應該將視線從推廣大機器規模化生產轉向以國家帶頭通過財政政策影響激勵農民種植意愿,從而解決現今所出現的一系列關于農業民生的社會焦點問題。(此外,蘇北地區正在蓬勃發展的農村新型創新產業結構也有助于我們從一些方向上進行激勵意愿的眾多研究)此外,如何在城鎮化深入發展背景下加快新農村建設步調、完成城鄉共同興盛。對于破解上述難題,一直也都是“三農”工作的重心。
二、文獻綜述
為了建立科學的論述過程,我們將從國內國外兩種不同環境下,對前人做出的財政如何影響民生的問題加以調查研究。
國內文獻主要集中在關于城鄉一體化進程、新制度經濟學理論的農地制度變遷、財政扶持政策促進不同模式土地流轉的對策建議等方面做出研究。國內文獻都得出一個共同的結論:政府政策的扶持還是推進農地流轉、提高農業生產積極性的主要因素。
國外主要情況集中在都市農業的發展和“田園城市”的概念,因為國外發達國家地廣人稀,由農戶采取自有農場,大規模機械化、集約化生產,與我國國情不符,所以不具有借鑒意義,不予參考。
由此看來,國內相關研究分別以地區間條件、上層制度、地方實施情況等因素研究了財政政策對農地流轉實施的影響,本文的研究將在借鑒上述研究的基礎上,結合上述研究的考察地區間條件、上層制度、地方實施情況等因素,還將結合經濟學專業內容對農村土地流轉狀況加以研究。
三、蘇北地區農村土地流轉基本情況
截至2018年,蘇北地區戶均勞動力人口 2. 5 人、從事非農產業人口 0. 9 人、擁有承包地 5. 1 畝,勞動力人均2. 1 畝; 家庭平均年齡 43. 2 歲,總體受教育程度不高,只有 9.2 年 ( 相當于高中學歷水平) ; 2018年 家 庭 人 均 純 收 入? 18288. 8? ?元 , 同 比 增 長11. 3% 。
土地流轉規模不大,流轉地面積小,較為零散,農民土地流出意愿不高,承包者沒有較大積極性對大塊農地進行承包運作。蘇北地區農地流轉水平不高,且大部分農戶是因為家庭成員進城務工導致的無人耕種而被動的放棄土地,選擇土地流轉。這說明,現在的土地流轉效益不高,因此國家財政的扶持就是必要的。同時還要注意的是,優化農地流轉的流程,讓每一戶農戶走正規的法律渠道進行農地流轉,保障農民利益,提升農民生活。
四、國家政策必須介入土地流轉而改善民生的原因
我國是市場經濟體制,財政可以履行政府彌補市場失靈的功能,提供市場不能滿足的具有外部效應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對促進農地流轉政策的作用也是如此。推進農地流轉,不論是由農戶自發的形成還是鄉鎮級政府牽頭推行,其效果由于下級部門效率較低、鄉鎮級機關影響力區域不足等原因,都難以起到預期的效果。并且,根據財政學的相關理念,凡具有外部效應的牽涉面廣、規模巨大的農業投入,原則上都應由政府承擔。所以,政府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是必要的。
我國政府介入農地流轉投入還具有特殊性。讓當前我國農業部門發展農地流轉生產率和收益率都低下,靠自身難以滿足發展需要。農業波動大而且具有明顯的周期性,同時,農產品的需求彈性小,需求相對穩定,這樣矛盾的情況會使得農產品供求處于不穩定的狀態。所以,為了穩定農業,政府必須大力介入農地流轉政策,將其發展境況置于政府的高度重視之下。農業發展的根本途徑是提高農業生產率,而政府加大對農地流轉的政策扶持,必然會增加進行土地承包的農戶的收入,從而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增加農民收入,改善民生。
五、當前財政從金融角度支持農地流轉的方式和現存的問題
1.政府對承包者的補貼不到位。土地承包者的補貼流轉初期仍然發放在農戶手中,在承包者產業初期,規模收益未見成效時,這類政策極易挫傷承包商的承包積極性與生產積極性,從而承包土地的收益不理想,拒絕來年的繼續承包,導致惡性循環。
2.農村土地流轉起步晚,發展慢,很多新生問題陸續顯現,解決措施思考需要時間、見效慢,對以周期性為特征的農業生產來說,是極為不利的。但是農業保險的險種稀少、附加條件多,大多數農地承包商并非本地農戶,一旦遭受損失,容易因為資不抵債而選擇卷鋪蓋走人,導致農地流轉雙方遭受損失。農業投入資金大,抗風險能力差,而農業保險的缺位是萬萬不行的。
3.金融機構對農村土地流轉的情況支持力度不足。從農業銀行、農村合作信用社、郵政儲蓄銀行等方面了得到,雖然上述金融機構都有針對土地承包項目提供貸款方案,但總體而言,其貸款額度較低。信用貸款,貸款上限為3萬,以土地為抵押的貸款上限也不超過10萬元。在土地承包初期,人力資本不足,流轉市場不完善,保障渠道不健全的情況下,承包商的前期投入是巨大的,小額貸款不足以增加大戶的承包意愿。
六、對政府支持農村土地流轉改革的建議
通過以上現狀,我們基于學科基礎知識來對激勵農民種植意愿的關鍵進行理論分析,從農村經濟、政府先行政策、農民意愿等多角度,全方位調研總結蘇北地區的農業發展現狀,給出政策建議,并且立志于以大學生的社會責任心,探求社會問題,尋求解決途徑。上述分析中,影響蘇北地區的主要因素有政府補貼、保障方案、金融機構的貸款支持力度等影響因素。
1. 建立農地使用權流轉的有形市場。當前,江蘇省正在積極探索建立農地流轉的“有形市場”,重點通過建立覆蓋村、鄉、縣的土地流轉網絡及服務體系,構建土地承包經營權市場交易平臺,實施一個地區(市)的土地流轉目標,逐步建立按照土地等價交換原則確立的城鄉統一土地市場,規范農地價格、標準化土地評級、自由化交易市場,培養土地流轉中介機構及土地流轉經紀人隊伍,來加速土地流轉進程。
2. 金融機構加大對中小農業的支持。開發各類金融工具,例如信用保證保險,支持農村土地流轉經營項目,使得承包商融資模式和征信機制得以創新。開發特色農業保險險種,從根本上緩解承包戶的后顧之憂,使其能全力投入到農業生產當中。
3. 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不光是保障土地被承包的農戶的利益,對承包商的可能面臨的風險也要提供保障措施。通過財政撥款建立承包土地的“創業基金”,鼓勵有技術、有能力的大戶多多處理,最好的發揮好機械化、集約化的農業生產。從雙邊同時予以鼓勵,讓承包商和農戶獲得雙贏。
參考文獻:
[1] 柴菁華.當前金融支持農村土地流轉應關注的幾個問題[ J] .西部金融, 2009(8).
[2] 周潮.當前金融支持土地流轉存在問題研究[ J] .西部金融, 2009(10).
[3] 王慧娟.農村土地制度的主要問題與對策分析[ J] .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2)
[4]楊群.土地流轉:? 實現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J]. 學術交流,2013( 2) : 96 -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