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瓊
摘 要:從整體上來看,新中國成立的70年,是與世界經濟關系發展日趨緊密的70年,探討70年中國與世界經濟關系發展的決定因素與歷史邏輯。本文分別從70年中國對外經濟關系發展歷史階段、70年中國與世界經濟關系發展的決定因素和70年中國與世界經濟關系發展的歷史邏輯進行探討。
關鍵詞:建國70周年;國際經濟關系;決定因素;歷史邏輯
新中國成立的70年發展歷程中,盡管存在波折,在從整體上來看,中國在國際經濟地位上是不斷呈上升趨勢,一方面中國國際經濟地位的提升來源于其綜合國力的不斷壯大;另一方面其在國際經濟中的影響力不斷增強也提升了中國國際經濟地位,不斷深化了中國對外經濟關系的內涵,論文旨在分析70年中國與世界經濟關系發展的決定因素和歷史邏輯。
一、70年中國對外經濟關系發展歷史階段
通觀中國與世界經濟關系發展的歷程,可分為四個發展階段:
一是新中國建立(1949年)至改革開放前夕(1978年)。這一時期中國對外經濟關系策略為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國外支持為輔。從新中國成立初期開始,由于西方發達國家對中國對外經濟的封鎖和鼓勵,中國開始“一邊倒”的策略爭取了蘇聯的援助,但至50年代末期中蘇關系趨于惡化,對外經濟關系的發展陷入困境,這一時期我國與世界經濟關系的發展相對隔絕,立足國內基礎發展經濟是此階段中國的發展策略。這一時期,對外經濟關系的發展對中國經濟發展起到的作用不明顯。
二是改革開放后(1978年)至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2001年)。這一時期中國開始敞開國門,大力發展經濟,與國際經濟貿易關系也逐漸建立,大量引進外資推動國內經濟發展,推動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特別是出口貿易發展成為這一時期中國與世界經濟關系發展的主要特征。但由于尚未鑒于世貿組織,中國與國際經濟貿易存在較高的關稅保護,諸多領域的對外貿易推進相對緩慢。
三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2001年)至黨的十八大召開(2012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加深了中國與世界經濟的緊密,這一時期是中國與世界經濟關系的深入推進期。中國對外貿易開始快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穩步提升,010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此后又成為世界前一、二位的貿易進出口國和投資流出入國,中國與世界經濟的關系發生歷史性變化,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最主要貢獻者。
四是黨的十八大(2012年)后至現在。2012年后,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中國在繼續推進對外經濟聯系的同時,注重通過建設對外戰略平臺來進一步鞏固與世界經濟的聯系,“一帶一路”戰略為最為重要的代表。一帶一路”建設是中國倡導的與世界發展中國家共同發展的新合作機制,通過基礎設施和工業園區建設,幫助發展中國家走上發展道路,并形成中國與這些國家更廣泛的貿易投資關系。
二、70年中國與世界經濟關系發展的決定因素
(一)國際決定因素
中國在70年的發展歷程可知,我國對外經濟關系的戰略選擇多取決于當時國際環境。在中國發展的70年中,國際環境既為中國與國際經濟關系的發展帶來了挑戰,也給中國與國際經濟關系的發展帶來了機遇。
新中國成立后,世界經濟兩極化,一方為以美國為代表的資本主義國家,一方以前蘇聯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國家,這一時期兩大陣容冷戰,在這一國際環境下,為保障本國經濟穩定發展,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中國選擇“一邊倒”的外交手段,經濟方面也是一邊倒的應對手段,前期,中國經濟的發展獲得了前蘇聯一定的援助。但從中蘇交惡開始,中國開始了自力更生的經濟發展階段,外交和政治關系的緊張,導致中國對外經濟很難獲得任何外援,中國對發展中國家的援助本質上不是一種經濟活動,而是中國與第三世界國家的政治合作,是中國在美蘇爭霸的世界中爭取自身國際地位的戰略選擇。[1]
1978年開始,中國經濟的總策劃師鄧小平開啟了新中國改革開放的新時代,在對國際經濟環境做出準確的判斷后,認為中國正處于相對和平的時代,國家應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著力物質建設,提升人民物質生活水平,也因此可以與西方發達主義國家合作,打開國門,對外開放。并認為如果中國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中國將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逐漸拉大,并最終為國際所淘汰,在在中國國力持續增強之際,世界也出現了百年未遇之歷史大變局。民族主義上升、美國退群、英國脫歐,全球化出現逆轉態勢。尤其是美國不僅保護主義抬頭,而且把中國作為主要競爭對手,在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上發起了一場針對中國的戰略競爭。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也是應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和經濟全球化的客觀要求進行的。隨著中國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提出了改革的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正遭受了挑戰,但從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來看,我國對外開放進程將不斷推進,中國加入WTO也符合全球經濟發展的趨勢。中國是世界經濟日益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世界因中國的變化而變化,守成大國防范新興大國改變世界經濟格局已經成為中國與世界經濟關系中的新主題。[2]
黨的十八大后,我國開始提出依靠“一帶一路”推動經濟發展,對外關系也呈現出新的內涵。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著力增長點,中國經濟不再成為世界經濟的被動角色,成為引導經濟發展的重要一極。在中國前一輪的發展中,美日歐等發達國家的市場和資金對中國發展起了重大作用。除了少數新興經濟體,大部分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對中國的影響較小。
(二)國內決定因素
與西方市場經濟國家存在較大的差異,中國不是一個通過市場自發選擇對外經濟關系的國家,例如企業是否會根據其經營原則出口或投資國外。如前所述,中國對外經濟關系是基于國際環境、發展目標和理論基礎的戰略選擇,國內經濟體制對實現一定的對外經濟戰略具有重要作用。我們清楚地看到了中國開放經濟體制的優勢:一是有兩個動機,一個是市場機制,一個是政策靈活性;二是有兩個主體,一個是企業,另一個是政府。這一制度從兩個方面決定了經濟增長的同步實現:一是要素投入的增長,彌補資本短缺的外部資本流入,農村勞動力向城市和跨地區流動,農村剩余勞動力向農村轉移。AS。o城市,剩余勞動力從農村流向城市,剩余勞動力從農村流向城市。從農村到城市,剩余勞動力從農村到城市,從農村到城市,從農村到城市,從農村到城市,從農村到城市,從農村到城市。城市在生產過程中對地方政府的土地租賃權進行了控制。穩定條件下的有效配置;二是技術進步和產品創新。外資為中國帶來了新的技術和產品,包括更好的管理和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同時,外資流入也帶來了競爭。國內市場化改革下崛起的大批民營企業在外部壓力下使用技術。生存的創新也促進了技術進步。
三、70年中國與世界經濟關系發展的歷史邏輯
新中國70年的發展是一個不斷發展的歷史進程,其經濟發展的目標在不同時期里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在不同的歷史階段里,對外經濟關系的戰略選擇也存在較大差異。
中國前30年在經濟建設上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四個現代化不僅是當年提出的國家戰略目標,而且也取得了重大的進展。但是,由于計劃經濟的低效,特別是政治運動的影響,到1978年與飛速發展的世界相比,中國發展的相對不足就呈現出來了。
1978年中國重新回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軌道。由于看到與世界的巨大差距,解決發展的速度,實現經濟的規模性增長,特別是首先解決就業問題是擺在發展面前的核心目標。為了實現更高的增長目標,中國需要外商投資以彌補資金不足,而對外資開放國內市場是吸引外資的關鍵,于是開放的內涵被進一步擴大,從為出口發展引進外資擴大到為經濟增長引進外資。
中國對外投資的較快發展始于21世紀,即上述劃分的第三階段。中國注重海外的資源開發性投資,這是在國內經濟規模快速擴大瓶頸顯現后的一大戰略選擇,確保經濟高速增長需要解決資源供給。新目標決定了開放主題的重大變化,“走出去”這一新概念誕生了。
新時代國內改革的目標是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同時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提高貿易投資便利化水平,采用國際通行的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開放模式,深化政府規范法制透明度改革,打造更為高效便捷的營商環境,自貿區試驗及其向全國的復制推廣使國家從政策性開放走向制度性開放。這一切都是市場經濟體制建設在開放中的表現。
結語
綜上,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從整體上來看是與世界經濟關系日趨緊密的70年,中國的崛起為世界經濟帶來了新的發展活力;世界經濟的注入也為中國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同時也應認識到新中國與世界經濟關系的發展既有國際決定因素,也有國內因素。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構建全球經濟命運體已然成為人類的共識。
參考文獻:
[1]于革.改革開放前鄧小平經濟建設思想研究(1949-1978)[J].東北師范大學學報,2018(2).
[2]任志江,湯希.1978年以來中國對外經濟發展戰略研究——以“三步走”戰略為視角[J].學術探索,2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