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翰謙
摘 要:“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提出,符合當前中國國內經濟可持續發展政策的需求。“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提出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對于周邊國家乃至全球經濟的發展,均能夠產生積極的作用和深遠的影響。“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提出,有利于中國國內市場經濟體系的深入改革。本文首先簡要介紹“一帶一路”的相關政策,進而分析在“一帶一路”的政策下,對于當前中國乃至周邊國家和地區在經濟金融領域方面,所產生的深遠影響和重要意義。
關鍵詞:一帶一路;經濟金融效應;新機遇
中國經濟的發展模式以全球化經濟發展為基礎,建立了屬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體系。國家最高領導人習近平高瞻遠矚以戰略性的目光思維看待世界經濟發展的進程,提出了符合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特色、惠及周邊各國及地區的利益、促進經濟全球化發展的戰略方針。“一帶一路”項目落成,獲得了國內成功企業的大力支持,參與其中的國家也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在“一帶一路”的政策下本著共商、共享、共建的原則參與各國積極交流,在經濟金融領域下開展合作,創建經濟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1]。成果顯著,成績斐然,間接的推動了國內市場經濟的發展,加強了國內企業與外界各領域的合作。
一、“一帶一路”的概念闡釋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一帶一路”是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以及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責任共同體[2]。“一帶一路”的建設始終秉承并遵守著共商、共享、共建的開放性、包容性的原則。“一帶一路”項目的落實其關乎的利益不僅僅是局限于中國經濟的增長,更重要的是可以促使各國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之上共同尋求多方領域的合作與發展。“一帶一路”雖然是中國著眼于世界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基礎之上首先提出來的概念,但這并不代表中國會以一家獨大的姿態來制定相關準則,中國身為發展中的大國始終秉持開放、包容的姿態歡迎參與各國共同協商、探討、制定相關準則,從而保證各參與國之間的利益。
二、中國經濟存在的弊端
改革開放初期,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我國市場經濟持續了較長一段時間內的高速增長。但是隨著經濟全球化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政府領導下的經濟增長模式不再適用于當時的經濟環境。國家領導人站在發展的角度看待全球經濟市場大環境,決定向以“市場經濟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轉型。但是在轉型的過程中留下了諸多的詬病。貧富差距過大是至今為止一直都存在的問題。先富裕起來的小部分人手里有著社會將近90%的社會資源和財富,而大多數老百姓依舊還是處于小康的生活水平。中等收入人群比例并沒有預想的那么多,所以,社會人群財富比例的分布依舊是很直觀的貧富差距過大,中國國內南北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東西人群收入比例差距過大。東南部沿海地區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與西部內陸地區荒涼的經濟形態形成了最為直觀的對比。市場經濟體制不健全,雖然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元素,但是并不是建立在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的基礎之上而發展的,從而錯失了很多在大市場環境下經濟發展的機遇。在住房是剛需、醫療是關鍵、教育是投入、存錢是一定、消費看心情的情況下,社會中大量的閑散資金并沒有被好好地整合利用,從而間接的浪費了社會的優質資源。
三、“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性
“一帶一路”的建設有利于國內市場經濟的深化改革以及在全球化市場經濟體系中的開放程度;“一帶一路”戰略的深入開展對于沿線國家有著重大而深遠的意義,也使得我國成為周邊國家工業基礎建設上重要的合作伙伴,營造良好的周邊環境,為雙方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促進雙方深度合作,謀求共同發展。“一帶一路”秉持開放、包容、合作的精神,愿與世界國各共同維護全球化市場經濟體系[3]。“一帶一路”的建設既是中國國內市場經濟深化改革的需求,也是加強與世界各國溝通聯系的橋梁,“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使得中國周邊國家甚至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國對外開放、尋求合作,互惠互利、多邊合作、共生共贏的決心。都說“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現如今的中國以合作的姿態面向世界;以發展的眼光著眼于未來;以包容的心態迎接世界各國的到來,“一帶一路”的出現不僅僅適用于中國的國情,更適用于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需求。“一帶一路”的建設具有著極大的開放性、包容性、合作性,中國希望所有志同道合的國家都可以為“一帶一路”提出富有建設性的意見從而尋求共同的發展機遇。
四、“一帶一路”下的經濟金融效應的探索
(一)、促進我國區域經濟模式的優化升級
“一帶一路”相關政策的提出和落實在我國市場各領域中起到了積極性的作用,尤其是在經濟金融領域方面更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和深遠的影響。“一帶一路”的政策被各級相關單位貫徹并落實,逐漸縮小了區域間經濟金融領域方面的差異,促使經濟發達,發展較快的區域帶動經濟相對落后的區域,從而有效的縮短兩者之間發展的差距,促使國內整體的經濟發展水平邁上新的臺階,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跨越。“一帶一路”政策的落實成為了經濟發展迅速的城市與經濟發展相對緩慢的城市之間有效溝通的橋梁,加快了城市之間各領域的溝通和交流,完善了城市發展體系。
(二)、優化產業結構,深化產業改革
由于我國資源豐富、土地遼闊、人口眾多、工業化基礎設施相對完善、初產品加工能力強、深加工能力相對較弱從而導致自改革開放以來大量生產的產品不能被使用間接的造成了資源浪費、產能過剩、產品過剩的情況會出現。“一帶一路”政策的貫徹落實使得曾經被廢棄的資源得以重新被利用起來,間接的促進了國內深加工體系的建設,帶動了國內經濟的發展,緩解了國內需求的矛盾。將一些產能過剩的產業引入不發達的周邊國家,為其帶來良好經濟收入的同時也能逐漸提升并完善國內的產業體系,使得資源的利用率更加合理有效。從根本上解決了過剩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問題。
(三)、走出去投資,實現效益最大化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方向日漸清晰,“一帶一路”政策的貫徹和落實,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對外的投資,對外各領域先進理念和技術的引進。這符合當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戰略方針,使得我國擁有更為廣闊的經濟市場,促使我國在海外投資實現效益最大化的同時,也能夠在國際領域中樹立良好的大國形象。與此同時,也為中國走出去的戰略方針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我國企業拓展了海外的市場,贏得了良好的聲譽。
(四)、加快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
隨著中國大國的形象在國際社會中逐漸樹立起來,人民幣也逐漸的被一些國家所接受并使用。“一帶一路”的構想能夠被多數國家所認同和接納,從而使得人民幣逐漸以一種新的形勢出現在世人眼前,有望成為國際貨幣當中的新成員。? 由于我國企業在海外的交易過程中大部分時間都在使用人民幣,以及周邊國家的企業使用人民幣也都逐漸趨于常態化,所以對于人民幣國際化,常態化的呼聲也是愈加的強烈。
五、啟示
我國與周邊國家的政治外交關系一直處于和平發展的過程當中。我國與周邊國家經濟結構互補優勢明顯,因此,可以為對方提供廣闊的市場領域供其學習參考,與此同時,也有利于我國的企業在國外投資建設,從而加深雙方的合作關系。這樣既能為周邊鄰國乃至全球各國提供所需的產品,也能為周邊鄰國提供更多的優惠政策。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之上努力構建新時期,新環境下的多邊經濟發展機制,為經濟全球化的和平發展貢獻更多的力量。“一帶一路”政策的實施在給我們帶來好處的同時也在處處的提醒著我們風險與利益是并存的。只有做到防患于未然才可以持續的發展下去。雖然各國之間都存在著市場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文化內涵不同、政治訴求不同等多重挑戰,但是正是因為諸多因素的存在才使得雙方形成了貿易的往來,為彼此創造可持續發展的機遇,深化彼此之間的合作,共同解決全球化市場經濟體制中出現的問題。
當今的中國以受教者的姿態向各國友鄰學習,并以師者的姿態向不發達國家傳授自己多年來成長的經驗,而且,以合作伙伴的角色邀請世界各國一同加入“一帶一路”協議的制定中。“一帶一路”是在政治互信、地緣毗鄰、經濟互補的基礎之上將政通人和,互惠互利做為世界各國共同的發展目標。中國始終秉承著一個信念,堅持向發展中國家和友好鄰國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真心實意地幫助發展中國家解決其所需、給予其所求。中國會不斷的增加對周邊友好鄰國物資上、工業基礎上、經濟上的投入。積極推進并加深與周邊友好鄰國乃至世界各國的合作。不斷探索適合于共同發展的平臺從而使得雙方甚至多方的利益實現最大化。
參考文獻:
[1]楊玢.“一帶一路”文明互鑒的相向而行[J].青海社會科學,2016(2):22-27.
[2]魏風軍.“一帶一路”戰略:食品包裝產業發展的新機遇與挑戰[J].今日印刷,2017(6):87-89.
[3]陳夢媛.“一帶一路”戰略:包容性經濟全球化的新模式[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6(2):440-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