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紅健
摘 要: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趨勢下,銀行業金融改革的步伐也在不斷加快。本文結合銀行業的發展現狀,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角度探討了銀行業金融創新的幾點策略,比如注重實體經濟建設、加強金融監管、強化人才隊伍建設等等,進而推動我國金融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
關鍵詞:金融創新;供給測結構性改革;銀行業
在我國經濟增速收窄、經濟增長步入新常態的背景下,我國政府適時推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策[1]。所謂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指的是為了減少低端供給、擴大有效供給而開展的結構調整改革,進而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為低迷的經濟注入增長動力。積極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能夠完善我國夠給結構,有利于我國經濟適應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銀行業作為資本要素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提升創新性,成為業內學者研究的熱點。
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意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滿足我國經濟發展的需求,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利于轉變經濟方式和調整需求結構[2-3]。首先,有助于轉變經濟方式。目前業內普遍認為勞動力投入、資本積累、全要素生產率是影響經濟增長的主要影響因素,并且三者之間相互影響。其中資本累積指的是高水平的儲蓄率,如何將其轉化為經濟增長率需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資本配置;對于勞動力投入這個影響因素來說,如何實現勞動力的有效引導,也需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揮樞紐的作用。其次,有助于調整需求結構。前面已經提及供給側改革的目標在于解決產能過剩問題,從這個角度來看,供給側改革對于調整需求結構有重要的作用。供給與需求二者之間相互聯系密不可分,因此加快推進供給側改革,可以有效的減少無效供給,促進供給與需求二者之間的有機融合,進而推動我國經濟穩定增長。
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銀行業發展現狀
當前,我國經濟增長進入新常態,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銀行業面臨巨大的機遇和挑戰。我國銀行業能否緊緊抓住這一機遇,創新發展路徑,對于提升銀行整體競爭力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現階段,我國銀行業的發展現狀不容樂觀,近年來我國銀行業不良資產規模持續增加,隨著信貸業務的逐步緊縮,銀行盈利空間逐步壓縮,總體來說銀行發展面臨日益激烈的競爭局面。據統計,2015年我國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達到了2%左右,由于經濟增長進入新常態,各大銀行為了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傳統貸款業務中的存貸利差空間進一步壓縮。再者,隨著融資渠道的逐步增多,銀行在金融中的地位收到了一定的挑戰,尤其是部分低成本、方便快捷的融資模式給商業銀行的資本配置帶來了極大的威脅。這種局面持續下去,將會極大的影響我國經濟的健康發展。此外,我國商業銀行在支付結算服務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是近年來基于互聯網金融的快捷支付方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其中以移動支付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模式極大的影響了商業銀行的線下支付,對于商業銀行的可持續發展有一定的負面影響。在我國政府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浪潮下,銀行業需要抓住機遇開拓創新,不斷提升銀行的市場競爭力。
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銀行業金融創新
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經成為金融業發展的大勢所趨。對于銀行業來說,需要積極面對利率市場化和互聯網金融的沖擊,開闊思路創新改革路徑,本著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原則,加強頂層設計,強化實體經濟建設,明確金融監管職責,加強金融風險防范,推進個性化金融,積極融合互聯網信息技術,注重人才隊伍建設,推動銀行業金融供給側結構改革。
首先,加強頂層設計。在供給側結構改革的浪潮中,銀行業需要從頂層設計的戰略高度,從供給端出發,通過引入市場競爭等手段,提升銀行的行業競爭力。當前我國經濟處于三期疊加的復雜時期,經濟增速放緩、產能過剩,亟待進行經濟結構優化調整。在現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我國互聯網金融蓬勃發展,BAT三巨頭以及民營銀行的快速發展需要傳統銀行加大創新力度,提升服務質量。供給側結構改革充分利用了市場的優勝劣汰機制,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形成差異化的競爭局面。
其次,強化實體經濟建設。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下,我國經濟快速發展。金融與實體經濟的二者之間的不協調現象嚴重影響了我國經濟建設的健康發展,但是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實體經濟發展乏力、產業空心化等不良問題逐漸凸顯出來。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秉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理念,通過建立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優化經濟結構,加快轉型升級,實現金融與實體經濟利潤的合理分配。為進一步推動我國市場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銀行業需采取多種行之有效的手段,充分發揮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時效性,為企業以及新興產業的發展提供有利條件。
第三,明確金融監管的職責。銀行業繼續秉承服務實體經濟這一中心宗旨,深化銀行體制改革離不開健全的金融監管。結合我國金融發展以及金融監管的現狀,緊抓重點,細化流程,強化制度規劃,注重人民銀行省級分支機構的協調監管工作,充分發揮地方機構和中央機構的優勢,構成合力。
第四,注重風險防范力度。當前管理和運營風險是銀行業發展面臨的共性風險。為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各個銀行應該堅持預防為主的理念,從意識方面落實風險管理與控制的實際需求。在此基礎上,結合銀行發展的實際情況,積極構建風險管理和控制體系。除此以外,銀行可以考慮引入高水平的專業管理人才,確保風險管理和控制體系的有效實施。事實上,在銀監會與人民銀行的宏觀監管下,銀行的風險應對水平顯著提升。針對不良貸款率持續上升的問題,商業銀行通過不良資產債轉股工作,有利的促進了實際經濟的建設。
第五,積極推動個性化金融。當前銀行業發展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為了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加大創新力度,推動個性化金融模式的發展逐步成為銀行發展的主要路徑。眾所周知不同層次的消費者需求各不相同,因此,銀行業應該加大市場調研的力度,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比如高收入群體對于投資有著一定的需求,而低收入群體更加注重助學貸款等需求。銀行應該在市場調研的前提下,有效的把控金融消費的發展趨勢,通過推進個性化金融模式提升服務質量,積極推動供給側改革與銀行業創新發展的有機融合。
第六,引入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憑借方便、快捷、高效、成本低、廣覆蓋等優勢,近年來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傳統金融服務模式,引發了整個金融行業的革新。隨著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商業銀行加大了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力度,通過與互聯網企業開始進行深度融合,借助互聯網技術等現代信息通訊技術,銀行可以實現資金支付、投資等形式多樣的新型金融服務模式。在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銀行通過設置專門的互聯網金融部門,注重不同層次的用戶需求,基于互聯網平臺整合用戶資源,為客戶提供快捷優質的服務。
第七,強化人才隊伍建設。注重人才培養,做好人才隊伍建設是銀行業金融創新的基礎。在信息技術快速普及的現狀下,具備信息技術和金融知識的人才是銀行發展的關鍵。為構建一只專業化的人才隊伍,需要加強專業人才的培訓和高端人才的引進,做好復合型人才隊伍儲備,確保銀行在創新發展、風險內控以及業務操作等方面皆有對應性人才。
四、結論
在三期疊加的影響下,我國經濟增速收窄、經濟增長步入新常態,我國銀行業不良資產規模持續增加,信貸業務的逐步緊縮,銀行盈利空間逐步壓縮,其發展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為了有效應對三期疊加對銀行業利潤的侵蝕、互聯網金融對銀行業收入的分流以及利率市場化與降準降息對銀行業的雙重沖擊,銀行應該本著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原則,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浪潮中,加快創新步伐,提升銀行業的核心競爭力,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為滿足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現實要求,銀行需要從頂層設計的戰略高度,從供給端出發,通過引入市場競爭等手段,提升銀行的行業競爭力。在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理念下,緊緊把握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的技術優勢,全面挖掘互聯網技術的潛力,注重不同層次的用戶需求,基于互聯網平臺整合用戶資源,積極開發新型金融產品,為客戶提供快捷優質的服務,不斷提升自身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此外通過加強運營風險防范力度,大力優化傳統業務模式,注重人才培養強化人才隊伍建設,不斷推動銀行業金融創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以及銀行業金融創新的不斷推進,有利于銀行業經營效率的提升以及我國銀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邱嬌. 基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研究銀行業金融創新路徑選擇[J]. 中國國際財經(中英文), 2018(7).
[2] 趙莉, 趙明明.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銀行業發展現狀與對策[J]. 現代商業, 2017(31):117-119.
[3] 楊大楷, 楊輝, 楊曄.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我國商業銀行面臨的挑戰、機遇與轉型--基于供給與需求視角[J]. 農村金融研究, 2016(6):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