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瑤
摘 要:我國最早的“營改增”試行于2012年的上海交通運輸企業當中,部分現代化的服務性行業也是自2012年開始試行“營改增”。經實踐證明,“營改增”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如今,“營改增”已經在全國范圍內推行并使用。在金融保險行業的發展與建設中,“營改增”的地位逐漸提升。全新的發展背景下,金融保險行業也面臨著越來越激烈的競爭,只有以自身發展現狀為前提,結合“營改增”的推廣特點,才能更好地應對市場經濟提出的要求與挑戰,這也是金融保險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基于此,文章分析了金融保險業“營改增”過程中面臨的難題,結合金融保險業的發展特點及潛在規律,提出了有效的應對方式,以期達成加快金融保險業發展速度的目標,為經濟及社會的發展注入全新的血液。
關鍵詞:金融保險;“營改增”;應對方式
所謂“營改增”就是指將營業稅改成增值稅,最初,營改增政策只在交通運輸業及現代服務業當中試用,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后,應用于建筑業及地產行業當中,直至2016年,“營改增”開始面向全國范圍內推廣,并在推廣過程中明確了增值稅納稅的區別及范圍。文章以金融保險業為例對“營改增”的推行及使用進行了分析,金融保險業應用“營改增”政策前,應做好充分的準備,明確自身發展的特點,客觀分析發展趨勢與發展格局,制定與“營改增”相對的應對方式,維護金融保險業的穩定性。在整個納稅體系中,金融保險業占據著相當重要的位置,在金融保險業內推行“營改增”的目標在于加快經濟發展速度,做好經濟體制的變革與創新,因此“營改增”的推行可以說是金融保險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但是,“營改增”的推行一定會面對不可預測的問題,應引起我們的重視。
一、金融保險業“營改增”面臨的難題
(一)增值稅不顯著
金融保險行業具備高風險的特質,不同種類的保險面臨的風險也有所不同。傳統的金融保險行業將企業營業稅與保險投資金分開繳納,從而得出金融保險增值稅。“營改增”政策的出現,改變了金融保險行業繳納營業稅的方式,因風險投資管理而產生的增值稅需要全部交給企業進行繳納。簡單的說,未推行“營改增”政策前,金融保險企業并不負責增值稅的繳納,只需完成一部分營業稅的繳納即可,推行“營改增”政策后,企業不僅要承擔原本承擔的內容,還要承擔存在于風險投資當中的增值稅。總得來說,金融保險業的稅務投資比例在“營改增”推行的背景下發生了較大的轉變,這種轉變對于金融保險業來說是一種極大的挑戰,因其極有可能發生金融運行方面的問題,影響金融保險行業的發展。究其源頭就是增值稅不顯著,致使金融行業面臨越來越高的風險[1]。
(二)進項地稅模糊
“營改增”政策大力推廣的背景下,金融行業很難實現直接引用金融保險資金的目的,轉而從實施進項稅抵值入手達成預期的目標,這種改變無疑影響到了金融保險企業的資金流動性,致使其保險投資發生了較大的變動,直接成為固定資金,利潤率大幅下跌,給投資企業的管理及建設造成了極大的阻礙。此種背景下,金融保險企業會通過降低投資比例的方式止損,極大地削弱了金融保險行業的競爭優勢,長此以往,整體經濟的發展都會受到影響,對金融保險業長遠發展的目標極為不利。另外,金融保險行業需要利用保險資金和流動資金進行進項抵稅,導致“營改增”政策的推廣陷入僵局。
(三)稅收征收部門缺乏協調配合
金融保險業是現代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占據較大的比例。金融保險業專業性較強,需要專業的高素質人才。加之“營改增”的推行,金融保險業的增值稅與各項稅控系統之間的聯系日漸加深,不僅要在硬件上做好準備,還要配置好與其相適應的軟件。另外。工作人員必須具備超高的素質與水平,以便其以專業的知識更好的服務于金融保險業。但是,稅收征收部門缺乏協調及配合的問題,仍舊存在于金融保險業當中,致使“營改增”政策的推廣面臨諸多困境。
(四)財務預算標準過低
國家在推廣“營改增”政策的同時,適時調整了增值稅比例,增值稅比例有所提升,但營業稅比例不斷下降。針對企業加大資金控制力度的目的在于約束其稅收的形成,經實踐證明,金融保險投資控制制度的提高是約束企業稅收形成的最佳途徑。此種背景下,金融保險企業只能將靈活資金用作稅收預算,致使財務核算的靈活性受到阻礙[2]。加之財務預算標準過低的影響,金融保險企業的內部財務核算工作難度越來越大。
二、金融保險業應對營改增難題的方式
(一)多元化的管理增值稅,階梯性的劃分進項抵稅管理
首先,企業可通過直接的服務部門增加增值稅,其次,需要對增值稅進行間接性的管理,上述兩種應對方式都是以推廣營改增政策為前提進行的。間接性的增值稅管理主要應用于金融保險業的交易事業當中,此外,稅收管理效率較低的問題普遍存在,為了改善上述局面,需重新劃分進項抵稅,以階梯性方式對其進項管理,權衡利弊,協調化解營改增在金融保險企業當中的矛盾,提高金融保險業的經濟利益,確保其樹立良好的外在形象。階梯性的劃分進項抵稅也為“營改增”的推廣提供了必要的支持,給“營改增”稅收制度的推廣與使用設置了一定的緩沖期,這是提高金融保險業調節能力的重要前提,也可使其制度以更加靈活的狀態應對“營改增”帶來的難題。
(二)規范化管理國際金融,調節保險管理制度
經過不斷的實踐與發展,我國金融貨幣兌換管理政策得以不斷優化,大型跨國企業可利用金融投資的方式進行資金運轉,這與金融保險業之間密切相關。要想應對“營改增”面臨的難題,需要對國際金融管理政策進行進一步的整合,針對跨國交易低稅率政策進行整合的目的就是挖掘“營改增”政策的潛在價值,希望利用優化國際金融稅收制度的方式,加快“營改增”的推行速度,確保國際金融管理朝向規范化的方向發展。營改增政策的推行給金融保險業帶來了極大的挑戰,總得來說利大于弊,突出表現為國家經濟管理系統得到了全方位的優化,企業管理能力有所提升[3]。金融企業應意識到“營改增”推行背景下的機遇與挑戰,做好創新與改革,同步革新服務業及政策,靈活調整保險管理制度,確保其與時代發展需求相符,遵循多元化的原則整合各項政策,以便“營改增”發揮自身的利用價值。
(三)復合型管理
金融保險業進行復合型管理的原因在于滿足“營改增”政策提出的要求,打造全新的管理模式。此外,金融保險業的服務形式在原有基礎上發生了較大的轉變,服務能力及服務水平均大幅提升。給金融保險業的發展與建設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加之國家金融稅收管理制度的影響,金融保險業的發展日漸協調。除此之外,金融保險業已經認識到了高素質、高水平人才的重要性,不斷加大人才培養力度,采用恰當的激勵機制吸引并留住人才,為金融保險業的發展與建設打造了良好的內部環境,使其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獲得了優勢地位,是加快金融保險企業轉型速度的重要前提。當然,這些都是以復合型管理為前提進行的,因此,金融保險企業與復合型管理措施的融合迫在眉睫。
(四)加強監督與管理
企業的運行與發展離不開管理工作的配合,金融保險業在落實“營改增”政策的同時,存在監督與管理不嚴密的問題,致使金融保險業的發展時候到了一定的影響。貨幣管理是金融保險業監督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其核心內容,一般情況下,金融保險業會與國外企業進行聯系與融資,從而降低匯率變化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與此同時,我國應加大對金融保險企業的扶持力度,在政策和資金上有所傾斜,協助金融保險企業提高管理質量及水平,以便其獲取更為可觀的利益。此外,一定要加大監督與管理力度,將偷稅及漏稅問題扼殺在萌芽內,規范金融保險行業及企業的發展行為。明確劃分“營改增”政策中的稅收標準,堅持利用優質的服務加快營改增政策的推行速度,避免金融保險企業在納稅過程中出現不必要的爭端,影響金融經濟市場的發展。總得來說,監督管理機制的強化是加快我國金融保險業發展速度的重要舉措,也是維護金融經濟市場穩定性的重要路徑。
任何一個行業和產業的變革都會面對諸多難題,金融保險業同樣如此。要想順利完成“營改增”,必須解決“營改增”過程中面臨的諸多難題,這不能完全依靠金融保險業進行,還需要政府及相關部門的配合,加大扶持力度,確保“營改增”政策全面覆蓋金融保險業,這不僅是為金融保險業的發展提供全新的路徑,也是為社會及經濟的發展保駕護航。此外,金融保險業應善于站在長遠的角度看問題,對行業的發展進行科學的預測與謀劃,從源頭上滿足金融保險業的發展需求,做好充分的準備,更好地應對營改增面臨的難題。
參考文獻:
[1]朱華.不動產租賃業營改增問題與合理應對方式解析[J].財會學習,2016(14):163.
[2]俞矜慎.營改增對金融保險業的影響分析[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6,15(7):122-123.
[3]楊海燕.保險業"營改增"面臨的問題及建議[J].中國經貿導刊,2015(12Z):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