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潔
摘 要: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全球化,各國各行各業的競爭都非常的激烈,為使我國經濟發展走在前列,我們就更應該重視經濟法的相關發展進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可以說經濟發展水平影響人民的生活質量。經濟法的人本主義理念是建立在市場不協調與國家干預的框架下,從而形成了經濟法的理念依據。
關鍵詞:經濟法;人本主義理念
0引言
經濟法作為國家干預經濟之法,其法理念就是以人為本的人文主義精神,這表現在經濟法維護社會整體利益,實踐實質正義。經濟法通過維護經濟秩序、保障經濟安全、倡導經濟合作而一步步通向人文主義的精神境界。
1人本主義理念的基本概念
人本主義被稱為心理學的第三思潮,主張心理學的研究要從人的本身的性質出發,它反對人的心理低俗化,動物化;它主要強調人的尊嚴,價值,自我實現和創造能力,將人與動物從本能上進行區分;它把人創造的價值歸于人的潛能的作用,提出人是要分層次來進行發展;它所追求的目標是將人的需求按照由低到高的層次進行排列,最低的層次是人的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也是需要優先滿足的層次。另外,人本主義還分為現實論和自我理論,所謂現實論,人本主義理念的創始人馬斯洛認為“人類行為的心理驅力不是性本能,而是人的需要”,人類的需要分為兩類,一類是缺失需要,一類是生長需要,缺失需要主要是指人與動物都具有的一種需要,是一種匱乏性動機,一旦缺失需要得到滿足,這種動機就會消失;生長需要是人類所特有的一種需要,它是生長性動機,是人的自身發展以及發揮自身潛能的需要,當生長需求得到滿足時人就會進入到一個心理自由的狀態,實現人的價值。此外,人本主義理論由低到高分為了七個層次,分別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需要,尊重需要,認識需要,審美需要,自我實現需要。自我理論,指的是人從出生開始經過與他人,環境的作用逐漸將自我與非我進行區分,形成自我概念,激活人的自我實現的方向,并在各類活動中積累到經驗,領悟到自我的本性,消除外界價值觀等觀念的影響,能夠自由地表達情感,健康自由的發展。
2經濟法的人本主義理念
2.1人本主義視角下的經濟法與法
我國經濟法中人本主義視角下的經濟法與法,做任何事都要在不違反法律的前提下進行,要給人民群眾灌輸相應的法律觀念,避免相關法律問題的出現。我們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法律原則,不違法亂紀,合理的使用自己的權利,保障自己的權利,更好地以人為本,維護自己的利益。在現階段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我們要貫徹以人為本的思想觀念,深入剖析它的內在含義,更好地保障人民群眾的利益,讓人們更全面的認識法,理解法。因此我們要在此基礎上,將法滲入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潛移默化,以此來加強以人為本的法的認知度。
2.2經濟法下的人本主義生成
經濟法的重要品格之一是人本主義,現代經濟法的產生意義也在于改善和校正現代性的不足,經濟法的中所體現的人本主義是在市場失靈與國家干預的作為框架而形成的,是對現代社會下人分化成的社會的整合,所謂現代性是人在現代化進程發展下自然形成的結果,然而人為分裂形成的強弱群體的社會分化會逐漸形成工具理性對價值理性的壓抑,過度的張揚資本也會導致人的為物異化而導致人的過度分化,所以需要再對這種過度的分化進行整合,抑制資本意識的過度膨脹,以實現社會群體的利益與權利的均衡分配,實現經濟,社會,生態與人的均衡,和諧的發展,所以就要求經濟發將人權作為最終目的,同時具有更多的實質傾向,具有現實的價值追求。
3經濟法通向人本主義理念的路徑
維護經濟秩序。秩序(0rder)這一術語用來描述法律制度的形式結構,特別是在履行其調整人類事務的任務時運用一般性規則、標準和原則的法律傾向。秩序意指在自然進程和社會進程中都存在著某種程度的一致性、連續性和確定性。經濟秩序其實是以一定的規則為基礎的、符合大多數人道德觀念的、并為人們理性地加以選擇的經濟活動形式。“一般的看法常以為國家由于權力才能維持。其實,需要秩序的基本感情是唯一維護國家的東西,而這種感情乃是每個人都有的。”同樣,人們對于經濟秩序的追求與選擇又何嘗不是這樣呢?一個有秩序的社會就是以一定的道德和法律維系的,在這樣的社會中不管個人如何自私,他都得服從于秩序的要求,否則,他就無法和他人共同生活。人不能創造經濟秩序,但可以糾正、規范它。比如,當市場競爭出現壟斷時,多數人會感到不安,從感情上也反感壟斷現象。此時人們可能通過反壟斷法來規制壟斷,使市場競爭走向秩序化。經濟法無疑是維護經濟秩序的基本法。經濟秩序無疑是一個歷史性的范疇,此一時符合秩序的,彼一時可能會變得不符合秩序的要求。社會經濟的發展是以特定社會的經濟秩序的進步為基礎的,如果沒有經濟秩序,社會經濟活動就會陷入無政府狀態,當然也就不會有真正的社會進步。如果沒有一定經濟秩序的支撐,我們就會生活在一個瘋狂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我們會被反復無常且完全失控的命運折騰得翻來覆去,似同木偶一般。人類試圖通過一種理性的、有意義的和有目的的生活的所有努力,都會在一個混亂不堪的世界里受挫。”有了經濟秩序,我們就能夠按照各自的意愿去謀求我們的經濟利益,在不傷害他人、也不被他人傷害的氛圍里實現各自的夢想。但是,在現實的各種經濟活動中對秩序的追求,畢竟尚未普遍地成為個人努力或集團努力的一個有價值的目標。與秩序相對抗的情形始終是現實的一個方面,雖說這種對抗的程度和力量在不同的國家和在不同的歷史情形中不盡相同。這種對抗所產生的必然結果就是少數人乘機牟取暴利、聚斂財富,而多數人則為溫飽苦苦掙扎甚至一貧如洗,無可奈何。從此人開始變為財富的奴隸,本來的人不再是人,人作為人的意義和價值蕩然無存,人的尊嚴也被人自己踐踏得面目全非。這時有組織的國家就會為了社會整體利益,而通過法律這種正式規則來糾正被人為扭曲的經濟秩序,使其恢復到有序狀態。本來意義的經濟法就生成于這樣的經濟背景。那么今天的經濟法就更責無旁貸,它理應成為關懷人性、捍衛人權的正義之法,使人在受理性規則約束的經濟秩序中,實現人的價值,維護人的尊嚴。“一個人,一切欲望和情感都得到滿足和表達到恰當的限度,他的內部就達到和諧,在精神上很健康。一個社會也同樣,其中各式各樣的人的一切欲望和情感,都得到滿足和表達到恰當的限度,這個社會的內部就達到和諧,安全而有秩序。”中國的歷史早已證明了,當社會財富過于集中于少數人時,大多數社會成員就會處于危難境地,而這種情況是與中國人深層的感情相背的。如果我們的功績在于使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了,那么我們現在的責任就該是踐諾、實現共同富裕。記住中國的歷史或許會使我們免受許多現實的苦痛。
4結語
當今千變萬化的時代,經濟法以人為本的理念貫徹落實下來有很大難度的,一般人們都習慣性的依賴于現階段的經濟法,這是國家大力發展經濟的成果,這樣可以減少人力、物力資源的浪費,降低經濟運算中人工的失誤率,還能提高工作效率。經濟法的人本主義理念,涵蓋了以人為本的經濟體系下對各個方面的滲透。我們國家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要最大的體現人的價值,發揮人的作用,使社會各行各業、各個領域的人們都得到充分尊重,了解他們的思想,體現人本主義理念。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發順應時代發展的方向,掃除阻擋經濟法發展的一切障礙,從而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董立山.論以人為本法律價值觀的基本內涵及其在我國法治建設中的作用.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8(3).
[2]李龍、李玲.人本法律觀對社會主義法本質的再認識.山東社會科學.2018(3).
[3]楊三正.人本主義理念下的經濟立法宗旨.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