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新
新時代,要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十三屆全國人大的政府工作報告也將三大攻堅戰“作戰圖”和盤托出:推動重大風險防范化解取得明顯進展、加大精準脫貧力度、推進污染防治取得更大成效。國有企業認真做好內部風險管理與控制,事關企業的健康、持續、穩定發展和國有資產保值增值。
一、風險的基本內含
1、什么是風險?
2006年國務院國有資產委員會發布《中央國有企業全面風險管理指引》,將國有企業風險(business risk)定義為“未來的不確定性對國有企業實現其經營目標的影響”。
2、國有企業面對的主要風險?
當前形式下,國有企業面對的主要風險分為兩大類:外部風險和內部風險。
二、新時代國有企業的重大內部風險
1、戰略風險,是指國有企業在戰略管理過程中,由于內外部環境變化以及對環境的認知和適應能力的局限性,而導致國有企業整體出現損失和戰略目標無法實現的可能性及損失。即國有企業整體損失或戰略實現的不確定性。戰略風險是影響整個國有企業的國有企業文化、發展方向、生存能力和國有企業效益的重要因素,也是影響國有企業戰略發展目標、資源優勢及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2、安全風險和環保風險。國有企業管理實踐中,有“安全有要人命,環保是要國有企業命” 之說。安全環境保護就是通過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經濟的、科學技術等多方面的措施,保護人身安全和人類生存的環境不受污染和破壞;同時,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人類文明的發展,人類社會在自身物質得到充分發展的同時,還要高度重視保護和改善安全保工作,使它更好地適合于人類勞動和生活以及自然界中生物的生存,并極力消除那些破壞環境危及人類生存生活的不利因素。國有企業上下只有高度重視安全環保工作,人人時刻關注自身及他人的安全,及時淘汰落后設備,更新生產技術,環境治理設施齊全并正常運行,這樣,國有企業員工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才有保障,國有企業的經營環境才會更加穩定。
3、營運風險,是指國有企業在運營過程中,由于外部環境的復雜性和變動性以及主體對環境有認知能力和適應能力的有限性,而導致的運營失敗或使運營活動達不到預期的目標的可能性及其損失。
4、財務風險,是指國有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由于內外部環境的各種難以預料或無法控制的不確定性因素的作用,使國有企業在一定時期內所獲取的財務收益與預期收益發生偏差的可能性。
5、生產風險,生產風險是指國有企業在原材料、設備、技術人員、生產工藝及生產組織等方面難以預料的障礙存在,引起國有企業生產無法按預定成本完成生產計劃。具體內容主要涵蓋:原材料風險、生產設備風險、生產工藝風險、技術人員的獲得風險四個方面。原材料持續、穩定的供給應能得到保證,要防止原材料價格的變化對生產可能帶來的不利影響;國有企業現有的生產設備能否滿足新產品生產的要求,以及國有企業能否獲得新產品生產所必需的專用設備是決定國有企業生產能否正常進行的關鍵。生產設備的正確選擇對產品的生產效率及成本預算有著重大影響;產品的生產工藝應根據產品具體的性能要求,同時也應考慮經濟效益指標的情況下制定。如果生產工藝制定不當,可能使產品的次品率升高,產品質量下降;高新技術產品的生產一般對技術人員要求比較高,能否獲得滿足國有企業要求的技術人員是生產能否順利進行的關鍵。
三、新時代做好國有企業重大內部風險的幾點建議
1、建立風險管理體系,提升國有企業風險管理水平,是國有企業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
2、完善風險預警系統,建立建全風險預警機制和風險應急處置預案,從而為風險防范提供機制保障。為保證國有企業健康穩定發展,國有企業必須建立一套風險預警系統,制訂具有可操作性的風險應急處置預案。國有企業風險預警系統就是通過建立風險評估體系,進而進行風險預控,化解風險的發生,并將風險造成的損失降至最低程度的有效手段。該系統主要包括三個子系統,即風險識別子系統、風險評價子系統和風險預警子系統。
3、制訂風險管理制度,成立風險管理組織和管理機構,加強員工風險教育和培訓,從而提高企業員工的風險管理意識和管理水平。4、強化過程管理;過程管理和監督
5、風險轉嫁,手段和方法。
實施全面風險管理,國有企業應廣泛、持續不斷地收集與該國有企業風險和風險管理相關的內部、外部初始信息,包括歷史數據和未來預測。應把收集初始信息的職責分工落實到各有關職能部門和業務單位。
1、在戰略風險方面,國有企業應廣泛收集國內外國有企業戰略風險失控導致國有企業蒙受損失的案例,并至少收集與該國有企業相關的以下重要信息:國內外宏觀經濟政策以及經濟運行情況、本行業狀況、國家產業政策;科技進步、技術創新的有關內容;市場對該國有企業產品或服務的需求;與國有企業戰略合作伙伴的關系,未來尋求戰略合作伙伴的可能性;該國有企業主要客戶、供應商及競爭對手的有關情況;與主要競爭對手相比,該國有企業實力與差距;本國有企業發展戰略和規劃、投融資計劃、年度經營目標、經營戰略,以及編制這些戰略、規劃、計劃、目標的有關依據;該國有企業對外投融資流程中曾發生或易發生錯誤的業務流程或環節。
2、在財務風險方面,國有企業應廣泛收集國內外國有企業財務風險失控導致危機的案例,并至少收集該國有企業的以下重要信息(其中有行業平均指標或先進指標的,也應盡可能收集):負債、或有負債、負債率、償債能力;現金流、應收賬款及其占銷售收入的比重、資金周轉率;產品存貨及其占銷售成本的比重、應付賬款及其占購貨額的比重;制造成本和管理費用、財務費用、營業費用;盈利能力;成本核算、資金結算和現金管理業務中曾發生或易發生錯誤的業務流程或環節;與該國有企業相關的行業會計政策、會計估算、與國際會計制度的差異與調節(如退休金、遞延稅項等)等信息。
3、在市場風險方面,國有企業應廣泛收集國內外國有企業忽視市場風險、缺乏應對措施導致國有企業蒙受損失的案例,并至少收集與該國有企業相關的以下重要信息:產品或服務的價格及供需變化;能源、原材料、配件等物資供應的充足性、穩定性和價格變化;主要客戶、主要供應商的信用情況;稅收政策和利率、匯率、股票價格指數的變化;潛在競爭者、競爭者及其主要產品、替代品情況。
4、在運營風險方面,國有企業應至少收集與該國有企業、本行業相關的以下信息:產品結構、新產品研發;新市場開發,市場營銷策略,包括產品或服務定價與銷售渠道,市場營銷環境狀況等;國有企業組織效能、管理現狀、國有企業文化,高、中層管理人員和重要業務流程中專業人員的知識結構、專業經驗;期貨等衍生產品業務中曾發生或易發生失誤的流程和環節;質量、安全、環保、信息安全等管理中曾發生或易發生失誤的業務流程或環節;因國有企業內、外部人員的道德風險致使國有企業遭受損失或業務控制系統失靈;給國有企業造成損失的自然災害以及除上述有關情形之外的其他純粹風險;對現有業務流程和信息系統操作運行情況的監管、運行評價及持續改進能力;國有企業風險管理的現狀和能力。
5、在法律風險方面,國有企業應廣泛收集國內外國有企業忽視法律法規風險、缺乏應對措施導致國有企業蒙受損失的案例,并至少收集與該國有企業相關的以下信息:國內外與該國有企業相關的政治、法律環境;影響國有企業的新法律法規和政策;員工道德操守的遵從性;該國有企業簽訂的重大協議和有關貿易;該國有企業發生重大法律糾紛案件的情況;國有企業和競爭對手的知識產權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