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亞飛
(隱匠工作室 福建 莆田 351144)
木雕藝術是傳統繪畫藝術、地域文化、民間風俗的縮影,木雕在古代人們的生活中扮演著不可缺少的角色,從古建筑構件到賞玩工藝品、小物件,再到祭祀所用的法器、禮器,充分凸顯了古人對木雕這種藝術形式的喜愛,其中蘊含的鮮明審美和獨特趣味也充分反映了古人內心對美好生活的無限期望,在欣賞之時能獲得愉悅的藝術感受。

《大日如來》作者:許亞飛
木雕的題材多是以民間傳說、歷史傳記為基礎,以龍、鳳、仙鶴、喜鵲等祥瑞素材和圖案作為點綴,可謂豐富異常,充分表達了人們對幸福美滿、健康長壽的美好追求。此外也誕生了一些關于佛教、道教的木雕法器、禮器作品。如圖,《大日如來》釋迦牟尼佛的三身之一,五方佛之一,身呈黃金色,頭戴五佛寶冠,結法界定印,坐于八葉蓮華臺上。這些用于供奉的藝術作品風格莊重、技法精湛,堪稱木雕制作的巔峰作品,因此在佛教、道教的長期歷史中得以傳承下來,這也是諸多現代木雕作品多以宗教題材為主的原因。
木雕對技藝和造型的要求也是極為嚴苛的,可以說是達到工藝美學的極致。木雕的技法多種多樣,如浮雕、圓雕、平雕等,在這些雕刻技法的加持下,一件木雕作品才能表達細膩,栩栩如生。有的木雕作品能將恢宏的場景濃縮到細微之間,遠觀氣勢龐大,近看精巧細膩,可謂是由大到小、從抽象到具體的全方位欣賞,堪稱巧奪天工。木雕作品的材質也種類繁多,有的工匠利用不同材質紋理、色澤形態的選料能設計出活靈活現的藝術作品,如莆田的木雕工匠多以當地的龍眼樹根作為雕刻材料,充分利用其根部虬根錯節、形態百變的特點雕刻出富有當地特色、視覺沖擊強烈的作品,體現了鮮明地域文化和審美體驗[1]。
木雕藝術以其生動形象的表現形式和豐富有趣的寓意內涵所著稱,尤其擅長對歷史故事和民間神話的刻畫和呈現。古代工匠的巧思設計和鬼斧神工不禁讓人嘆為觀止,但令人遺憾的是,這種富有民族特色的藝術形式的傳承困難重重。在機器制造業高度發展的今天,原本費時費力的手工操作,機器只需要短短十幾個小時就能完美呈現。眾所周知手工制作需要花費時間成本進行精雕細琢,一般消費者在仔細考量后通常會選擇機器制造的產品,因此手工制作在市場上的份額被不斷壓縮,被低成本粗制濫造的作品擠占,傳統木雕作品的銷售利潤因此沒有保障[2]。
再者,因為手工制作的木雕作品不能大規模生產,傳統工藝的制作多以個體經營、家庭作坊為主,這種復雜的工藝或者技巧必須依靠父子或師徒的形式進行傳承。但由于手工制作專業性強、難度較大,對繼承者的要求十分嚴格,訓練培養的過程長年累月,十分辛苦枯燥,導致很多年輕人不愿意從事這一行業,即使是一些家族產業也無法得到年輕人的理解和認同,由此導致這門藝術的傳承人才青黃不接,可以說很難有合適理想的傳承人。
傳統技藝的傳承是需要發揮當地政府的積極引導作用的,尤其是像木雕藝術這種不能規模化生產、工藝較為復雜的藝術形式,大量的傳播和普及對提升木雕藝術在社會各界的知名度和認可度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政府務必要給予重視并樹立標桿,比如政府可以在高校中開展相應的民間工藝技術課程,通過專業的教育課堂進行傳播,吸引高素質的年輕人進入到這個行業。也可以將木雕藝術同當地旅游產業、文化產業相結合,如設立若干木雕民間作坊,邀請游客來親近木雕工藝、體驗傳統藝術;舉辦木雕藝術節,讓社會大眾更加了解木雕之美,相信傳統工藝與新興產業的融合和再造能夠實現民間文化遺產的創意新生。同時社會媒體也應當加大對木雕藝術的曝光度,如可以對木雕老藝術家的事跡進行采訪和報道,讓更多的人明白木雕藝術的無盡魅力和社會價值[3]。
傳統理念中百姓通常渴望健康長壽、喜歡喜慶熱鬧,因此傳統木雕作品通常以幸福歡樂的民間故事為主題并搭配多種鮮明的吉祥元素。木雕藝術的學習起初也是對這些傳統作品進行臨摹復刻,但是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以及新生事物的不斷涌現,人們的生活理念已經與過去大不相同了,如果不做出創新和改變是很難滿足現在的時代需求的。木雕藝術的宗旨在于展現符合時代的獨特藝術內涵和審美情趣,一味仿古反而有失當今的藝術實質,因此選材必須貼合實際、源于生活,清新可人的自然景觀或者頗具特色的民俗風情都是不錯的創作基點,隨著木雕藝術在國際社會上的普及和發展,也可以補充一些個性化、抽象化、異域特色的題材來豐富創造內容。
從設計和制作工藝上看,當下的新技術其實給木雕創作者帶來了很大的便利,不僅有效節約時間,雕刻的精度也能顯著提高,但在設計和制作的氣韻上有所不足。為幫助木雕技藝培養出真正的藝術家和傳承者,木雕的表現形式和風格特點必須要進行創新,尤其是應當同現代設計中先進理念進行融合,創作者應當發揮巧思將現代設計中的重構拆解、歸納抽象等創作手法合理應用到木雕技藝當中,并且西方視覺藝術中為表現維度空間所采用的夸張扭曲、點線統一等藝術手法在突顯木雕作品視覺焦點和層次感上均有幫助,因此藝術手法的融合必將成為探索木雕傳承和創作的新方向[4]。
制造業的產業升級使得傳統木雕手工藝面臨不斷衰落的窘境,為突破這一困境、保護并延續這一傳統工藝,我們必須要創新木雕藝術形式、重塑木雕藝術內涵。傳統木雕藝術和現代木雕工藝應當做到有機銜接、取長補短,木雕創作者應當結合時代特點創造出符合市場需求、內涵豐富的木雕作品,以此實現傳統藝術的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