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金金 王夢瑤
(同濟大學浙江學院 浙江 嘉興 314051)
在國際交流日益頻繁、多元文化相互激蕩碰撞的今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離不開以文化軟實力為重要內容的更加強大的綜合國力。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豐富的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和思想觀念,是人類非凡智慧的生動體現。當今社會,為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提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影響力,亟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鑄造。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蘊含著豐富的思想觀念、審美品格、人文精神、辯證思維和道德規范,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傳統文化創造性發展是實現我國文化自信的重要舉措。“非遺”文化是一種與人們生活密切聯系的多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的集合體與文化空間[1]。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能反映出每一代人的經濟和文化活動。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意義深遠。
我國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也取得一定成就。據官方統計,至2013年12月,中國共有37項傳統技藝和文化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世界上“非遺項目”最多的國家。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記載了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是最珍貴的文化財富。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蘊含中華傳統文化之精華,更承載著華夏民族精神之靈魂。對如此豐富的“非遺項目”不斷地進行挖掘、搶救,是大勢所趨。
中華傳統文化的發展離不開學校。學校作為對受教育者進行系統化、專業化教育的組織機構,是目前中華傳統文化最便捷有效的文化傳承場。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學校教育傳承方面面臨著連接斷裂、部分“非遺”與學校教育的內容適應度不強等問題。
學校教育在各學習階段之間因為缺乏銜接性,而出現“非遺”學習連接斷裂現象。國家在《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高度重視學校教育在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創新中的基礎性作用,對各級各類學校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都設定了明確的原則、任務與目標,力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始終貫穿于啟蒙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等各領域。但是,在現實生活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未能與學校教育完美銜接、融合,不同層次教育系統所具備的非遺傳承教育資源不盡相同,對其掌握程度也有所差異。這些差異的存在,導致學生難以獲得連續性、系統性和穩定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2]。例如,幼兒教育、小學教育和中等教育時期都開設了音樂課程,然而到了大學時只有音樂專業才會上音樂課。這種文化輸送上的非連續性導致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缺乏延續性。因此,理清學校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的內在聯系,構建系統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體系,各層次教育系統齊心配合、協同并進,是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學校教育中傳承的關鍵步驟。
弘揚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拓寬學校教育對象的文化知識面、提升其綜合素質,同時增強民族認同感。然而,現實條件下,由于學校教育開展的“非遺”文化進校園活動很難達到持續性、組織性的發展狀態,難以產生良好的合力作用。因此,“非遺”文化進校園活動難以真正獲得來自學校、教師和家長以及社會各界的全力支持[3]。
針對實際情況學校可以邀請傳統手工藝、曲藝繼承人做客校園;學校可有計劃地成立活動小組,擬定具體實施步驟,抽調老師負責管理。如:同濟大學浙江學院開設的“非遺課堂”,定期請不同的手工藝人做客校園,對有興趣的學生開展課程實踐,體驗“非物”制作流程,學生學會之后還可以參加學校開展的手工類志愿者活動,到附近的社區教小朋友,這樣就不斷培養新的“非遺”手工傳承人。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范圍很廣,不是所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都適合在校園宣傳。如:在一定程度上,音樂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學校教育傳承過程中的適應性不強。因為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具有堅實的群眾基礎,主要依托親緣、業緣或地緣傳承的方式開展傳承,其傳承內容具有地域性、個性化等特征。因此,學校應從實際出發,選擇一些實踐性較強、趣味性突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傳統工藝制作、戲曲、鄉俗語言等增添學校教育的樂趣,從而使得“非遺”更加融入校園。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系統的、整體的文化現象,它不僅僅是一件件體現文化傳統的產品和作品,更是隨處可見、觸手可及的生活。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是不斷融入人們智慧、才藝和創造力的生動實踐。要支持“非遺”回歸社區、回歸生活,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千家萬戶的日常生活中得以體現和傳承,并成為當下的生活方式[6]。文化部部長雒樹剛指出,做好文化遺產工作的核心就是要圍繞“保護、利用”這四個字,文化文物部門需把責任落到實處,在“保護好”我們的文化遺產的同時又要使其“活起來”。
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場所,學校肩負著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遞給每一個學生的歷史重任。積極開展“非遺”文化進校園活動,不僅有利于教育對象認識“非遺”文化的深刻內涵和重要價值,更能夠激發其內心深處的民族自豪感與愛國主義熱情,是一項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關鍵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