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林芳


摘 要:近年來,高校擴招和經濟的發展給就業形勢帶來了深刻的影響。本文以河南省大學生求職需求為研究視角,對河南省高校進行問卷調查,針對學生和家長對求職時間、求職類型、求職平臺和畢業后第一選擇進行分析和相關的對策研究。
關鍵詞:大學生 求職需求 大學生與家長差異
創新是引領國家發展的第一動力,大學生對于國家戰略目標的實施起著核心作用,是國家實現可持續競爭優勢的主要部分。針對大學生就業,國家實施了一系列相關政策,不斷鼓勵創新創業,出臺相關財政政策和創新戰略。伴隨大學生、高校擴招等因素為就業形勢帶來沖擊。
河南地處中原地區,是人力資源大省,勞動力資源接近6600余萬人,共有本科院校71所,大專院校82所。2015年,河南省應屆高校畢業生近50萬人,加上往年未就業高校畢業生6萬人左右,需要就業人數達56萬多人,約為城鎮每年新增就業人數的一半。大學生就業的供需問題一直面臨挑戰。本文從河南省大學生及家長角度出發,針對大學生就業需求進行分析,并且提出相關對策。
一、求職需求數據分析
針對河南省普通高校學生及家長進行隨機問卷調查,共得到1449份數據,其中1289份學生數據,160份家長數據。
(一)數據解讀
1.對大學生求職時間的調查結果表明.44.37%的學生家長和48.72%的大學生選擇在畢業前半年進行求職。29.37%的學生家長和21.64%的學生希望在畢業離校后求職,較小部分的希望留到企業實習或其他。學生和家長都希望在畢業前半年開始尋找工作。
2.對學生職業生涯第一站城市的選擇結果如圖1所示,河南省大學生和家長對城市的選擇存在差異,超過一半的家長希望孩子可以留在家鄉或鄭州及周邊城市,學生的主要求職需求分布在北上廣深,其次是鄭州及周邊城市。
3.對大學生職業性質類型的調研結果如圖2所示,家長對孩子職業類型的需求70%以上分布在政府事業單位或則國企央企,除去這些體制內工作外,大學生對中國一流名企和國際一流外企有一定的傾向。
4.對于本科畢業后的第一選擇調查結果顯示.55.62%的家長希望孩子考研.39.37%的家長希望孩子直接就業,對于大學生而言,43.38%的學生選擇直接就業,43.37%的學生選擇畢業后考研,調查結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考研似乎成為部分大學生應對激烈的就業環境的選擇。
(二)需求分析
1.在求職時間上,家長和學生的選擇大部分集中在畢業前半年開始求職,一方面可以盡快安定下來,使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實際訓練有機結合,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學校的秋招拓展求職渠道,盡早發現合適的就業機會。
2.在職業性質類型上,對于家長而言,穩定性的工作是首選,對于學生而言,穩定性的工作之外就是一流的企業。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企業對高校畢業生的接受需求不斷降低,一些國有企業、各級政府單位、國有單位等不但對高校畢業生需求沒有增加,反而有相對減少的趨勢。
3.在求職平臺上,河南省處于中原地區,相對沿海地區而言,家長思想較傳統,缺乏大局觀,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就近發展。對于大學生而言,北上廣是他們的首選,他們希望更高的平臺和更優質的資源。一方面,實際就業結果和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意愿有很大的差距,非國有企業已經成為吸收大學生就業的主要渠道,但大學生認為這類企業既無高資又不穩定。另一方面,大學生和家長在求職城市方面存在差距,這種矛盾對大學生就業平臺的選擇存在一定程度的制約效果。
4.畢業后考研已經成為大家應對競爭激烈和企業聘用標準高的另一途徑,家長的主要需求是讓學生考研,學生對待考研和工作的態度具有一致性。目前考研人數比例逐年增加,從側面表現考研是針對企業招聘高標準和就業形勢嚴峻的表現。
(三)目前河南省大學生在求職方面的主要問題
1.自我設限過高。對于自己以后求職平臺要求過高,針對目前就業形勢,對自我能力缺乏準確性認知和分析。
2.匹配度差。高校畢業生所學專業與企業用工崗位不匹配,適合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崗位供給有限,使高校畢業生求職擇業受制約。
3.在求職城市平臺的選擇上大學生和家長存在矛盾。家長要讓孩子就近發展,離自己較近,但大學生希望去更大城市實現自己的抱負。
4.就業認知問題。部分學生選擇北上廣較高的平臺和穩定性、體面性的工作,對于職業城市和類型缺乏正確的就業觀,對于非公有制經濟缺乏正確的認知,致使就業市場出現供需失衡問題。
二、對策研究
(一)學生
1.理論知識要與社會實際相聯系。首先,掌握牢固的專業知識,分清每個知識理論應用的場景。其次,關心社會時事政治,對于所學理論知識要加以吸收和消化,將碎片化的信息整理成為自己的知識庫,針對社會熱議事件,從專業角度分析,加深對專業理論知識和社會事件的了解程度。
2.認清自我。了解自己所在專業的未來發展方向,分清自己感興趣的行業,注意自己的前途事業與自己興趣的區分,重點學習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和課程。對于自己的期望要切合實際,企業所需高層次人才有限,剛畢業時應給自己更大的發展空間,正確認知職業城市和職業類型。其次,面對就業中出現的問題積極對待,每一次失敗都是學習。
3.多與家長溝通。首先要與家長多交流目前社會形勢和就業情形,很多家長傳統思想觀念根深蒂固,想要改變他們的想法存在一定困難,大學生應該盡量主動跟家長表達自己的就業需求和方向,讓家長們了解自己。其次,要勇于承擔責任,讓家長看到自己成熟獨立的一面。
4.正確對待考研和就業。2017年考研人數201萬,2018年考研人數達到238萬,考研增長率達到了18.41%.考研形勢依舊嚴峻,面對激烈的就業環境,大學生應該正確認知考研和就業兩者的關系,明確自己的方向,不要為了逃避就業而選擇考研,每一次選擇都應該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5.發揮個人才能,積極創業。在大學期間,除了理論知識的學習,還要培養自己的創新創業素養,積極參加各級組織舉辦的挑戰杯等競賽。其次制訂自己的短期、中期和長期職業生涯計劃,每年切合實際進行調整和改進。目前國家對創業的支持力度較大,大學生可以順應時代潮流進行創業嘗試,培養自己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二)家長
1.多與孩子進行溝通。了解目前大學生的就業形勢和問題,多和孩子進行溝通,相信孩子的能力。
2.給學生合適的就業自由,在就業城市的選擇上可以給予孩子一定的空間,讓孩子去闖一闖,家長的每一次放手都是孩子的一次成長。
(三)學校
學校的意義在于教書育人,傳播先進文化知識,培養人的知識素養,為社會做貢獻。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學校的教學方式和課程內容存在滯后現象,為了讓大學生緊跟時代趨勢,學校應該從以下兩個方面做起。
加大高校課程改革力度,立足于實施素質教育。
1.精修課程。(1)學校教學內容不能與現實生活脫離,培養學生利用所學知專業理論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目前,一些學校存在一些課程不僅不能促進學生專業知識和素質的發展,反而在一定程度上給學生帶來負擔,高校應該合理安排課程,構建個性化課程體系,推進學科融合發展,打破學科界限,融合各學科知識,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力。(2)提高師資素質和水平。對教師進行定期的綜合培訓,提高教師專業素質和師德水平,引導教師樹立尊重學生、平等對待學生的教育理念。在課程上,使課程內容和學生情況相結合,針對學生的特點進行課程內容的增添和修改,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2.調整教學方式。(1)實施“互聯網+教育”的模式,注重教學方式與現代科技的結合。文科類學生可以通過VR等技術對社會情形進行分析,進而鍛煉邏輯思維。理工科類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進行模擬實驗,多維度地對所學知識進行感知,通過互聯網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2)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調整自己的角色,發揮組織者的作用,通過小組合作、實戰模擬等方式提高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責任感。
(四)政府
1.擴大就業市場。河南省是人口大省,除去城鎮化帶來的就業問題,高校大學生面臨很大的挑戰。政府要重視民營企業的發展,通過相關財政政策和稅收政策為民營企業的發展增添活力,幫助大學生更好地拓寬就業市場。
2.完善創業環境。依靠河南省的鄭洛新自貿區等為大學生創業優化環境,為大學生自主創業提供優質的環境。通過合適的方式為大學生提供就業知識和創業法律知識指導,為大學生的發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3.加快河南教育結構調整。大力促進職業教育發展。要把職業教育納入河南省教育發展規劃并優先發展,積極引導校企合作,加大區域急需的專業技能型人才培養力度。落實大學生創業相關政策,增強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契合度。調整教育結構布局,積極調整專業類別結構,使各專業能夠適應時代發展趨勢。
4.促進校企合作。積極引導企業和高校進行合作,一方面為河南省大學生的就業提供更加廣闊的空間,另一方面留住優秀人才,將高效優質畢業生留在河南省,為河南省的發展增添活力。
參考文獻:
[1]河南省統計局.2016年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6.
[2]高曉康,李超峰,大學生就業形式分析與對策[Jl.西部皮革,2017,39(10):216.
[3]董兆波,大學畢業生結構性失業的現狀與個體應對策略[J].現代管理科學,2008(01):117-119.
[4]金志成.圍繞“一主兩翼”培育核心素養[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7(04):75-76,9.
[5]郭書克.供給側改革對河南省就業結構的影響及對策[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36(04):1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