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月 馬金鐘
摘 要:本文通過文獻分析法和實證調研法對高校教師的教學能力進行研究,分析教師能力結構的變遷和發展趨勢及高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結構的現狀,并結合對信息化教學理念、資源整合能力和教學實施能力的要求對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結構進行新的詮釋,最后提出優化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結構的策略,即通過培訓或進修、自主學習、網絡教研等方式拓寬高校教師教學能力培養渠道,培養新時代高校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
關鍵詞:信息技術環境 高校教師 教學能力結構
在我國信息化建設的推動下,教學技術水平逐步提升,網絡教學在高校全面普及,突破教學的現有控制,大大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學習效率,學校教學方式出現新的變革。比如利用微課實施翻轉課堂教學,利用教育云平臺資源進行課堂教學和在線討論,學生利用平板等移動終端進行自主學習,新的教學形式和問題都是教師以往不曾遇見的。信息技術為教學方式的變革提供了技術支持,更加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高校教師應該順應時代發展,提高教學能力。那么,信息化環境下的教學能力具體包括哪些能力,如何培養這些能力呢?探索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結構并尋求優化這一結構的路徑成為現代教學信息化發展的新課題。
一、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內涵
信息化教學是從信息技術應用視角分析教學過程。與以往的教學模式相比,信息化教學是一種基于信息技術應用的新興教學模式,顯著特征是以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為支持。在這種模式中,高校教師要具備應用信息技術培養自身教學意識、方法及技能創新的能力。換言之,在信息技術環境下,高校教師應有一定的信息化教學能力,促進教學內容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
在以往的教師知識領域中,教師要具備學科專業知識(即內容知識)和有關的心理學、教育學知識(即教學法知識)。主要側重“傳道、授業和解惑”,教學內容以教材和大綱為主,較單一,教學手段是在黑板上板書。這種教學方法忽視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很難取得理想的教學結果。隨著21世紀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新時期的教師要具備信息化教學能力——TPACK,即“技術、教學法和內容知識”,需要教師把技術、教學法和內容知識有效結合。在這種要求下,教學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突出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而教師則由課堂教學的主宰逐漸轉變為學生主動學習的引導者。
二、高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結構要求
1.信息化教學資源整合能力
信息化教學資源越來越豐富,為了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應對其規范化整合,促進信息的交流共享。教育信息資源整合,具體來講就是將教學過程中的文本、圖片、視頻等資源轉化成網絡學習資源,促進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深化學生的學習能力及創新意識。信息化教學資源的整合要遵循“統一規劃、統一標準、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的原則[2]。信息化資源的整合可以整合成專題學習網站、個人網站或者博客、精品課程、網絡課程和網絡教學平臺等方式。
2.信息化教學實施能力
信息化教學最關鍵也是最為核心的環節就是信息化教學的實施。信息化教學的實施重在信息化教學實踐,因為這是教師教學的生長之域,其中的反思則是信息化教學能力的發展之源,所以信息化教學的實施要注重實踐和反思。
信息化的教學能力與現實的教學環境和條件是不協調的,即現實教學條件和環境不能完全滿足信息化教學的順利開展,這種能力的轉化是基于教學實踐的。在實施能力培養上,應該引導教師通過學習模仿、遷移學習等教育教學技術、信息技術和學科教學方法學以致用,促進信息化教學知識和技能的應用。
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培養能促進信息化教學技能體系和信息化教學實踐的融合,信息化教學的實施是一個持續不斷、貫穿始終的過程,因此在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將理論化進行教學實踐,摒除簡單的技術性,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學生的指導、對自身的反思,進行成長的智慧型教學實踐。同時,教師要認真傾聽,加深對教學知識體系的理解,將信息化教學進行知能轉化達到最優化,順利地生成實踐化理論。在教師反思過程中,要將自發式反思和培訓式反思相結合,現場實時討論和集中交流相結合,基于“實踐一反思一再實踐”的策略提高信息化教學的實施能力。
三、高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結構優化的路徑
I.加強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培訓和專業進修
在我國現階段信息化教學中,由于我國教育改革起步較晚,教育信息技術和教育管理理論不斷更新和發展,造成我國信息化教學困惑不斷增多,職能培訓和專業進修是解決此種問題的有效辦法。但我國教師培訓方式單一、沒有統一化的標準、效果不理想,限制信息化教學進一步發展。所以,在培訓和專業進修實施中要制定出統一的標準。
在培訓主體上,首先要培訓學校的骨干教師,對他們的信息化教學能力進行全面培訓,然后充分發揮他們的榜樣示范作用,讓他們對這種專業的培訓進行傳承,回到學校后對其他教師進行全面的培訓和指導,帶領身邊同事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進行信息化教學實踐和提升。
2.開展相關研討會深化信息化觀念
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提升除了進行專業培訓外,還要大力進行信息化教學交流,即開展信息化教學的研討會深化信息化教學觀念,從思想觀念上讓教師理解信息化教學、推動信息化教學和發展信息化教學[3]。
信息化教學的方法、理念和標準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教師之間、學校之間要對此進行定期交流和研討,指出并解決信息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提出信息化教學發展的新路徑,讓不同的教師和學校之間取長補短、共同促進,讓信息化教學中新的觀念深入每一個教師心中,并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努力實踐,真正實現信息化教學理念和行動的融合和統一,從而發展本質性的信息化教學。研討會要分時定期展開、分層次展開,讓信息化教學觀念貫穿每一位在職教師的教學中,這樣可以盡力確保信息化教學實施的全面性和深度性。
3.自主學習優化專業知識與技能
對于高校教師而言,要提高自身的技能和教學水平,必須自主學習和優化專業的知識和技能。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形成特有的信息化教學智慧和能力。教師要在學科教學中努力抓住機會,努力嘗試自我為中心的發展模式,因為這是教師努力提升自我的重要渠道。在這種背景下,信息化教學能力是在信息化教學和實踐的有機統一中提升的。并且教師在提升過程中要努力做到善始善終,持續不斷地實踐和學習,將信息化教學能力轉變為自身的文化自覺,除此之外,教師還要注意聆聽和總結,加深對信息化專業知識的理解,促進教學能力提高。
在具體做法中,教師可以申請參加信息化教學能力培訓和專業進修,在開闊視野的同時,加深對信息化教學理念的理解:同時教師可以主動與周邊同事進行信息化教學研討,將自己的想法與各位教師進行探討,并有針對性地在課堂上實施:最后,教師還可以通過與學生交流總結出教學實施中的不足和問題,并在今后信息化教學中逐步改善,使信息化教學能力持續提高。
四、結語
信息技術環境為高校教學水平的提高創造了條件.對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的結構調整提出了挑戰。高校教師要通過培訓或進修、自主學習、網絡教研等方式,不斷掌握新理念、新技能,不斷吸收現代優秀教師的教學方法,讓自己不斷成為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學習資源的創建者,才能在新時代的發展中成為合格的高校教師。
參考文獻:
[1]聯合國科文組織,馬蘭,唐玉霞,《信息與傳播技術教師能力標準》概覽——政策框架、能力標準模塊和執行指南[J].遠程教育雜志,2009(2):3-10.
[2]趙健,郭紹青,信息化教學能力研究綜述[J].現代遠距離教育,2010(4):55-57.
[3] Mishra P_ Teachers'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and Leaming Activity Types[J]. Joumal of Re-search 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2009 ,41(4): 393-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