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梅
摘 要:在新課改初中歷史教學中,高效的教學模式是激發學生歷史興趣,提高歷史成績的有效手段。本文從當前初中歷史教學模式出發進行分析,以提高初中歷史教學水平,從整體上提高學生們的綜合素質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初中歷史 教學模式 新課改
新形勢下,我國社會主義經濟蓬勃發展,每一門學科都在合理創新,初中歷史也是如此。通過長時間的分析和探討,依據學生的水平,再加上初中歷史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運用新型創新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和水平成了最主要的課題之一。
1.當前初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傳統教學模式無法跟上時代的步伐,一方面,新課改的提出大大增加了傳統教育教學的沖擊力度,要始終堅持以學生的能力培養為基準。但傳統教學模式都是以單一的課本知識授課為主要出發點,不符合新時期教育部對歷史教學的實施要求。另一方面,傳統的教學模式是阻礙學生向前發展的壁壘,不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在具體實施領域難以培育出具有創造力、想象力和創新能力的學生。教師應充分應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模式,在初中歷史教學新階段,提高學生的自主能力,用新的模式理念進行教育教學,充分提高整體發展水平。
2.課改下初中歷史教學模式優化策略
2.1初中歷史教學應采用翻轉課堂模式。
翻轉課堂對學生的課堂行為進行充分調動,使其主觀能動性大大提升,讓學生處于主導地位,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發展自我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翻轉課堂轉變學生在課堂上的主要環節,在教師上課之前合理地引導,使學生更好地在課堂之前學習,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在課堂上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學習表現出的難點問題進行講解,提高教學水平。在教學環節中,教師可以進行歷史相關題材的視頻播放,影視播放,用微課的形式進行合理化教學,主要通過新形式傳輸知識,以簡短有力的形式進行引導,不用太多時間就讓學生們掌握知識。
歷史是看不到摸不著但有充分依據考證的一門學科,學生在理解和掌握上存在一定的困難,教師在搜尋歷史相關資料時一定要充分考慮適合學生理解和掌握,從學生角度出發。例如學習中國近現代史的時候,運用視頻和教材相結合的方式,將教學內容以視頻形式展現出來,盡可能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防止由于視頻過長產生情緒低落,大大降低教學質量和效率。
2.2初中歷史教學應采用小組合作模式。
小組合作的新型模式是培養學生自由發揮和合作精神的有力方式,這在我國課堂教學中是常見的形式。面對傳統教學,小組合作有利于學生的能力培養,不僅停留在對知識的掌握階段。初中小組教學模式是十分重要的模式,讓學生明白團隊協作的強大力量,讓學生們共同探究和談論歷史課題,大大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分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能力合理分組,提高小組合作學習水平,培養學生的溝通協作能力,整體上帶動每個學生合理化學習,進而提高整體水平。首先需要老師對學生進行了解,對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學習方法、學習態度進行充分挖掘,根據學生的不同水平合理化分配,讓優生帶后進生共同進步。在教師分組完成之后,選出一名能力稍強的學生作為組長進行督導監督,對教師下達的任務和總體知識以分小組的方式抽查和引導,讓他們掌握知識,充分理解知識。教師應該對各個小組進行合理的評價和鼓勵,激發學生的研究興趣,通過這種方式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人際溝通和團隊協作能力,在充分學習知識的同時強化其他方面的能力。
2.3初中歷史教學應采用情境教學模式。
初中歷史教學與生活中的其他事物聯系較遠,初中生的經驗和閱歷不多,對待歷史知識學習難免無從下手,無法合理地掌握和理解一些久遠的事件的意義。傳統教學側重對學生掌握知識能力的培養,并沒有對其思維導向作正確的引領和引導,教學枯燥單一,使學生在課堂中不能盡情發揮主動性,大大降低學習歷史的興趣,導致學習成績普遍下滑。采用情景教學方式提高教學內容的親和力,運用圖片、視頻、音頻、多媒體等新形式,鼓勵學生在這種情境中思考、探索、討論,讓學生自發換位思考,強化學生的理解能力,提高知識水平。
3.新課改下初中歷史教學模式與教學評價的創新改革
3.1樹立正確的歷史教育價值理念,提高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
教學需要一步步進行系統性的生化和優化,有利于在教學階段進行歷史教學評價,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和學習歷史的動力與水平,為培養高素質的學生奠定良好的基礎。在初中歷史建設中,教學的合理切入點是系統化地提高初中歷史教學的整體水平,改變學生對歷史的認知,有效地將歷史的教育價值觀直接呈現出來,保障學生有正常的歷史核心素養和理論基礎。在傳統教學當中,做好相關考核和評審制度,不能僅僅通過對學生的書面成績的客觀性認識一概而論,一定要系統化地、全面化地考慮綜合性質,保障教育教學質量,通過對教師多種教學能力和教學方式的評判,準確提高教師的管理效能,不能單一地從教師的課堂生動性進行評判。新課改下,歷史教育者一定要深化改革對傳統觀念的認識,優化教學方式和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當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強化學生與教師之間溝通交流的方式。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保障學生充分發揮主動性。教師一定要有效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實際能力進行系統化的引導和積極有效的挖掘指導,保障每一個學生有效地將學習方式和學習理解能力全方位地融合與貫通,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
3.2重視課堂互動即時性評價,營造良好的歷史課堂氛圍。
新課標指出,在歷史教學中注重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的督導和相關評價是目前教師最主要的切入點和出發點,在歷史教學中進行系統化的學習過程和結果的評價,要積極有效地總結學生的及時性評價,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在課堂上引導學生交流和互動,積極有效地促進學生發言,保障學生能夠增強自信,使歷史能力弱的學生得到有效管理,有效調節學習氛圍,在良好的學習環境中,教師通過輔導和糾正的方法改善學生的不良學習習慣,全方位多角度地提高學習能力與技術,保障學生愛學歷史,真正享受歷史,感受歷史的文化魅力,增強民族的自豪感和光榮的使命感,真正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
3.3采用多元化的成績評價方式,全面提升歷史教學成效。
目前歷史教學改革的側重點是提倡多元化的評價與要求,教師要積極有效地提高每位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熱情,保障其系統化地應用豐富多彩的評價材料,對學生的整體歷史成績進行評價,不能單一地從一個方面進行分數的點評,一定要切合實際,保障成績的多維度、廣度,提升可信服度。教師要在歷史課程當中進行相關的實踐能力和綜合性的歷史知識的全方位總結,保障歷史課外活動的整體性和學生之間的共同評價能力。比如對于學生的平時成績和最終考核成績來說,要積極有效地將課堂回答內容和作業完成情況進行比重調節,作為學習評價和學期最終總結的新手段和措施,將其納入學期總成績的行列,保障其有效落實。與此同時可以將自我評價和教師的統一評價相結合,采用多元化的成績評價指標,幫助教師有效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保障學習效果和教學效率。
4.結語
針對課程教學現狀,應充分依據學生的水平和能力,大大提高自主探究能力,培養歷史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水平,為未來歷史課程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陸啟連,新課改下初中歷史教學模式的相關探討[J].新課程(中學),2018(06):28.
[2]魯逢斌,探究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創新[Al.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第十二卷)[C].2016.
[3]江海云.新課改背景下的中學歷史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研究[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SI).
[4]劉艷玲.淺析新課改環境下初中歷史教學模式[A].北京中外軟信息技術研究院,第三屆世紀之星創新教育論壇論文集[C].北京中外軟信息技術研究院,2016:1.
[5]李永賢,關于新課改下初中歷史的教學模式探討和教學評價[J].新課程(中),2018(0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