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滿
摘 要:轉型發展是當前地方性本科院校的生存之道。高校師資隊伍中的青年教師是轉型發展的主戰力。如何對青年教師進行培訓,是影響地方性本科院校如何成功轉型的關鍵。現就青年教師現狀和特點進行分析,研究轉型發展下青年教師的培養對策。
關鍵詞:轉型發展 地方性本科院校 青年教師
20世紀中期以來,我國信息化中高速發展,產業逐漸從低端發展到中高端。隨著信息化產業不斷發展,高技術和高素質人才缺乏。雖然國家大力發展和扶持各級各類高校,高校不斷擴大招生。到2018年,約80%的初高中畢業生能接受中高等教育,但依然存在大學生畢業就業率低、專業不對口、企業第一線技術用工難等問題。充分說明大部分高校培養的人才與地方企業需要人才不匹配,甚至是天壤之別。不僅造成人才的浪費和經濟的損失,還給社會增加了不穩定因素。
直到2015年,教育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發布了《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該指導意見明確提出了地方性民辦高校應將辦學思路轉到服務地方特色的經濟發展上,轉到培養企業需要的應用型技術人才上,轉到增強學生創新創業及就業的能力上,打造地方性院校辦學的鮮明特色,提高地方性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和區域創新發展的能力[1],切實推動自身的轉型發展。
地方性本科院校轉型的重要途徑是培養一批優秀的青年骨干教師。在大部分民辦高校中,青年教師是教師隊伍中的主戰力,決定著學校的辦學質量、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是學校轉型發展的攻堅力量。因此,有必要對青年教師的培養問題進行研究。
1.地方性高校教師隊伍現狀[2]
研究發現,地方性民辦高校教師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是高校應屆碩士博士畢業生。他們從學校畢業直接進入高校教師崗位,走上三尺講臺,理論基礎雄厚,但沒有社會經歷,也沒有企業工作經驗。二是高職稱教師。高校聘用高職稱教師一方面為了學校發展,另一方面為了合理化學校的師資結構。對于他們是否有企業工作經歷和實踐能力沒有充分重視。對于轉型發展學校來說,這種師資結構是極度不合理的,尤其青年教師隊伍來源單一,“雙師型”意識薄弱,實踐應用能力不足。造成這種現象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1青年教師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師進行教學行為的指導思想,沒有正確的教育理念或者先進的教育理念,教書只是“教書”。一些青年教師部分畢業于學術型大學,對新形勢下地方性高校的辦學理念缺乏了解,對轉型發展認識不到位,對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及模式理解有偏差,同時他們早期形成的固有教育模式短時間內很難轉變。在教師發展規劃中,以學術研究為主,以自我發展為主,對應用性教學和自身實踐能力提升的意識淡薄、缺乏主動性,對學生的發展毫無關心,缺乏社會責任感。存在“重學術,輕教學”的錯誤教育理念,課堂教學隨意性較強,容易出現照本宣科的現象,背離高校教師這一神圣職業的角色定位。
1.2青年教師的現實之困
10年前,本科畢業當教師是家族的榮譽,10年后,博士畢業當教師家人卻難以啟齒:10年前,讀書可能改變一個貧困家庭的命運.10年后,獲得高學歷可能使貧困家庭雪上加霜。高校青年教師理應稱為社會精英,通過傳道授業解惑,實現知識報國。而現實有時候卻讓部分青年教師未富將老,未老先衰,教師職業難以成為他們引以為傲的事業。據報道,不少青年教師通常做最累的活,干最多的工作,拿的工資最少。由于個人收入、婚戀、住房、職稱評定、科研與教學等問題加上學校考核指標紛繁,青年教師處于社會邊緣,很難做到用心教書,“靈魂的工程師”難以拯救自己的靈魂。
1.3學校的制度
地方性高校正處于轉型發展初期,對于雙師型教師隊伍不夠重視,相應的制度建設不完善。雙師型教師不僅需要比一般教師擁有更豐富的理論知識和較高水平的實踐能力,還需要有企業工作經驗或了解企業在現代經濟環境下的發展形勢,甚至需要到企業掛職學習和工作。學校相應制度不完善直接導致雙師型教師的引進和青年教師對雙師型教師的認識不足,讓他們沒有機會和良好平臺進入企業鍛煉。這樣在生活和工作的高壓下,有部分青年教師難以投入熱情于轉型發展中。
2.地方性高校青年教師的特點
2.1較強的溝通能力
地方性本科院校的青年教師通常畢業后直奔工作崗位,他們陽光、開朗、有活力,和學生的年齡差較小,比較容易理解學生的想法,與學生進行良好的交流。可以通過融入學生學習和生活,不斷反思教學和育人過程,從而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和對學生的管理能力。
2.2堅實的理論基礎
地方本科高校的青年專職教師一般具有研究生以上學歷,擁有扎實的學科背景知識、領先的學科前沿理論、廣泛的現代科學知識。他們在教學過程中將書本知識和當前社會科學充分結合并利用現代教學手段傳授給學生。
2.3較高的工作熱情
青年教師一般具有較強的上進心、好勝心和求知欲。工作中,他們熱情高、干勁足,不斷吸收新知識和向老教師們學習,希望盡快融入學校、勝任本職工作,為自己的職業和單位增添光輝的一筆。同時青年教師具有前衛的思想,與學生相處容易產生共鳴,促進教學。
2.4良好的接受能力
青年教師對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強于老教師,比如大數據互聯網+下的課堂新模式——翻轉課堂、慕課等,有利于促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同時青年教師能夠虛心接受領導和同事的指導,快速成長為青年骨干教師。
3.轉型背景下青年教師培養對策[s]
在轉型發展中,青年教師勢必是地方院校的主戰力。基于以上特點,我認為對于青年教師的培養不僅要從思想上引導,還要對其業務能力進行培養,使他們全身心助力學校的轉型發展。
3.1強化青年教師教育事業發展意識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理想信念是一個人的政治靈魂和精神支柱。青年教師是否具有理想信念關系到在課堂上能否堅持正確政治志向,站穩政治立場。
在學校轉型發展中,青年教師要加強自身理想信念教育,將自己的理想信念與學校發展、國家教育緊密結合,關注教育強國強校。同時,高校應主動引導青年教師系統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重要講話,堅定青年教師投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決心。同時運用高校學科和人才優勢,發揮基層黨組織作用,采用報告會、座談會、研討會等有效的學習方式樹立青年教師的理想信念。通過新媒體,向青年教師推送弘揚教育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的優秀教育人物和教育事跡,發揮榜樣作用。
3.2完善評估機制和激勵機制
高水平的地方性本科院校不應該單純用期刊的排名判斷評估教師的科研成果,還應該與多元化社會相呼應,結合教學質量、師德師風對教師進行全面的評價。這樣不但能合理化評估教師各方面能力,還能提高學校辦學質量,為地方培養更合適的技術型和服務型人才。
學校應完善激勵機制,制定合理的績效評價體系。鼓勵青年教師到國內外知名高校訪學、同類院校參觀學習、參加教育機構組織的相關培訓和到企業掛職學習等,并設立專門的青年教師成長基金,在工作量計算、科研經費、職稱晉升和年度考核等方面給予支持,為他們創造優良的教學科研環境,充分調動青年教師轉型發展的積極性。同時制定相應政策留住人才,形成人才強校的氛圍,促進高校長遠發展。
3.3制定嚴格的教師培訓制度
地方性高校培養青年教師的途徑主要是培訓進修:一種是校內的培訓,包括開學培訓、期中培訓、春秋季培訓等。一種是校外培訓,包括全國性的教師培訓、知名高校舉辦的某專業知識培訓、學術研究協會舉辦的研究方向培訓、高校相關部門組織的培訓等。由于沒有健全的制度規定這些培訓與青年教師的職稱晉升、年度考核等有關,參與培訓的青年教師只是流于形式完成學習,沒有實質性的收獲。因此,地方性院校應該制定完善的積分考核制度,并嚴格執行,要求青年教師在一定時間內完成相關任務,獲得相應的積分。只有當積分到達一定數量后才能晉升、評獎評優等,提高教師的緊迫感和積極性,同時對學校的轉型發展也有重要意義。
3.4實施有效的雙導師制度
青年教師有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匱乏的企業實戰經驗。相對于老教師而言,他們缺乏的只是教學經驗和課題研究經驗。實行校內專業導師制可以讓青年教師全面系統地掌握要承擔課程的教學大綱、課程內容等。通過研究學習優秀老教師上課、定期與老教師溝通交流,捕捉老教師們的優點,結合自身長處提高教學能力。相對于企業來說,青年教師缺乏實踐經驗,課堂上多數是空談理論。實行校外企業導師制可以讓青年教師實實在在將知識運用起來,掌握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方式,豐富實踐經驗,了解企業發展規劃、企業發展需要人才類型、及時調整教學方向,為地方培養更匹配的應用技術型人才。
4.結語
地方性高校以轉型發展為契機,認真抓好青年教師的培養工作,不僅是學校轉型發展成功的關鍵,還是高校可持續發展的源源動力。當然青年教師必須以自身職業發展促進學校發展,爭取雙方實現共贏。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Z] .2015-10-23.
[2]王桂紅,轉型發展背景下地方高校青年教師培養研究[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17(5):57-60.
[3]肖春梅,韋暉,論轉型發展背景下新建本科高校青年教師職業發展的有效途徑[J].河池學院學報,2016(6):9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