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錦錦

摘 要:語言是社會發展的產物,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發展,本文首先從歷時的角度對漢語“萌”的字義演變的古今詞義進行梳理和探討,繼而從共時的角度對現代漢語中“萌”字的用法進行分類研究,探究其演變的動因以及新義的來源和用法,對“萌”字的詞義進行綜合分析。
關鍵詞:“萌”字;演變;發展
近年來,隨著網絡的發展和普及,網絡詞語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和交流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從“萌妹子”、“萌萌噠”到“奶萌奶萌”等等,“萌”字頻繁地出現在報紙、電視節目、社交網站等各類媒體中,本文對“萌”字的古今字義進行梳理和探討,探究其演變的動因以及新義的來源和用法。
1.“萌”字的歷時詞義演變
(1)演變概況。許慎《說文解字》中對“萌”的釋義為:艸芽也,從艸明聲。可見,“萌”是一個形聲字,本義是草木的芽。《古代漢語詞典》中的“萌”字有以下含義:①植物的芽。如蘇軾《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中的記載:“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節葉具焉。”②草木發芽。后常比喻事情剛剛顯露的發展趨勢或情況開端。如《禮記·月令》中的記載:“是月也,安萌牙。”③開始,產生。如《戰國策·趙策》的記載:“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見于未萌。”④古同“氓”,表平民。如《后漢書·黃瓊傳》中的記載:“故必躬郊廟之禮,親籍田之勤,以先群氓,率勸農功。”⑤除草。如《周禮·秋官·薙氏》中的記載:“掌殺草,春始生而萌之。”從艸明聲。可見,“萌”為形聲字,本義是草木的芽。現代漢語中的“萌”義為“萌芽、萌生、發端”。由此可知,從古代漢語到現代漢語,在日語新詞“萌え”傳入中國之前,漢語中的“萌”沒有太大的詞義演變,意義相對比較穩定。
2.“萌”字的新義用法及分析
近年來“萌”字突然產生出表示“可愛”、“討人喜歡”等的新意義,并且很快地為大家所接受,使用范圍十分廣泛,以網絡詞語的使用最為突出。以下筆者將從“萌”字新義的釋義、來源、用法三方面對其進行探討。
“萌”字新義多見于網絡平臺和社交網站,因此筆者選用“新浪微博”作為檢索平臺,抽取前100條語料對“萌”的詞性詞義進行統計。通過對這100 條語料進行分析發現,“萌”主要作形容詞、名詞、動詞使用,其中作形容詞的比例最高,下面分別進行說明。
(1)作為形容詞的“萌”。“萌”作為形容詞的用法有70條,占總數的70%,其中“萌”單獨使用有 21 條,其余 52 條均與其他字詞組合使用。“萌”字作為形容詞表示可愛、喜愛的意思,可修飾虛擬或真實的人或物。例如:【史上最萌叫賣聲!小孫子奶萌叫賣烤地瓜,路人走出很遠又回來買】(中國鄉村之聲)
(2)作為名詞的“萌”。“萌”作為名詞的用法有 13 條,占總數的13%。其中“萌”單獨使用有 3 條,其余10條均與其他字組合作為復字詞使用。用法舉例:萌點、萌寵、萌貨等。由這些例子可以看出,“萌”作為名詞含有人或物具有的魅力點、小巧可愛等意義。
(3)作為動詞的“萌”。“萌”作為動詞的用法有 15 條,占總數的 15%。這15條“萌”均為單獨使用。用法舉例:【看本“萌獸”如何用背影萌翻你!】(iPanda熊貓頻道 )、【大家都被這奶氣的聲音萌到了。】等等,由這些例子可以看出,“萌”字作為動詞表示喜歡、激動人心等意義。
(4)“萌”的其他用法。“萌”的其他用法共2條,占總數的2%分別是“尼萌”和“圈地自萌”,“尼萌”一詞是“你們”的諧音,因為“萌”含有可愛的意思,所以選用“尼萌”代替“你們”有故意做可愛狀,打動別人的意味。“圈地自萌”表示自己在自己的小世界默默地喜歡某人或某物。這些用法都是對已有的詞進行修改融入“萌”的新意義。
3.“萌”字新義的產生動因及特點
英國語言學家愛切生(1997)[4]認為:“語言變化是社會因素的刺激、語言結構本身的問題和人的心理作用這三者水乳交融的混合物。”“萌”字新義的產生和演變也受到社會因素、語言結構本身以及人們的心理因素三方面的影響。
(1)社會因素。當今時代,國際交往日益頻繁,網絡等新媒體迅速普及,同為漢字文化圈的中日兩國在經濟文化方面的交流日益頻繁,在語言上的相互影響也十分顯著。“萌”字便是受日本ACG(Animation、Comic、Game 的縮寫,是動畫、漫畫、游戲的總稱)文化的影響,產生了新義。當今時代信息過剩越演越烈,人們無暇顧及到晦澀冗長的信息,只有短小精悍易于理解的語言模因才會成為強勢模因。在省力原則下對“萌”字進行分析發現,在表達同樣內容的情況下,“萌”字或者由“萌”字組成的詞匯顯然比傳統意義上的詞匯要經濟省力。如“萌”要比“可愛”省力,“賣萌”要比“裝可愛”省力等等。因此從經濟的角度來考慮,“萌”字具有非常大的流行潛力。
(2)語言本身因素。根據語言學中的模因論,如果一個模因的能產性越高,所能構成的詞匯就越多,被人們使用的概率就會越大,能夠成為強勢模因。[5]“萌”字具有名詞、動詞和形容詞這三類詞性,是一個非常開放的結構,使用者可以在模仿的基礎上,通過類推的方式將其任意填充,造出一系列涉及生活中方方面面的“萌詞”,如“好萌啊”,“萌翻了”,“萌娃”,“萌妹紙” 等等,由此可以看出,“萌”字這個模因具有很強的能產性。
(3)心理因素。 獵奇和從眾是心理學上常見的兩個術語,人們在這兩種心理驅使下會想要嘗試新鮮的語言表達方式,人們在使用語言過程中也有一種標新立異的心理。當人們發現自己擁有或使用的東西與眾不同時便會產生一種自豪和滿足感。“ 萌”字雖然早已存在,但是其傳統意義和現在的流行意義大相徑庭,與“ 可愛”一詞比較起來,“萌”字的確非常新穎,在傳統語言的語境下十分搶眼,這也可以說是它興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4.結語
社會在不斷發展,文字作為記錄語言的書寫符號系統,其意義也在不斷發展變化。“萌”字字義的發展變化離不開國際交往的頻繁和網絡的普及。中日兩國同處于漢字文化圈,共同使用漢字作為語言的記錄符號,網絡拉近了人們的距離,空間距離的阻礙已微乎其微,近年來,“萌”字新義的使用范圍也逐漸由網絡轉入我們日常生活中,就目前使用情況來看,“萌”字新義的生命力還很旺盛,但是其能否在今后更長的時間繼續存在還需待時間檢驗。
參考文獻
[1] 羅虞歡. "萌"字字義演變及新義探討[J].科教文匯,2016.
[2] 劉貽婷. 從模因論角度淺析"萌"字的流行[J]. 劍南文學, 2013(7):168-168.
[3] 張佳慧, 朱蓓蓓, 楊陽. 網絡新詞"萌"的語言學分析[J]. 晉城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4):78-80.
[4] 愛切生.語言的變化:進步還是退化?(中文版)序言[J].徐家禎譯[J].北京:語文出版社,1997.
[5] 何自然. 語言中的模因[J]. 語言科學, 2005(6):5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