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翠
摘 要:社區是城市的構成要素,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的今天,人民生活水平顯著上升,更激發了對高質量生活的期許,社區作為城市構成的基本單元,承擔著人民群眾對城市認知、情感的重要模塊,其在城市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不斷凸顯出來。然而現階段社區管理和發展中存在人員結構配置不合理、綜合素質較低、行政化、管理制度滯后等問題,嚴重影響了社區自我發展和提升,更影響到社區居民的生活質量的提升。本文試圖從城市社區管理中尋找制約社區發展的原因,為社區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合理的意見建議,從而推動城市更加優質高效地運行。
關鍵詞:城市社區 管理 問題 對策
1、Z縣社區現狀
1.1社區設置及人員配置情況
Z縣現有12個鄉鎮8個社區,其中Z縣城設立茅坪、濱湖、橘頌、西楚4個社區,在鄉鎮中設立沙鎮溪、屈原、郭家壩、歸州4個社區。西楚社區居委會成立于2002年,位于Z縣茅坪鎮中心城區,社區版圖1.2平方公里,轄區有4個居民小組,常住人口21000人,其中戶籍居民5756戶共12673人,外來人口8327人。社區設黨委1個,黨支部6個,黨小組12個,黨員346人,現有社區兩委干部 9人,網格員15人。
2.社區職能及管理情況
社區主要承擔管理、服務、教育、監督等職能,比如對社區成員進行自治管理,搞好社區衛生、社會保障、文化、計生和治安等各項管理,進行便民服務,管理好公共事務,組織公益事業及志愿服務,開展法制教育和青少年教育,加強思想引領,培育具有社區特色的文化氛圍,增強社區居民的凝聚力和歸屬感。西楚社區在做好職能工作的同時,迎合Z縣當地特有的風俗習慣,在重大節假日組織開展各項文體活動,集中觀看露天電影、包粽子比賽等,利用活動契機,培育社區文化,強化以“禮、信、孝、善、勤、儉、忠”為主題的新民風建設,增強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搭建居民相互溝通交流的平臺,構建和諧、穩定的良好社區氛圍,在社區管理上展現了較好的做法和經驗。
2、當前社區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2.1社區管理隊伍結構不合理
西楚居委會現有“兩委”干部9人,其中:高中學歷2人,函授大專學歷6人,本科學歷1人;年齡在35至40歲之間2人,41至50歲之間5人,50歲以上2人。由此可見,該社區管理隊伍中大部分人員學歷層次偏低,專業化水平不高,年齡偏大,整個社區“兩委”干部的結構層次在當下的基層干部隊伍中具有代表性,專業人才青黃不接,干部隊伍出現“斷層”現象。在高質量發展的今天,對各項工作的精細化和專業化要求越來越高,工作的綜合性和復雜性也越來越大,需要社區工作人員具有高水平的專業知識、豐富的實踐經驗以及與崗位相適應的綜合素養,社區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和工作能力直接影響了社區發展潛力及方向。
2.2社區管理體制不合理
社區管理是在政府的指導下,社區職能部門、社區單位、社區居民對社區的各項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進行的自我管理,具有區域性、層次性、互助性、復雜性、綜合性、動態性等特征,社區主要是進行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自治,但如今社區承擔了大部分政府的行政職能并且在部分事務上居民自治被行政權力所影響,社區職責定位以及同政府各部門間關系存在模糊地帶,俗話說“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政府各職能部門往往是直接將需要社區配合完成的工作直接進行分配,任務緊、時間急、工作量大,社區在處理這類事務上花費了大量精力、人力和時間,而花費在居民自治等方面的時間和精力被大量占用,導致社區行政化傾向較為嚴重。同時,在社區進行自我管理過程中的部分程序與行政程序相沖突,例如社區在進行集體資產公開招租過程中,按照相關法律法規,由居民會議通過即可執行,但按照行政管理權限,公共資源交易需進入統一的政府公共交易平臺進行,與居民自治相沖突,給社區日常事務的順利開展帶來一定程度的影響。
2.3社區規模結構不合理
根據《湖北省居民委員會組織法》相關規定,居民委員會組成人數根據本居住地區內人口、地域等情況在五至九人的幅度內確定,根據居民居住狀況,可以分設若干居民小組,一般每三十至五十戶可設立一個居民小組。一般來說,社區居民在3000-5000人范圍內是比較合理的,而西楚社區僅有4個居民小組,常住人口達21000人,其中戶籍居民5756戶,12673人,一個居民小組所轄人數達到數千人,嚴重超過省市法律法規規定的設立人數。轄區內居民眾多所帶來的各項工作任務,面臨巨大的安全責任和維穩壓力,Z縣位于長江西陵峽兩岸,三峽工程壩上庫首,是典型的山區縣,三峽大壩移民外遷安置一大部分居民,但這部分居民雖然戶口外遷,但仍有一部分居民日常生活居住在Z縣縣城,造成社區所轄區域有大量外來常住人口,給社區日常管理帶來巨大的安全維穩壓力。
3、社區發展的建議與對策
3.1增加社區投入
社區承擔的是綜合性事務,社區投入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社區工作效率,建設一批高素質、專業化程度高的社區工作人才隊伍和便捷、科學、功能完善的社區管理設施迫在眉睫。一是合理增加社區經費。打破之前固定經費限制,設置社區經費系數,根據社區同期常住人口、流動人口數科學設置社區崗位職數,結合社區職能配比設置經費系數。同時增加社區經費來源,建議社區可接受社區內企業、個人捐贈,培育社區經濟,增加社區配套產業,增強造血功能。二是增加社區服務設施建設。結合城市經濟發展或者社區人口等合理增加社區工作區及公益性服務基礎設施,通過便捷的基礎服務提升社區居民的認同感,減少社區與居民的矛盾點。三是建立科學化社區團隊。搭乘Z縣近年來實施“人才引進”政策的順風車,面向社會招聘與社區日常管理相關專業的高學歷人才,完善人員培訓機制,結合“兩級政府,三級管理,四級網格”管理模式根據社區實際工作需要,進行專業化、系統化、多元化的培訓,提升社區工作人員綜合素能、實際工作能力及服務意識。
3.2明確社區職能定位
社區是在政府的指導下,社區居委會對社區的各項公共事務以及居民進行的自我管理,要突出社區自治的理念。一是理清政府和社區的關系。規范政府對社區授權及管理的范圍、限度,出臺指導性意見或者規定,強化社區自我組織、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功能,推動社區從行政主體向社會管理、公共服務主體轉變,讓社區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可據。二是減少社區不合理工作。按照“法無授權即廢止、主責部門承擔主業”原則,對社區承擔的各項社會管理事務、開具相關證明、協助審核證明等事項進行全面梳理,規范基層重要事務運轉,由社區幫建主管區級領導審批同意,方可按程序進入,主責部門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財力保障。對于依法開展的行政執法檢查,由主責單位牽頭,社區履行配合義務,化解社區居委會行政色彩過濃、工作負擔過重、自治功能不強的矛盾,讓社區管理人員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社區發展建設、居民自治、優化服務上去。
3.3優化社區組織結構
社區管理的本質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下,采用一定的管理方式,進行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自治,一是合理劃分社區規模。結合城市經濟發展規模、歷史及人文條件,對城市區域進行科學精細劃分,使社區人口和規??刂圃诤侠矸秶畠龋苊狻按笊鐓^不大管,小社區精細管”的現象。二是合理利用物業、社團等社會組織。推行社區人員交叉任職,擔任物業、社團等副職或指導人員,增進與社區居民的交流深度,及時了解社區居民動態,及時化解矛盾、協調處理事件。三是突出“居民自治組織”。選擇性地挑選社區內居民擔任部分公益性崗位,建立完善居民代表聯席制度,充分調動居民參與熱情,發揮社區居民自身力量,更好地推動社區服務契合社區群眾自身需求,增強社區居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使之成為名副其實的居民自治組織。
參考文獻
[1] 王新濤.城鎮化背景下我國城市管理綜合執法體制改革探析———以河南為例[J].黨政干部學刊,2017(2):24-27.
[2] 沈瑞英,周霓羽.行政體制改革視閾下城市社區自治模式探析———以B市某花園社區為例[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6(11):77-84.
[3] 王玲,于勇. 當前我國城市社區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科技風,2019(5).
[4] 徐勇. 城市社區網格化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社會研究,2017(12).
[5] 孫曉敏. 關于改進城市社區社會管理的思考[N].無錫日報,2019-2-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