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于淇
摘 要:實體法和程序法之間關系較為復雜,是相互矛盾,又相互依賴為前提的。經濟法產生的條件需要有高度的社會化,因此國家在進行社會經濟調控時需要把公益訴訟作為本位的部門法。經濟法與公益訴訟之間,相互切合、相互聯系,是經濟法對社會公益的關注,保護社會公共利益不受到傷害。其中依據相關組織和個人的法律規定,公益訴訟不能違反國家和社會的利益,不能對國家和社會造成傷害,因此公益訴訟有效地維護了經濟法的權益,保證經濟法與公益訴訟之間存在一定的契合性。
關鍵詞:經濟法;公益訴訟;契合性
一、前言
在法學界實體法和程序法之間的關系較為復雜。實體法意味著法律關系的內容,而程序法則是規定實體法內容的規范性手段,兩者相互矛盾,又相互依賴。從法律領域來看,兩者沒有輕重之分,但卻有相同的法律價值,和不同的自然屬性。實體法對于調整法律關系權利義務的主體有一定作用,他們表現為相互靜止的狀態,并且被動的用于對象中程序法圍繞著這一標準,展開一系列的訴訟行為。美國學者指出,程序法涉及,法律的過程和步驟,實體法則涉及到了法律決定的內容,兩者存在明顯的區別。一些學者認為,在法理學中要辯證的認識程序和實體之間的關系,兩者對應表現為兩個層次,其一,表現為實體法和程序法之間的直接對應,也就是說,實體法設定的法律相應的義務和權利需要程序法為實現其響應步驟,另一層次指的是程序法和實體法,在附加條件上的對應。如果程序法無法實現,實體法所要求的義務和權利,則需要將其侵害某一類或某一項權利受損的問題列入到機制中,避免對其權利義務進行破壞,這種彌補的方式有時會違反實體法的義務主體利益,因此出現了刑法相對應的刑事訴訟和民事訴訟。
二、實體法和程序訴訟的關系
訴訟的形式多樣,包括刑事訴訟、民事訴訟、行政訴訟,甚至是憲法訴訟,不同形式的訴訟,其條件取決因素也是不同的。訴訟實體之間具有特定的內涵,它決定了實體法程序的價值和實現目標,在每一個案件中需要進行處理,以此得到實現。如果出現了較為明確的社會個性沖突,不同性格和特點之間的沖突,需要對應訴訟不同的角色,這些個性鮮明的角色,訴訟邏輯和方式上具有共性的法律,它們自成一套獨立的價值。在沖突過程中,訴訟制度想要徹底解決,需要針對不同性質的訴訟開展不同類型的沖突問題,需要合理的平衡和解決沖突之間的效率問題,用不同的方式糾結類型的特點,解決不同的目標,實現最優化方案。訴訟制度如果不能及時的排解,無法找到最優解,就需要尋找訴訟程序是否存在新的特點。
一直以來,傳統的經濟法研究想要證明其自身擁有的獨立價值,但其多局限于實體法上的思考,缺乏理性的判斷和法律構架,無法對程序法的理念進行提升,從而讓人們失去了對經濟法的信任,沒有獨立的經濟法對人們的利益進行保護,因此,需要建立起與之相符合的公益訴訟保證,人民的利益將社會公共利益作為部門的本位。想要有效地保護社會公共利益不受到傷害,需要從經濟法的角度思考。在傳統的經濟法中,保護自身利益與自身沒有直接的聯系,因此其多表現為擴散性的趨勢,不利于保護人們片斷性的利益,西方學者將其稱為擴散性的利益訴訟,這種訴訟是公益訴訟的一種,但經濟法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其發揮作用時需要調整對象和方式。目前我國的訴訟制度對于經濟法犯罪追究有較大的局限性,無法保護公民的利益,如果有違法者,會按照民事訴訟來追究責任,違法者需要行政機關按照行政處罰的法則進行追究。由于存在較大的局限性,因此經濟法與供應訴訟之間是相互矛盾的,如果行政的相對人對于處罰的條例不服,可以,依法進行行政訴訟,由法院庭審進行判決,但這種訴訟會延誤時間,減弱對經濟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特別對行政相對人來說會帶來不必要的損失。因此,想要徹底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分別從刑事、經濟和民事三個方面來看待,避免程序轉換期間出現延誤,加強對經濟法行為的處理。
三、經濟法與公益訴訟的契合性
新型的社會關系出現,會催生出新型的法律關系,因此,經濟法對應的權利和義務需要公益訴訟,幫忙分配和承擔,并且體現出全新的社會性特點。經濟法的權利和義務同客體相同,兩者都符合社會性的特點,因此可以將其稱為社會的權利,他的權利是面向全社會,而非特定主體,因此法律在追究司法程序權利時也同樣適用于公益訴訟的程序。而一般對經濟法提起訴訟時,屬于公益訴訟,其主要是經濟法符合維護社會公益利益的本質和宗旨,法律的違反者涉及到的特定關系范疇波及到全社會,因此,不論是驗證經濟法還是公益訴訟,兩者都存在契合性。
想要驗證經濟法和公益訴訟之間的契合性,需要從實體法和訴訟法之間進行聯系,首先兩者都屬于民事法律的領域中,其次兩者,都屬于民法通則,并且具有一系列獨立的法律,但是各自沒有對應的訴訟法。我國規定實體法領域不是獨立存在的,因此很難制定出統一的經濟法典,無法取代民法,在法律中的地位,經濟法,不處于基本法的地位,因此很容易被誤解,甚至是歪曲,面對這種情況公益訴訟可以對其進行保護,用公益訴訟的方式保護人民的合法利益。
公益訴訟的出現與實體法是相互對應的,其為了滿足社會沖突的要求,在,人類的訴訟制度中,不斷地演進和發展,因此公益訴訟是實體經濟法律產生的必然要求,最大程度的滿足人類社會訴訟眼睛的要求和規律。盡管審判只是一種法律生命的形式,但其提現了法律的內在生命,可以有效維護經濟法的實施。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程序法和實體法之間的關系是法學研究中不可避免的基本問題,并且長期以來,我國法學界對該問題始終處于一個較為膚淺的認識態度,想要深入對其進行研究,不能忽視程序法系統研究,需要彌補實體法和經濟法之間的溝壑。在經濟法學領域,需要從程序法和實體法的起源來研究它與公益訴訟之間的關系,找到兩者之間的契合點,不能忽視兩者之間存在的必然關系。不論是實體法還是程序法都不能單獨存在,因此需要從實體法和程序法之間的關系入手不能忽視經濟法與公益訴訟之間的內在切合性。
參考文獻
[1] 方燕.經濟公益訴訟的若干法律問題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9(06):92-93.
[2] 王璐.我國經濟公益訴訟制度之淺析[J].法制博覽,2019(05):206+205.